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建設科研平台,優化科研環境。小高地建成區內首個設施完善、設備先進的紡織品保護修複實驗室,屬全國首創。經持續努力和打造,該實驗室已進入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培育名單。實驗室的完善和發展將為廣西文博行業進行各項科學實驗提供良好平台,為躋身國家文物局重點實驗室打下良好基礎。小高地正在建設的中國銅鼓文化研究會、廣西曆史文化研究中心、廣西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為人才成長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將為中青年骨幹人才學習研究和長遠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第三,實施創新計劃,培養青年人才。小高地推進的“青年創新計劃”著眼於青年人才後續培養和可持續發展,是載體單位立足於人才小高地在人才培養形式上的一個創新。該計劃重點支持年輕專業人員在自然遺產基礎科學問題以及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成果推廣和科學普及等方麵的研究與實踐,對自然遺產研究領域青年人才培養有著重大意義。
三、依托項目載體,創新學術成果,聚攏和培養人才
小高地以科研項目為載體,堅持以業務研究帶隊伍,以業務研究促成長,大膽選用中青年骨幹作為項目帶頭人,通過項目實踐,鍛煉和培養人才。實行項目製以來,設立海上絲綢之路、茶馬古道、早期人類起源與演化、花山岩畫研究、銅鼓文化研究、民族生態博物館研究、廣西中生代以來古生物與現代生物多樣性研究、傳統戲曲傳承人群體的傳承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等重點課題9項,開設其他科研課題11項,以學術帶頭人為指導,青年骨幹為具體負責人的模式開展工作,帶動人才隊伍成長。在小高地項目載體的帶動下,科研人員共發表論文290餘篇(其中SCI論文16篇,國際論文7篇,國內核心期刊論文30篇),出版著作、論文集、調查報告、科普讀物等31部,科研成果取得質與量的提高。
小高地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理念,以項目形式引入國內外權威專家加入課題研究,為小高地發展聚攏人才並提供外力支持。通過項目載體模式,小高地在短時間內引進國內外專家教授20餘人,包括法國科學研究中心(CNRS)著名古生物學家Eric Buffetaut博士、瑞士蘇黎世大學民族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Ingo Nentwig(南因果)博士、美國亞曆桑那州立大學William Nitsky(倪威亮)博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博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史恭樂博士等知名專家。柔性引進高級專家是小高地外來智力支持的重要力量,對促進小高地人才培養和提高科研學術水平起到巨大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廣西文化及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人才小高地在建設和實踐過程中,始終致力於提高人才隊伍培養和建設水平。未來,我們將不斷探索,力爭突破,實現小高地人才聚集效應,為推動廣西經濟文化大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廣西文化及自然遺產保護與利用人才小高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