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藥補不如食補1
第一章 觀念變一變,健康長又長
吃得健康,你才會健康
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而排在首位的“合理膳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天然均衡的飲食包含了人類生命所需的42種營養素。人工合成的食物雖包括各種各樣的合成營養素,但營養價值遠遠不如天然的食物。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生存繁衍、維護個體健康的基礎。我國傳統醫學聖典《本草綱目》中記載了1892種藥物,食物就占500餘種,曆代各類綜合性著作中多有食藥同源的記載,許多《本草綱目》中所介紹的藥物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天然食物。隨著對傳統醫學的研究,我們發現,食物是目前地球上最多樣且最完整的營養來源。天然的食物為人們提供了每日必需的營養素,如果加以合理利用,可以均衡人體,調節內分泌,排除人體內的毒素,提高人體的免疫力。食物中所含的植物營養素,可增強免疫力。
通過食物來調養身心、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等,在古代就很盛行。藥學家孫思邈十分重視食養,他平時愛吃淡食,較少吃肉,還經常服用蜂蜜、蓮子、山藥、芝麻、牛乳等,這些對他的長壽都有助益。另外,他還極力主張飲食清淡,注意節製,細嚼慢咽,食不過飽。他在總結自己的進食經驗時寫道:“清晨一碗粥,晚飯莫教足。飲酒忌大醉,諸疾自不生。食後行百步,常以手摩腹。”在他看來,飲食須有所節製,不可吃得過飽。應該做到少吃多餐,“覺肚空,即需素食,不得饑”。
“吃”是生活層麵的,但又是心理層麵和文化藝術層麵的;“吃”要吃出熱卡和營養,但還要吃出生活的情趣和家庭融融的樂趣;“吃”要吃出口位,但還要吃出品味,吃出享受,吃出健康。“養生之道,莫先於食”,利用食物的營養可以防治疾病,改善生命質量,延長壽命。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地吃,挑對的吃,要相信:健康,是吃出來的。
平衡膳食是關鍵
人們每天必須從食物中攝取各種營養素,以促進生長、發育和生殖。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不下數十種,缺一不可,但多了也不好。再者,大自然提供的食物品種千萬,但就每種食物所含的營養素而言,差異極大。如何從各種食物中得到每天所需的營養素,這就是平衡膳食的主要內容。
具體而言,所謂平衡膳食,是指膳食中所含的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恰當,膳食中所供給的營養素與機體需要保持平衡。平衡膳食不僅能滿足機體的各種生理需要,也能預防多種疾病的發生,是人類最合理的膳食。平衡膳食需具備以下兩個特點:
1膳食中應該有多樣化的食物
人們知道,人體需要多種營養素,如果隻吃一兩種或少數幾種比較單調的食物,就不能滿足人體對多種營養素的需要,長期吃較單調的膳食對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是不利的。各種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不盡相同,隻有吃各類食物,才能滿足人體對各種營養素的要求。
2膳食中各種食物的比例要合適
人的身體需要多種營養素,而各種營養素在人體內發揮作用又是互相依賴、互相影響、互相製約的。如人體需要較多的鈣,而鈣的消化吸收必須有維生素D參與完成。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如果腸道裏缺少脂肪,它也不能很好地被腸道吸收,隻有在吃維生素D的同時,吃一定數量的脂肪,維生素D才能被吸收。而脂肪的消化吸收,必須有膽汁才能發揮作用,膽汁是肝髒分泌的,要使肝髒分泌膽汁,又必須保證蛋白質的供給。
那麼,蛋白質、脂肪、糖這三大營養素又是怎樣相互作用的呢?如果人攝入的糖和脂肪不足,體內的熱量供應不夠,就會分解體內的蛋白質來釋放熱量,以補充糖和脂肪的不足。但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建築材料”,體內缺少了它,會嚴重影響健康。如果在攝入蛋白質的同時,又攝入足夠的糖和脂肪,就可以減少蛋白質的分解,而充分利用它來修補和建造新的細胞和組織。由此可見,各種營養素之間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為了使各種營養素在人體內充分發揮作用,不但要注意各種營養素齊全,還必須注意各種營養素比例適當。
中國營養協會提供了食物的金字塔:
食物金字塔共分五層,包含我們每天應吃的主要食物種類。金字塔各層位置和麵積不同,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類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應占的比重。穀類食物位居底層,每人每天應吃300~500克;蔬菜和水果占據第二層,每天應吃400~500克和100~200克;魚蝦、畜禽、肉、蛋等動物性食物位於第三層,每天應吃125~200克(魚蝦類50克,畜禽肉50~100克,蛋類25~50克);奶類和豆類食物合占第四層,每天應吃奶類及奶製品100克和豆類及豆製品50克;第五層塔尖是油脂類,每天不超過2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