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五味
所謂“五味”,即指飲食所含的酸、苦、甘、辛、鹹五種味道。另外有淡與澀兩種味道,古人認為“淡味從甘,澀味從酸”,故未單獨列出來,統以“五味”稱之。飲食的味道不同,其作用自有區別。
(1)酸味的食物。具有收斂、固澀、安蛔等作用。例如,碧桃幹(桃或山桃未成熟的果實)能收斂止汗,可以治療自汗、盜汗;石榴皮能澀腸止瀉,可以治療慢性泄瀉;酸醋、烏梅有安蛔之功,可治療膽管蛔蟲症等。
(2)苦味的食物。具有清熱、瀉火等作用。例如,蓮子心能清心瀉火、安神,可治心火旺的失眠、煩躁之症;茶葉味苦,能清心提神、消食止瀉、解渴、利尿、輕身明目,為飲料中之佳品。
(3)甘味的食物。具有調養滋補、緩解痙攣等作用。例如,大棗能補血、養心神,配合甘草、小麥為甘麥大棗湯,可治療悲傷欲哭、髒燥之症;蜂蜜、飴糖均為滋補之品,前者尤擅潤肺、潤腸,後者尤擅建中氣、解痙攣,臨症宜分別選用。
(4)辛味的食物。具有發散風寒、行氣止痛等作用。例如,蔥薑善散風寒、治感冒;香菜能透發麻疹;胡椒能祛寒止痛;茴香能理氣、治疝痛;橘皮能化痰、和胃;金橘能疏肝解鬱等。
(5)鹹味的食物。具有軟堅散結、滋陰潛降等作用。例如,海蜇能軟堅化痰;海帶、海藻能消癭散結氣,常用對治甲狀腺腫大有良好功效。早晨喝一碗淡鹽湯,對治療習慣性便秘有潤降之功。
食補也要根據人體陰陽偏盛偏衰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補,以調整髒腑功能的平衡。如熱性體質、熱性病者宜適當多食寒涼性食物;寒性體質、寒性病者,就要適當多食溫熱性食物。隻有這樣的食補才能相宜,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溫馨提示:
中醫養生專家認為,飲食的四氣五味不能太偏,否則就會生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因不懂四氣五味而偏食致病者。如過食生冷,導致脾陽損傷,使寒濕內生,發生腹瀉、腹痛等;過食肥甘辛辣厚味,致溫熱痰濁、氣滯血壅,症見痔瘡、癰疽;過食酸味,會使肝氣過旺、脾胃虛弱,症見胃脘脹、兩肋隱痛等;過食鹹味,會使腎氣傷、肌肉萎縮、腰膝酸軟。所以,不論是平素的飲食,還是體弱進行食補或藥補,都要用四氣五味理論來指導。如體質偏熱、病屬熱證者,宜吃涼性食物;若體質偏寒、病屬寒證者,宜吃溫熱性食物。
食物“相克”,營養受損
有許多食物,如果混合進食,就會在人體內引起一係列不良反應,使人體對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吸收大大減少。為此,特為大家列舉了彼此之間相克的幾種食物,在日常飲食中,我們要避免同時食用這些食物,以免阻礙營養的吸收,對身體造成危害。
1有礙銅吸收的食物
銅是製造紅血球的重要物質之一,它參與體內多種金屬酶的組成。人體缺銅可引起鐵代謝紊亂、貧血、缺氧、骨骼病變、發育遲緩。缺銅又可引起心肌細胞氧化代謝紊亂,造成各種各樣的心肌病變。銅多存在於動物肝髒、菠菜、魚類等食物中,如果把它們和含鋅量較高的食物(瘦肉等)混合食用,則該類食物析出的銅會大量減少。食糖過多也會降低含銅食物的營養價值。另外,與番茄、大豆、柑類混食後,食物中的維生素C也會對銅的釋放產生抑製作用。
2有礙鐵吸收的食物
鐵是細胞的組成部分,構成血紅蛋白攜氧的血紅素,幫助身體將氧運送到細胞內。嚴重缺鐵會引起貧血。鐵在黑木耳、海藻類、動物肝髒中含量比較多,進食這類食物時飲用含有單寧酸的咖啡、茶、紅酒等,就會降低人體對鐵的吸收。
