第四卷 四季補得好,勝過仙丹妙藥靈芝草4
第四章 冬掛冰淩巧食補
冬季養陰滋補,應從飲食下手
冬季受冷氣溫影響,人的生理功能和食欲均發生了變化。中醫認為,此時機體處於封藏狀態,陽氣不致妄泄,因此正是養陰滋補的大好時機。秋冬養陰,既不宜食用生冷食品,也不宜食用燥熱之物,最宜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這時就要調理飲食了。
1多補充熱源食物
膳食中應多補充產熱營養素,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以提高機體對低溫的耐受力。尤其應考慮補充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雞鴨肉、雞蛋、魚、牛奶、豆類及其製品等。
2多補充含蛋氨酸的食物
蛋氨酸通過轉移作用可提供一係列耐寒適應所必需的甲基。寒冷氣候使人體尿液中肌酸的排出量增多,脂肪代謝加快,而合成肌酸及脂酸、磷脂在線粒體內氧化、釋放熱量都需要甲基。因此,在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製品、葉類蔬菜等。
3適量補充無機鹽
醫學研究表明,人怕冷與飲食中無機鹽缺乏有關係。專家建議冬季應多攝取含根莖的蔬菜,如胡蘿卜、百合、山藥、藕、青菜、大白菜等,因為蔬菜的根莖裏含無機鹽較多。鈣在人體內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響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補充鈣可提高機體禦寒能力。含鈣較多的食物有:蝦皮、牡蠣、花生、蛤蜊、牛奶等。
4多吃含維生素B2、維生素A、維生素C的食物
寒冷氣候使人體氧化功能加強,機體維生素代謝也發生了明顯變化,飲食中要及時補充維生素B2(核黃素),以防口角炎、唇炎、舌炎等疾病的發生。維生素B2主要存在於動物肝髒、雞蛋、牛奶、豆類等食物中。維生素A能增強人體的耐寒力,應多吃些富含維生素A的肝髒、胡蘿卜、南瓜、白薯等食物。維生素C可提高人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應注意攝取新鮮蔬菜和水果。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冬季適當進補可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冬季人的皮膚致密,出汗較少,攝入的營養物質也容易貯藏起來,為來年開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
冬季飲食調養,宜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也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以避免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碳水化合物、脂肪都是產生熱能的營養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來自糧食和薯類,穀類食物不能減少,成年人日需攝入量為400~500克。
脂肪是最濃縮的能量來源,能防止體溫散發和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脂肪主要來自於植物油和動物油脂,冬季日需25~30克。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代謝過程中可以互相轉化,用以維持血糖恒定。蛋白質也能產生熱能,人體每日所需的能量10%~15%來自蛋白質,常吃畜禽類、魚蝦、海參、豆製品、牛奶等,可增加蛋白質。動物內髒、動物血、水產品等,含有較多的礦物質。怕冷與缺少鈣、鐵有關,因此,補充富含鈣和鐵的食物可提高禦寒能力,含鈣的食物主要包括牛奶、豆製品、海帶、紫菜、貝類、魚蝦等;含鐵的食物則主要為動物血、蛋黃、豬肝、黃豆、芝麻、黑木耳和紅棗等。
維生素和纖維素主要從蔬果中攝取,多吃蘿卜、青菜、木耳、香菇、海帶等蔬菜,常吃蘋果、香蕉、棗、梨、柑橘、杏仁等果品。冬季少食生冷,吃熱飯熱菜,喝熱水,由於各地氣溫的差異,高寒地區用大溫大熱之品及甘潤生津之果蔬。
食補養血離不開鐵,鐵是造血的主要原料之一,補血首先要補鐵。先從食補開始,選擇含鐵豐富,鐵吸收率高的食物,如小米、大米、芹菜、油菜、菠菜、黃豆、菜花、白蘿卜、海帶、黑木耳、香菇、蠶豆、瘦豬肉、牛肉、羊肉、豬肝、雞肉、牛奶、豬心、雞蛋、鵪鶉、大棗、桑葚、葡萄和龍眼肉等。
冬季喝對湯可防各種疾病
冬季寒冷多喝湯,不僅能抵禦寒冷,還能增強人的免疫力,那麼我們該喝什麼湯對身體更好呢?
1多喝雞湯抗感冒
冬季喝雞湯對感冒、支氣管炎等防治效果獨到,它可加快咽喉部及支氣管黏膜的血液循環,增加黏液分泌,及時清除呼吸道病毒,促進咳嗽、咽幹、喉痛等症狀的緩解,特別有益於體弱多病者。
2常喝骨湯抗衰老
50~59歲這個年齡段,是人體微循環由盛到衰的轉折期,老化速度快,如果中老年人不注意保養,皮膚會變得幹燥、鬆弛、缺乏彈性,出現皺紋,常有頭暈、胸悶、神經衰弱等不適症狀,這些都是微循環障礙的結果。骨湯中的特殊養分以及膠原蛋白等可疏通微循環,改善上述老化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