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藥補不如食補1(2 / 2)

中國特色的營養膳食結構

吃得好有益健康,會吃千頓香,不會吃一頓傷。小小的胃要容納如此多的食物,就要吃得有學問,吃得有方法,吃得有講究,否則會“吃飽了撐的”。根據我國傳統膳食的優缺點和平衡營養的需求,以下的吃法才是中國特色的營養膳食結構。

1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

蔬菜、水果和薯類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質。紅、黃、綠等深色蔬菜中維生素含量超過淺色蔬菜和水果,而水果中的糖、有機酸及果膠等又比蔬菜豐富。由蔬菜、水果和薯類組成的膳食,對保護心血管、增強抗病能力、預防某些癌症等有重要作用。

2吃適量的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

魚、禽、蛋及瘦肉是優質蛋白質、脂溶性維生素和某些礦物質的重要來源,應適量攝入,但不要多吃,否則對健康不利。特別要控製肥肉、葷油的攝入量。

3吃清淡、少鹽的膳食

膳食不應太油膩、太鹹或含過多的動物性食物及油炸、煙熏食物,每人每日食鹽量以不超過6克為宜。鹽攝入量過多會增加患高血壓病的危險。

4常吃奶類、豆類或其製品

奶類含鈣量高,是天然鈣質最好的來源,也是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豆類含豐富的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鈣及B族維生素,經常吃豆類食物,既可以改善膳食的營養素供給,又可以防止吃肉類過多帶來的不利影響。

5穀類為主好處多多

穀類食物是我國傳統膳食的主體,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它能提供人體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及B族維生素等。在各類食物中應當以穀類為主,並需注意粗細搭配。

6飲酒應限量

白酒除能量外,不含其他營養素。無節製地飲酒,會使食欲下降,食物攝入減少,以致缺乏多種營養素,嚴重時還會造成酒精性肝硬化。

7食量與體力活動要平衡,保持適宜體重

進食量與體力活動是控製體重的兩個主要因素。食量過大而活動量不足會導致肥胖,反之會造成消瘦。過度肥胖易得慢性病,過度消瘦會使勞動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體力活動較少的人應進行適量運動,使體重維持在適宜的範圍內。

飲食新觀念:新鮮蔬果助健康

許多人以為吃高蛋白的食物比較營養,事實上卻隱藏著缺鈣的危機;人工甘味劑沒有熱量卻有甜度,可滿足味蕾卻不見得有利健康……諸如此類,都是有所偏差的飲食觀念。新世紀飲食觀強調食物應盡量自然,汙染性的東西要少吃,也應避免食品添加物。所以,吃新鮮的蔬果就成為新世紀的新觀念。

高蛋白食物以動物肉類為主,包括豬肉、牛肉、羊肉等。也許有人會認為高蛋白食物較營養,殊不知高蛋白的食物攝取多了,有可能加速骨骼鈣質的流失,尤其是對中老年人,可能會導致骨質疏鬆症。

由於大環境的改變,動物性肉類的取得,飽受口蹄疫、瘋牛病、禽流感等諸多傳染病的威脅,即使是海鮮或魚類,也因為河川及海洋的汙染,屢屢傳出汙染事件,人類如果吃多了,難免給健康帶來危害。因此,新世紀飲食觀主張慎選食物,多吃新鮮且衛生的蔬果,簡單說就是以有機素食為主,對於受汙染可能性較大的魚肉少吃為妙,即使要吃也應注意是否新鮮衛生。

其次是食品添加物,如人工甘味劑(阿斯巴甜),或防腐劑及色素等。這些東西多見於加工食品中,尤其是零食,雖然可以使食物吃起來更有味道,能滿足口欲,但長期攝入,不利於身體健康。

人類的健康要得以保持,就必須以原生和天然的飲食為主,天然的才是我們最好的選擇。科技的進步給我們帶來了生活的享受,但對於人類的健康來說,更多需要的不是什麼高科技的東西,而是一種更為原始、不用任何加工的、全麵、均衡的營養素。所以,不妨試著讓飲食變得清淡些,偶爾吃食物的“原味”,也是不錯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