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限定的時間內,每位員工向公司主管部門遞交一份更為詳細的感悟,字數1000字左右。

《郵差弗雷德》——從平凡到傑出

好棒,弗雷德:

弗雷德是美國郵政的一名普通郵差,然而他實現了從平凡到傑出的跨越。他的成功之處在於通過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客戶提供超值的服務,讓每一天都成為自己的代表作。郵差弗雷德的故事在美國家喻戶曉,各行各業的人們從郵差弗雷德那裏得到啟示。無論是在全球頂尖的大公司,還是在一些正在成長的中小企業,“郵差弗雷德”已經成為創新服務和增值服務的代名詞。

企業每年都設立“弗雷德獎”,專門鼓勵那些在服務、創新和盡責上具有同樣精神的員工。

感受弗雷德:

第一次遇見弗雷德,是在我買下新居不久。遷入新居幾天後,有人敲門來訪,我打開房門一看,外麵站著一位郵差。“上午好,桑布恩先生!”他說起話來有種興高采烈的勁頭,“我的名字是弗雷德,是這裏的郵差。我順道來看看,向您表示歡迎,介紹一下我自己。同時也希望能對您有所了解,比如您所從事的行業。”

弗雷德中等身材,蓄著一撮小胡子,相貌很普通。但盡管外貌沒有任何出奇之處,他的真誠和熱情卻溢於言表。

這真讓人驚訝。我收了一輩子的郵件,還從來沒見過郵差做這樣的自我介紹,但這確實使我心中為之感動。

我與郵差弗雷德就這樣認識了。弗雷德的熱情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來,我去外地出差,從外地趕回來時,郵差弗雷德的一個小小的舉動,讓我感覺到了更多的溫暖。

兩周後,我出差回來,剛把鑰匙插進鎖眼,突然發現門口的擦鞋墊不見了。

我想不通,難道在丹佛連擦鞋墊都有人偷?不太可能。轉頭一看,擦鞋墊跑到門廊的角落裏了,下麵還遮著什麼東西。

事情是這樣的:在我出差的時候,美國聯合遞送公司(UPS)誤投了我的一個包裹,放到沿街再向前第五家的門廊上。幸運的是,我有郵差弗雷德。

看到我的包裹送錯了地方,他就把它撿起來,送到我的住處藏好;還在上麵留了張紙條,解釋事情的來龍去脈;又費心用擦鞋墊把它遮住,以避人耳目。

弗雷德已經不僅僅是在送信,他現在做的是UPS分內應該做好的事!

他的行為使我震動。作為一個職業演說家,不管是在客戶服務還是一般的業務中,我可以很容易地發現並指出服務質量上的問題。但要找到優秀的例子,甚至是稍稱許的,都要困難得多。但弗雷德卻是一個金光燦燦的例子,人性化的貼心服務正該如此,他為所有渴望在工作中有所作為的人樹立了榜樣。

作者馬克·桑布恩總結的原則:

原則一:每個人都能有所作為。

不怕你所工作的機構有多龐大,甚至也不怕它有多麼糟糕,個人在這個機構中,永遠能有所作為。

上司可能對員工出色的表現設置障礙,或對之視而不見,或者不能充分賞識和鼓勵;也可能,上司願意對員工進行培訓,改善他們的業績,並給予獎勵。但不管環境的利弊順逆,最終,超卓的工作表現,還是員工自己抉擇的結果。

原則二:成功的基石是關係。

在弗雷德之前,在他之後,我和其他任何郵遞員都沒有建立類似的關係。事實上,弗雷德可能是唯一一個與我有某種私人交往的郵遞員。道理很簡單,冷淡的人提供服務總是公事公辦的態度。隻有在服務人員和顧客之間建立某種關係和交往,服務才能人性化。弗雷德的事例證明,在任何工作或業務中,關係的建設是首要的目標,因為關係的質量決定了產品或服務的質量。

原則三:你必須持續地為他人創造價值,而這不必花費一分錢。

作為郵遞員,弗雷德擁有什麼資源呢?一套藍色的工作服,一隻布口袋,就這些!他走街串巷為人送信,口袋裏裝滿了郵件,腦袋裏卻裝滿了想象。正是這些想象,使他能為顧客創造價值,這並沒有讓他多花一塊錢。他隻是比大多數郵遞員用心多一點,創造性多了一點。

