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他沒有獨自經營企業的能力,並且對他人也沒有太大的價值,因為他總是固執地懷疑自己的老板在壓榨他,或有壓榨他的傾向。他沒有能力指揮他人,也不願意被他人指揮。如果你要他去“把信送給加西亞”,他的回答很可能是:“你自己去吧!”
當然,我知道像這種道德殘缺的人比那些肢體殘缺的人更不值得同情;但是,我們對那些用畢生精力去經營一個偉大公司的人應該給予同情:下班的鈴聲不能夠停止他們的工作,他們因為努力維持那些毫無用心、拖拖拉拉、不懂感激的員工的工作而白發日增。那些員工從來不願想一想,如果沒有雇主們付出的心血,他們是否將挨餓或無家可歸?
我是否說得太嚴重了?可能如此。但是,就算整個世界變成貧民窟,我也要為成功者說幾句公道的話——他們承受巨大的壓力,導引眾人的力量,終於獲得了成功。但他從成功中得到了什麼呢?除了食物和衣服,其他什麼也沒有。
我曾經為了衣食而為他人打工,也曾經當過一些雇員的老板,我深知其中的苦樂酸甜。貧窮沒有什麼優越之處,也不值得讚美,衣衫襤褸更不值得驕傲;並非所有的老板都采取高壓手段極力壓榨員工,我敢說,大多數老板都更富有美德。
我敬佩的是那些無論老板在還是不在都會堅持工作的人。當你交給他一封致加西亞的信時,他會迅速地接受任務,不會問任何愚蠢的問題,更不會隨手把信扔到水坑裏,而是竭盡全力把信送到。這樣的人永遠不會被解雇,也永遠不會為加薪而罷工。
文明,就是一如既往尋找這種人才的一段長久過程。
這樣的人無論有什麼願望都會得以實現。每個城市、鄉村,以及每個辦公室、商店、工廠,都需要他參與其中。世界呼喚這種人才——非常需要並且急需——這種能夠把信送給加西亞的人。
誰將把信送給加西亞?
阿爾伯特·哈伯德
晨讀會上的使命宣言:
1.鼓勵每個員工對羅文精神進行深入的探討和概括,並根據大家的發言列出“主動、忠誠、敬業……”這樣的關鍵詞,簡單進行製表,然後不定期地組織員工對自己進行考核、評議。
2.激發員工“向羅文學習”的熱情,讓每位員工都宣讀一下自己的使命宣言,並造冊存檔。
《方法總比問題多》——不找借口找方法
一流人才核心的素質是:當遇到問題和困難的時候,他們總能夠主動去找方法解決,而不是找借口回避責任,找理由為失敗辯解。這也是本書的核心理念。
《方法總比困難多》從四個方麵闡述了方法問題:
1.方法與“問題”的關係
一流員工找方法,末流員工找借口。優秀的員工不會被問題嚇倒,他們會積極開動腦筋,動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尋找方法。
日本鬆下公司的標語牌上有這樣一段話:
“如果你有智慧,請你貢獻智慧;如果你沒有智慧,請你貢獻汗水;如果你兩樣都不貢獻,請你離開公司。”
吳甘霖先生將員工主要分為以下三種:
(1)具有敬業精神並能找方法的員工。他們擁有智慧並樂於奉獻智慧,這份智慧必然會給企業創造財富。毫無疑問,這類員工,是最好的員工。
(2)敬業但是缺乏方法的員工。他們能夠也隻能奉獻汗水,這種員工單位需要,但他們自身不會有太大的發展。
(3)既不去找方法又不敬業的員工。他們什麼也奉獻不了,所以最終的結局隻能是離開。
2.如何克服無法麵對問題的心理障礙
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模糊的、輕率的、毫無道理的恐懼本身!
我們所感覺到的“危險”、“恐懼”,往往是預先設置的、被歪曲的。
預先的恐懼會扭曲事實真相,事情絕對沒有想象的那樣嚴重。問題的嚴重性往往是我們自己放大的,事情的“困難”也是如此。
隻要努力麵對恐懼,恐懼就會煙消雲散。
人的智力提高是一個逐步的過程。隻要你能夠戰勝對艱難的畏懼,並下決心去努力,你就能越來越多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越來越智力超群!
