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教領域騰飛的“領航員”
八桂英才
作者:李國君 鄧卉
2014年的北京金秋,是侯莉敏的記憶中最閃亮的時光——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聯合主辦的全國教育係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上,侯莉敏與另外6名廣西優秀教師代表受到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並合影留念,她主持申報的《融入民族文化的幼兒園綜合教育課程創新與實踐》獲得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隨後,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彭清華在南寧會見了從北京載譽歸來的優秀教師代表。
“我至今仍記得,彭書記對我們說:‘為人師表、以德育人,通過言傳身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給下一代。老師用仁愛之心對待學生,學生才能學會用仁愛之心回報社會……現在處於知識和信息爆炸的時代,教師也要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學識,拓寬視野,潛心鑽研業務,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努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代新人。’”侯莉敏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在廣西幼兒教育事業的廣闊天地裏,她躬耕不止。
潛心幼教課改,把廣西學前教育經驗推向國際
作為廣西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學前教育係主任,兼任教育部學前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世界學前教育組織OMEP中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侯莉敏主要研究領域為學前教育基本理論、幼兒園課程、幼兒園教師教育,自治區級精品課程《學前課程論》主持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課程與教學理論》主持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西部地區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支持性環境研究》主持人,先後發表論文60餘篇,編寫著作10餘部,主持和參與20多項研究課題與項目。代表作為《兒童的生活與教育》。
多年來,侯莉敏潛心於教書育人和學術研究之中,樂此不疲。
“廣西有12個世居民族,多民族文化對兒童的發展會產生影響,這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侯莉敏牽頭組建研究團隊,從上世紀90年代末起,對廣西學前教育實施綜合教育課程後存在的問題進行調研,基於調研現狀的分析,挖掘和整理多民族文化的課程資源,開發出以主題活動為載體的課程內容,構建和創新了適合不同區域幼兒園、不同幼兒發展需要、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幼兒園綜合教育課程,通過遊戲和其他多種富有廣西民族元素的學習活動,幫助幼兒獲取與多民族文化相關聯的學習經驗。
為了此項研究的深入開展,侯莉敏帶領團隊建立了集“開發—實驗—示範”為一體的實踐聯動機製,即選取了多所幼兒園的教師參與課程內容的開發並在教育教學中實驗,以檢驗課程結構及其內容對不同區域幼兒園和不同幼兒的適應程度。為了帶動更多一線教師的成長,侯莉敏研究設計了不同層次教師的培養培訓、課題研究方案,采取“點—線—麵”的輻射方式,從市、縣到鄉鎮,層層指導、層層帶動,貫通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課程實踐機製,實現了幼兒園教學研究與指導的機製創新。10年來,共有約200名骨幹教師參與了課程創新的實驗工作,通過課題研究等方式,輻射了100多所幼兒園的課程園本化實踐,成果在廣西所有地(市)的幼兒園中推廣使用,惠及幼兒幾十萬人,教育教學研究與指導活動惠及教師上萬人次。2014年,侯莉敏受邀到美國哈佛大學教育論壇演講,成功地把廣西學前教育經驗推向了國際,她成為廣西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科帶頭人與幼兒教育改革的領軍人物。
十幾年來,侯莉敏一直參與國家和廣西學前教育政策的製定,2003年起用課題引領的方式帶動幼兒園教師進行課程改革與課題實驗研究,2011年參與了廣西縣域農村學前教育的機製體製改革,為廣西學前教育的發展與推進起到了重要作用。2014年,其作為主持人申報的《融入民族文化的幼兒園綜合教育課程創新與實踐》獲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這是國家在基礎教育領域首次設立的獎項。
力求學以致用,用心鋪平學生的“求知路”
“大學教師之所以進行科研,是為了使自己始終站在學科前沿,惟此才能有源源不斷的新知識傳授給學生,才能正確引導和培養學生進行學科研究和把握知識的能力。”這是侯莉敏的教學之道。
從1988年開始,侯莉敏在母校廣西師範大學教育係擔任公共課教師,教授學校各係的心理學和教育學,但她並不滿足於自身的授課效果,總想探尋新的教學方法,用心鋪平學生的“求知路”。
20世紀80年代末期,基礎教育改革並未全麵鋪開,教師上課的形式主要為講授模式,公共課知識傳授的有效度因為課程的性質而受到影響。當時,有學生向侯莉敏反饋她教學理論性強,具有現實意義,但不適用於中小學。從那時開始,大學的科研如何與中小學老師的實踐研究相對接的問題一直縈繞在侯莉敏心裏,她想“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