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幼教領域騰飛的“領航員”(2 / 2)

1997年,侯莉敏到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專業訪學,這是她從教路上的轉折點。

“當時,我對學前教育的認知不多,在南京師範大學訪學時所接觸到的一切都是新鮮的,我讀了很多關於學前教育的書籍,參與了學前教育的專題研討,徹底愛上了這個學科。”侯莉敏找到了自己的學科“突破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年訪學結束,侯莉敏明白自己需要更多地“充填”學前教育知識,她選擇到英國留學,並選修了與學前教育有關的課程,打牢了學科技能與研究基礎。回國後,她全心投入到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與科研中,並寫成《兒童的生活與教育》一書,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劉曉東為侯莉敏所著作序時曾這樣形容她:“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將軍。”這是侯莉敏學術生涯以及教育生涯的真實寫照。

一位侯莉敏所帶的研究生在跟隨導師開展調研之後,感慨地說:“侯老師帶我們參觀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幼兒園,要求我們的研究能解決社會問題,要求我們要敢於嚐試、敢於出錯,要接地氣,腳踏實地做研究。”

學生帶出來了、專著出版了,但侯莉敏依然重視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成長,在繁忙的教學與研究之餘,她廣泛閱讀各種書籍。她說:“教學不能是照本宣科,應該對人的生命、人的創造有所裨益,學前教育關係孩子的成長、涉獵諸多學科門類,我必須閱讀、獲取更多的知識,才能更好地傳授給學生。”

導師的刻苦向學,同樣感染學子。一名學前教育專業的研究生記述他對侯莉敏讀書精神的理解:“侯老師教導我們對於知識的學習要深刻,不能隻求廣度而不求深度,不能為了看書而看書,每次看書之後要有所感悟。她這種注重自身學習的態度,深深地影響著我。”

教書育人塑心,立誌做成“人師”

司馬光曾說:“經師易遇,人師難遇。”侯莉敏正是這樣一位難遇的“人師”。

高校裏莘莘學子雲集,青春歲月裏正確的人生指導,關乎每一個學子的未來。因此,如何做一個“經師”,如何從“經師”做到“人師”,是大學教師都曾努力的方向。

關於“大學人師”的定義,侯莉敏這樣說:“一個大學老師如果隻有學術功底,無法教會學生認識和解決問題,他隻能是所謂的‘經師’。而要成為大學‘人師’不僅需要專業知識、科研能力,同時還需要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引導。他首先是一個學者,再是一個研究者,之後才能成為一個引導者,而且要精益求精。”

“經師”是“人師”的基礎,大學教師必須掌握紮實的學科基礎知識。多年來,侯莉敏憑借紮實的理論功底、風趣的上課風格以及靈活的授課形式,在學生中備受好評,在學校的課堂教學評價中一直名列前茅。

但侯莉敏並不滿足於僅僅做一名“傳經布道”的老師,她立誌要成為影響學生的“人師”——對於學生,她因材施教,用欣賞的眼光看他們、鼓勵他們;對於知識,她嚴謹鑽研,把原理與現實問題相結合;對於獲得的獎勵,她平常心對待,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侯莉敏熱愛學術,同樣熱愛生活,並把美好的生活情趣傳遞給學生。

“侯老師時常讓我們去家裏,她做各種好吃的食物讓我們品嚐美妙的滋味。”

“侯老師家的小花園種著各種花草,她會告訴我們許多關於植物的秘密。”

“侯老師教我們餐桌禮儀、衣著禮儀,她告訴我們,研究生不僅要懂得搞科研,還要有為人處事的能力,她很關注學生做事的心智成熟度。跟侯老師在一起,我們覺得幸福、更覺得幸運” ……

這是侯莉敏的學生的心裏話,她在一點一滴中、在一日一歲中,把知識與生活粘連,讓學生掌握學識、穩步人生路。

謙遜的侯莉敏平日裏為人低調,但她一直熱心關注國內、國際學前教育的發展趨勢,她一直熱心引導、鍛造學生的心智,矢誌做一個“人師”。

從選擇到熱愛,學前教育事業給了侯莉敏奮鬥的無窮動力,現在,她要把這份對事業的熱愛傳承學生。侯莉敏說:“學前教育事關億萬兒童健康成長、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我們有責任做好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