3.如何擁有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為使問題迎刃而解,必須尋找適應的方法。
此部分闡述了應明確問題的核心,還詳盡介紹了水平思維法、類比法、逆向法、側向法、係統法、加減法、W型法、簡單法則等諸多解決問題的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是一種思維的轉換。隻要找對了方法,問題必能迎刃而解。
4.如何把問題變成機會
一個優秀的人,一個傑出的員工,不僅能夠很好地解決問題,而且能夠把危機變為機會。
最高境界的方法,不隻是把問題解決的方法,而且是把問題、危機轉化為機會的方法!
(1)壞事可以轉化為好事。
(2)危機或許是你脫穎而出的最好機會。
(3)普遍危機可以變成獨特機會。
(4)局部的“否定”,可以變為根本的“肯定”。
假如你擁有這四個方麵的認知和智慧,你就會有一種全新的工作態度。
不找借口找方法!方法總比問題多!
假如你擁有這四個方麵的認知和智慧,你就不僅會帶著自動自發的精神去努力工作,而且你還會因為掌握方法而創造非凡的業績,並因此擁有越來越多的自信。
不僅如此,你將從此不怕問題,而且還會將所遭遇的問題,變為你進一步成長和發展的機會!
“方法總比問題多”,成功和勝利,永遠屬於會找方法的人!
晨讀會上的“腦力風暴”
1.具有敬業精神並能找方法的員工無疑是企業中最好的員工,是企業最需要的人才。我們有沒有敬業精神?善不善於找方法?
2.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問題的嚴重性往往是我們自己放大的,事情的“困難”也是如此。我們在工作中有沒有值得恐懼的事情?是什麼讓我們如此害怕?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恐懼?
3.一個傑出的員工,不僅能夠很好地解決問題,而且能夠將危機變為機會。我們有沒有這方麵的智慧呢?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來解決工作中的困難?
《請給我結果》——不要任務要結果
為什麼無數的人都擁有卓越的智慧,卻隻有少數人獲得成功?為什麼無數的公司都擁有偉大的構想,卻隻有少數的公司獲得持續?
這就是《請給我結果》這本書要回答的問題!
這本書不僅要回答為什麼是阿甘這樣的人,沒有聰明的頭腦卻靠專注獲得了成功?為什麼那些爭中央台標王的企業,不少已被曆史拋棄?同時還要回答,為什麼世界級的製造,大多出在日本與德國這樣“認真第一,聰明第二”的國家,為什麼像我們這樣聰明人居多的國家,產品質量卻始終是我們擺脫不了的痛?有句話說得好,思路決定出路。企業有什麼樣的思路,就決定了企業什麼樣的出路。員工有什麼樣的思路,就決定了不同員工的不同出路。中國目前幾乎所有優秀的企業,不管是海爾還是聯想,不管是TCL還是華為,它們都走入增長的困惑。聯想在大裁員之後,才發現“企業不是家”;華為在國際化之後,才發現製度流程比積極性更重要;TCL在並購湯姆遜之後,才發現過去管理業務的方式,在新形勢下會導致企業失控。
這種時候,幾乎所有的企業家都會問,優秀的企業尚且如此,那我們又如何?
《請給我結果》對此的回答是:“做大做強是一個結果,而這個結果隻能從員工獲得。”由此《請給我結果》旗幟鮮明地提出一個口號:企業靠員工提供的結果生存。
沒有強大的職業化員工,就沒有強大的企業!職業化員工就像職業化球員一樣,每一分錢都來自客戶或觀眾,所以每拿一份報酬,都要懂得加倍回報。否則,沒有人看球,企業不賺錢,等待我們的就是失業!