3甲殼類食物與含維生素C類食物相克
維生素C是烯醇式結構物質。而甲殼類食物,特別是小蝦和對蝦含有高濃度的五價砷化合物,五價砷化合物是無毒的,但若服用大劑量維生素C,可以使五價砷轉化為有劇毒的砒霜,砒霜中毒可以致死。因此,食用甲殼類食物不能服維生素C。
4吃高蛋白食物後不要立即飲茶
長期以來,人們在吃完肉食、蛋類、海味等高蛋白食物以後,總習慣於立即飲茶助消化。近年來,科學家研究發現,這種做法是不科學的。因為,茶葉中含有大量的鞣酸,鞣酸與蛋白質結合,生成具有收斂作用的鞣酸蛋白質,可使腸蠕動減慢,從而延長糞便在腸道內瀦留的時間,不但易形成便秘,而且還會使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易被人體吸收,危害人體健康。所以,吃高蛋白食物後,不宜立即飲茶。
5有礙鈣吸收的食物
鈣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鈣多見於牛奶、蝦皮與含豐富維生素的食物中。如與黃豆、菠菜、莧菜、韭菜混合食用,就會影響鈣的吸收。
6有礙鋅吸收的食物
鋅是多種蛋白質和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身體生長和創口愈合很重要。鋅多含於瘦肉、魚、牡蠣、穀類食物中,與高纖維質的食物同時進食,就會降低人體對鋅的吸收能力。
7酒有礙維生素的吸收
酒精具有幹擾身體多種維生素吸收的特點,故飲酒時,食物中維生素D、B1、B12等的吸收就會受到影響。
這麼吃毀了健康能怨誰
我們的身體會在我們吃下去的食物中尋找對我們有用的東西,用來修複我們受損的細胞和組織;在我們有限的睡眠時間裏幫助我們製造血液,排除垃圾。它一直全力以赴地為我們服務。可是有一天,身體頂不住了,我們生病了。是我們自己創造了不利健康的飲食條件,能怪得了誰呢?所以,快快拋棄破壞我們健康的因素吧。
1暴飲暴食會生病
暴飲暴食是指在短時間內進食大量食物,超過胃腸道的負荷。暴飲暴食可引起急性胃擴張,誘發急性胃腸炎、急性胃潰瘍穿孔,甚至誘發心髒病等。暴飲暴食還是誘發急性胰腺炎的元凶之一。可以說,暴飲暴食是飲食的第一大忌。
古人根據長期的養生經驗提出“食不過飽”。從近期反應看,過飽會影響胃腸道的生理功能;從遠期反應看,過飽會使體內的熱量過剩,引起肥胖,並可加速衰老過程。從營養素吸收的角度看,一次性攝入大量優質食物,會使其中的大部分營養素(如蛋白質等)無法被充分吸收,從而造成浪費。
2未醃透的食物不能吃
目前,一些人大量進食醃製食品,如鹹菜、鹹魚、火腿、香腸等。這些食物均含有較多的硝酸鹽,硝酸鹽可還原成亞硝酸鹽,對人體產生較大的危害。以醃製泡菜為例,新鮮的蔬菜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無毒硝酸鹽,這種硝酸鹽在鹽醃過程中,若醃製不透,硝酸鹽便可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還原為有毒的亞硝酸鹽。一般情況下,醃製後4小時亞硝酸鹽開始明顯增加,14~20天達高峰,此後又逐漸下降。因此,要麼吃4小時內的速醃鹹菜,否則宜吃醃30天以上的鹹菜。亞硝酸鹽能把血液中攜帶氧氣的低鐵血紅蛋白氧化成不能攜帶氧氣的高鐵血紅蛋白,從而失去攜帶氧氣的功能,使人體缺氧。因此,鹹菜未醃透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