我認為,弗雷德的做法表明,他掌握了21世紀最重要的職業技能:在不增加支出的同時,為客戶創造更大價值的能力。

原則四:定期自我調整,振作自己。

有許多日子,你一早睜開眼就感覺沮喪乏力。你覺得自己已經做了能做的一切,但仍然是意誌消沉,無精打采。處於這樣的人生低潮,我個人的對策是:想一想那個過去曾經為我送信的人。因為,如果郵遞員弗雷德能以如此卓越的創新精神和責任心來完成把信放入郵箱這樣的工作,那麼我也一樣可以調整工作態度,重新煥發青春,使自己生機勃勃,我甚至可能做得更好。

晨讀會上的“心靈分享”:

1.談談自己生活中被人性的光輝照亮的刹那,或被熱情溫暖心靈的一件小事,讓大家感受弗雷德們的溫度。

2.結合個人的工作經曆,回憶一個為他人付出真誠的片段,以及帶給自己的喜悅心情。哪怕是一個笑意的傳遞,一個眼神的顧盼,抑或是一個問候的送出。

3.大家在一起分享各自都能從弗雷德身上吸取到了什麼東西。

《把信送給加西亞》——永遠的羅文

《信》的由來:

100多年前的一個傍晚,阿爾伯特·哈伯德創作了一篇不朽的作品——《把信送給加西亞》。他寫作的靈感來源於一次小小的家庭爭論。當時,大家都認為美西戰爭的英雄是古巴起義軍首領加西亞將軍,他的兒子卻說真正的英雄是羅文中尉,理由是如果他沒有把信送給加西亞將軍的話,勝利會付出不可估量的代價。哈伯德當即意識到孩子所言極有道理。於是他當晚用了一個小時的時間,一筆揮就了《把信送給加西亞》這篇文章,想都沒想就把它刊登在自己主辦的《菲利士人》雜誌上。

沒料到,雜誌很快脫銷。緊接著大批加印雜誌的訂單如雪片般飛來。哈伯德驚異地問助手:“這是怎麼回事?”“因為《把信送給加西亞》!”助手回答。不久,紐約中心鐵路局的喬治·丹尼爾發來電報:“我要以小冊子的形式訂10萬冊《把信送給加西亞》……”簡直不能想象,哈伯德當時的設備能力有限,這要花兩年的時間才能印完,最後哈伯德隻好出讓一部分給其他公司去製作。最後,丹尼爾竟然發行了50多萬冊。另外,幾百家報紙雜誌競相轉載,《把信送給加西亞》風靡一時!

當時,俄羅斯鐵道部長西拉科夫親王正好在美國,親王看到這本小冊子後很感興趣,立即令人將其譯成俄文,發給俄羅斯鐵路工人一人一冊。之後,《把信送給加西亞》經由俄羅斯傳到德國、法國、西班牙、土耳其、印度和中國。日俄戰爭期間,前線上的俄羅斯士兵每人一冊,必須隨身攜帶。日本人在俄國戰俘身上發現了它,於是,這本書被譯成了日文。日本天皇下令:所有的日本政府官員、士兵及至平民均須人手一冊。

時至今天,《把信送給加西亞》一書仍受到人們的大力推崇。這本薄薄的小冊子將雇員的貢獻之道和成功之道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美國總統布什將這本小冊子送給了辦公室的每一個人,他說:“這本書太可怕了,它把一切都說了。”

羅文代表什麼:

《把信送給加西亞》所講到的英雄,就是安德魯·羅文。美西戰爭爆發時,羅文是年輕的美國陸軍中尉。當時,美國總統麥金萊急需一個稱職的特使去完成一項極其重要的任務。軍事情報局向總統推薦了安德魯·羅文。羅文中尉立即出發了,剛開始並沒有人隨同,直到他秘密潛入古巴島,那裏的愛國者才給他派了幾名當地的向導。曆經艱險,他最終將信送給了古巴起義軍首領加西亞將軍。在送信的整個過程中,羅文中尉表現出了不屈不撓的大無畏精神,美國陸軍司令給他頒發了獎章,並給了他最高的讚譽:“羅文出色的表現是軍事戰爭史上最具冒險性和最勇敢的事跡。”毫無疑問,羅文的精神在當今仍有著極強的生命力,正如一位企業總裁所說的,當今的職場呼喚羅文。在這裏,“羅文”已成為主動、忠誠、敬業、堅韌的代名詞。特別是隨著員工基本精神的失落,人們愈發急切地尋找這種商業道德!