如果你說愛企業,就請你為企業創造結果(價值)。如果你不提供結果,無論你有多愛企業,無論你多辛苦,企業都會因為沒有結果而破產。我們要懂得一點,企業與員工之間本質上是一種商業交換關係,企業如果不淘汰那些不提供結果的員工,反過來對那些優秀員工就是一種極大的傷害!作為員工,我們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企業給我多少錢上。你要覺得不值,就請離開企業。隻要還在企業一天,我們就要提供結果。隻要你接受這份工作,不管薪酬多少,你都要用相同甚至更多的結果來交換這份薪酬。否則,就是在剝削企業。
所有虧損的企業,如果你到其中觀察,一定存在著無數剝削企業的員工,否則如何會虧損?反過來講,如果一個員工努力地提供結果(價值),而企業由於決策或管理導致虧損,這就意味著管理者在剝削員工,因為員工的結果(價值)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做一個管理者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碰到的是那些隻講空話或隻講苦勞,不講功勞(結果)的員工。而做一個員工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碰到的老板不是“走正道,賺大錢”的老板!
思路決定出路,行動決定結果。任何企業中的員工都是商人,而商人最基本的天職就是創造價值,提供結果。
任何一個有執行力的員工,或者任何一個有誌於成為企業家的員工,請記住一點,企業中存在各種問題,無論是老板不懂管理,還是同事不配合,無論是產品質量有問題,還是市場不景氣,都不是你不提供結果,不創造價值的理由。你提供價值,隻與你做一個職業化員工,與你未來做一個優秀的商人或企業家有關。
這就像一個優秀的職業球員,無論踢球報酬多少,也無論教練同事有什麼問題,都不是你不好好踢球的理由,你認真踢球隻與一個原則有關,那就是你是職業球員,隻因為觀眾隻有一個要求:請給我結果!
你怎麼想,你就怎麼做。你怎麼做,你就有什麼樣的結果。有什麼樣的結果,你就有什麼樣的人生!有人打賭,如果把全世界的財富均分,十年後,貧富差距依然會像今天這麼大。
你相信嗎?如果你相信的話,那就請每天早晨醒來的時候,麵對鏡子大聲對自己喊:請給我結果!我要改變任人擺布的人生!
晨讀會上的“深度思考”
1.不要過程要結果。做工作時,你更注意過程還是結果?你的企業更偏向於要過程還是要結果?企業是否會為你的“苦勞”買單,你是否理解其中的原因?
2.做每一項工作時,你是否清楚該項工作的預期結果是什麼?該怎樣達到應有的結果?
3.思路決定出路,行動決定結果。麵對工作任務,你的態度是怎樣的?執行任務時是否目標明確?是否能夠為了達到目標主動尋找方法。
後 記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許多人的默默貢獻,閃耀的是集體的智慧。其中銘刻著許多艱辛的付出,凝結著許多辛勤的勞動和汗水。
本書在策劃和編寫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同行的關懷與幫助,及許多老師和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以下參與本書編寫的人員致以誠摯的謝意:廉勇、歐紅梅、周珊、張豔紅、柳絮恒、趙一、趙紅瑾、齊紅霞、齊豔傑、陸曉飛、趙廣娜、徐春豔、王非庶、李秀敏、王傑、張保文、李亞莉、何瑞欣、杜莉萍、李衛平、李敏、梁素娟、許慶元、姚迪雷、毛定娟、尹娜、王巧、楊婧、王娟娟、張豔芬、許長榮、王愛民、李琳、李偉楠、王鵬、羅華傑、武敬敏、甘豔河、閻妍妍、楊英、羅婷婷、李良婷、上官紫薇、楊豔利、於海英、曹慧利、肖冬梅、張乃奎。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借鑒和參考了大量的文獻和作品,從中得到了不少啟悟,也汲取了其中的智慧菁華,謹向各位專家、學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因為有了大家的努力,才有了本書的誕生。凡被本書選用的材料,我們都將按出版法有關規定向原作者支付稿酬,但因為有的作者通信地址不詳,尚未取得聯係。敬請您見到本書後及時函告您的詳細信息,我們會盡快辦理相關事宜。
由於編寫和出版時間倉促,以及編者水平所限,書中不足之處在所難免,誠請廣大讀者指正,特馳惠意。
聯係人:邢先生
聯係電話:010-8286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