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黑豆的皮、葉、花都可入藥。中醫處方稱黑豆皮為“料豆衣”或“穭豆衣”等,具有解毒利尿作用;中醫處方稱黑豆芽為“大豆卷”,水煎服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黑豆葉以清水洗淨搗爛外敷,可治蛇咬傷;黑豆花能治目翳。
溫馨提示:
黑豆有解毒的作用,同時可降低中藥功效,因此正在服中藥者忌食黑豆。黑豆一次也不宜多吃,否則容易脹氣。
“心之穀”——赤小豆
赤小豆,又稱紅小豆,因其顏色赤紅而得名。赤小豆富含澱粉,也被稱為“飯豆”,具有律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止吐的功能,被李時珍稱為“心之穀”。赤小豆是高蛋白、低脂肪、高營養的優質豆類食品之一,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多功能的健康保健佳品。赤小豆性平,味甘、酸,有利於除濕,有退黃消腫、解毒排膿的作用。
赤小豆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具有潤腸通便、降壓降脂、調節血糖、解毒抗癌、預防結石,以及健美減肥的良好作用。
溫馨提示:
赤小豆與其他穀類食品混合食用,如製成豆沙包或八寶粥等,可以均衡營養攝入,是一種科學的飲食方法。赤小豆有利尿作用,尿頻的患者應控製食量。
“八穀之中,唯次為良”——芝麻
芝麻又叫胡麻、脂麻等。芝麻既可食用,又可榨油。古代養生學家陶弘景對它的評價是“八穀之中,唯次為良”。
芝麻性平,味甘;具有補血明目、祛風潤腸、生津養發、補肝通腎等作用,是防衰健腦的保健食品。它能夠調理胃腸功能,促進乳汁分泌,常吃芝麻還能增加皮膚彈性。
芝麻油不但具有濃鬱的香氣,能促進食欲,而且有利於營養成分的吸收。芝麻醬含鐵量高,是豬肝的2倍,是蛋黃的7倍,經常食用能預防缺鐵性貧血。芝麻含有大量油脂,有很好的潤腸通便作用。
溫馨提示:
便溏腹瀉者不宜食用芝麻。
“食用要物”——綠豆
綠豆,又名青豆子、交豆等。綠豆營養價值高,其中蛋白質含量比雞肉還高,熱量是雞肉的近3倍,鈣含量是雞肉的3倍多,鐵含量是雞肉的45倍,硫胺素、核黃素、磷等也比雞肉多。無怪乎李時珍稱其為“食中要物”、“菜中佳品”。
綠豆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清暑利水等功效。
夏天溫度高,出汗多,體內的水液流失大,電解質平衡易被破壞,喝綠豆湯不僅能補充水分,還能及時補充無機鹽,維持水液電解質的平衡,消暑益氣,止渴利尿。
溫馨提示:
綠豆不宜煮得過爛,以免使其含有的有機酸和維生素遭到破壞,降低清熱解毒功效。綠豆性涼,脾胃虛弱的人不宜多吃。服藥時,特別是服溫補藥時不宜吃綠豆食品,以免降低藥效。
“土人參”——紅薯
紅薯,又名白薯、地瓜等。它味道甜美,營養豐富,又易於消化,可供給大量的熱量,有的地區還將它作為主食。此外,它還有著“土人參”的美譽。
紅薯含有糖類、蛋白質、脂肪、胡蘿卜、鐵等,其營養十分豐富。紅薯含有大量膳食纖維,在腸道內無法被消化吸收,能刺激腸道,促進腸道蠕動,通便排毒,尤其對老年性便秘有較好的療效。
《本草綱目》記載,紅薯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陸川本草》說,紅薯能生津止渴,治熱病口渴。同時,紅薯也是一種理想的減肥食品。
溫馨提示:
紅薯含有氣化酶,吃後有時會發生燒心、吐酸水、肚脹排氣等現象,但隻要一次別吃得過多,而且和米麵搭配著吃,並配以鹹菜或喝點菜湯即可避免。食用涼的紅薯可致上腹部不適。
“糧菜佳品”——芡實
芡實又名雞頭米,性平,味甘澀。《神農本草經》載“主濕痹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誌,令耳目聰明”。由於芡實容易被吸收,故消化能力弱的人非常適合用於進補。又因它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特性,所以是炎夏之後、入秋時節進補的首選,其健脾益胃的功效尤為明顯。芡實有收澀之用,可以改善生殖係統的循環狀況,改善男性精子稀少,調理女性體質虛弱、白帶過多、性冷淡等症狀。芡實對成人大小便失禁、尿頻、久瀉不止也有療效,還有助於耳聰目明、美化肌膚、防老抗衰。
溫馨提示:
芡實性澀滯氣,一次不宜食用太多,否則難以消化。大便經常秘結以及腹脹之人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