傑作鑒賞:

在一切有關美西戰爭的事情中,有一個人常常從我記憶中鑽出來,讓我無法忘懷。

美西戰爭爆發之時,美國總統必須馬上與古巴的起義軍將領加西亞取得聯絡。加西亞在古巴的大山裏——沒有人知道他的確切位置。可美國總統麥金萊必須盡快地得到他的合作。

有什麼辦法呢?

有人對總統說:“如果有人能夠找到加西亞的話,那麼這個人一定是羅文。”

於是總統把羅文找來,交給他一封寫給加西亞將軍的信。至於羅文中尉如何拿上了信,用油紙袋包裝好,上了封,放在胸口藏好;如何經過4天的船路到達古巴,再經過3個星期,徒步穿過這個危機四伏的島國,終於把那封信送給加西亞——這些細節都不是我想說的。我要強調的重點是:

總統麥金萊把一封寫給加西亞的信交給羅文,羅文接過信之後並沒有問:“他在什麼地方?”

像羅文中尉這樣的人,我們應該給他立塑像,放在所有的大學裏,以表彰他的精神。年輕人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從書本上學習來的知識,也不僅僅是他人的一些教誨,而是要鑄就一種精神:忠於上級,迅速地行動起來,全力以赴地完成任務——把信送給加西亞。

加西亞將軍已經去世,但現在還有別的“加西亞”。沒有人能夠管理好這樣的企業——在那裏雖然有眾多員工,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其中多是無所作為的人,這些人要麼沒有能力,要麼不情願集中精力去做好一件事。

你可以就此做個試驗:

你坐在辦公室裏——可以隨意給6名員工安排任務。你把他們中的任何一名叫過來,對他說:“請幫我查一下百科全書,把克裏吉奧的生平做成一篇摘要。”

他會默默地說:“好的,先生。”

然後他會去做嗎?

我敢說他絕對不會,他會用死魚般的眼睛盯著你,然後一臉疑惑地提出一個或數個問題:“他是誰呀?”

“哪套百科全書?”

“百科全書在哪兒放著?”

“這是我的工作嗎?”

“為什麼不讓喬治去做呢?”

“他死了嗎?”

“著不著急?”

“需不需要我把書拿過來,你自己查?”

“你為什麼要查他?”

我敢以10∶1的賭注跟你打賭,在你回答了他的所有問題,解釋了怎樣去查那些資料以及你為什麼要查的原因之後,那個員工會走開,吩咐另外一個員工去幫他“尋找加西亞”,然後回來告訴你,沒有這樣一個人。當然,我可能會輸掉賭注,但是根據平均概率法則,我是不會輸的。

現在,如果你很聰明,你就不必勞心地對你的“助理”解釋:克裏吉奧編在什麼類,而不在什麼類。你會微笑著說“沒事的”,然後自己去查。

這種自主行動的無能,這種道德上的愚行,這種意誌上的薄弱和懶惰,就是人類社會被帶到崩潰境地的根源。如果人們不能為了自己自主行動,又怎麼會心甘情願地為他人服務呢?

乍一看,所有的企業都有許多可以委以重任的員工,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你如果刊登廣告招聘一名速記員,應聘者當中,十有八九不會拚也不會寫,他們甚至認為這些都不重要。

你能把給加西亞送信的任務交給他嗎?

近來,我們聽到了許多人對“在苦力工廠工作的可憐人”和“那些為了尋找一份舒適的工作而頻繁跳槽的人”表示同情,但是從來沒有人想到,那些年齡正在不斷變大的老板花費了多少時間和精力去促使那些不求上進的懶蟲們勤奮起來;也沒有人提到,老板們持久而耐心地期待那些當他一轉身就投機取巧、敷衍了事的員工能夠振奮起來。

在每家商店和工廠,都有一些日常性的整頓工作。雇主們經常送走那些不能對公司有所貢獻的員工,同時也接納一些新的成員。不論有多忙,這種淘汰工作都在進行。隻是當經濟不景氣、就業機會不多的時候,整頓才會有明顯的績效——那些不能勝任工作的人,都被摒棄在企業大門之外,隻有最能幹的人,才會被留下來。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機製。雇主們為了自己的利益,隻會保留那些最佳的員工——那些能“把信送給加西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