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公司興亡,我的責任2(2 / 3)

現在,她已經成為一家大型餐飲企業的老板。

一個普通的餐館服務員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關鍵在於她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在本職工作之外,她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完善服務和實現服務的突破,而不是隻做一些老板交代的事。相比那些隻知道招呼客人的服務員而言,其完成工作的效率與質量是不同的。這是因為,她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時,收集了大量顧客的信息,並且利用這些信息改善服務質量,使服務更加人性化、親情化和個性化,通過一次或數次服務,為飯店創造了更大的價值——贏得顧客的忠誠,這才是最重要的。

為客戶服務、解決某個問題、協助自己的同事、提出省錢的建議、想出好點子或改進流程,這些是每位員工天天都需要做的事,事實上,他們每分每秒都是因此而被雇傭的。

如今,上級和下屬之間壁壘森嚴、涇渭分明的模式早已過時。今天的工作關係是一種夥伴關係,是置身於其中的每一分子都積極參與的關係。在工作或者商業的本質內容發生迅速變化的今天,坐等老板指令的人將越來越力不從心。他們必須積極主動,自覺地去完成任務。

員工比任何人都清楚如何改進自己的工作。再也沒有人比他們更了解自身工作中的問題,以及他們為之提供服務的顧客的需求。他們所擁有的第一手資料和切身體驗是大多數高層管理人員所欠缺的,後者離問題太遠,隻能從報告中推斷出大致的情況。隻有各個層級的員工保持熱忱,隨時想想自己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公司才能對顧客的需求有更好、更及時的回應,才能在達到目標方麵更具競爭力。員工也隻有這樣,才能夠在公司發展中盡到自己應盡的職責。

做公司最需要的事,才是一名優秀員工的最高職責。

心中常存憂患意識

危機從企業創建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相伴企業的整個生命曆程,這和船隊揚帆遠行的那一天起,礁石和暗潮就在遠方等待著是一樣的道理。隻要船隊不停止航行,礁石和危險就一直存在。

危機的存在讓很多企業在市場的海洋中觸礁沉船。1983年殼牌石油公司的一項調查發現,1970年名列《財星》雜誌“500大企業”排行榜的公司,有1/3已經銷聲匿跡。依殼牌石油公司的估計,大型企業平均壽命不到40年。

大部分失敗的公司,往往是由於無法認清即將迫近的危機,無法預想這些危機的後果,或無法提出正確的對策。

美國一家船運公司每年都評選一次最優秀的船隊,這個船隊首先要滿足一個條件:出海的過程中出現事故最少。有一個船隊每年都會被評上,因為在海上航行的時候這個船隊幾乎沒有出現過什麼事故,當然,一些自然事故是無法避免的。

當有人問及是什麼讓這個船隊如此優秀時,那個優秀船隊的海員會說:“其實沒什麼,我們隻是定期進行細心的船舶檢修,尤其是航行前。因為我們知道,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僅此而已。”

熟悉航海的人都知道,由於船舶運行的故障和磨損、海水較強的腐蝕性、海洋生物強烈的附著力和快速的生長力,使得船體很容易出現問題,產生難以清除的鏽斑和鏽皮,這嚴重影響了船舶的行駛效率和行駛安全,所以必須對船舶進行定期檢修,這樣才不會出問題或者少出問題。

英國的人力培訓專家B·吉爾伯特曾提出一個管理學上的著名法則,即“工作危機最確鑿的信號,是沒有人跟你說該怎樣做”,人們將之稱為吉爾伯特法則。這句話引申到企業經營上,就是最平靜的時刻往往是最危險的時刻。市場環境瞬息萬變,危機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危機從不同側麵襲擊企業的機體,每一個企業都時刻麵臨著生存和發展的危機。可能是市場環境的突然惡化,可能是領導者的一個錯誤決策,可能是部門之間的互相牽製,可能是企業內部的一次內訌,一個企業就麵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作為企業的主人,每一名員工都要時刻保持高度的警覺,對危機做到先知先覺,這樣公司這艘船才能穿過暗礁密布的大海,順利駛向成功的彼岸。

華為的總裁任正非在企業穩步發展,處於行業之首的時候就預言了華為將來的危機,以及萎縮乃至破產。他說:“危機並不遙遠,死亡卻是永恒的,這一天一定會到來,你一定要相信。從哲學上,從任何自然規律上來說,我們都不能抗拒,隻是如果我們能夠清醒認識到我們存在的問題,我們就能延緩這個時候的到來。”

任正非把危機比成企業的冬季,體現了一種居安思危的前瞻眼光。俗語說,“暖帶衣裳,飽帶幹糧”,無論什麼事我們都要及早打算,防患未然。比如,一個企業從某個時期來看效益不錯,產品適銷對路,春風得意馬蹄疾,但它的冬天可能就不遠了,此時領導者如果為一時的成功所陶醉,意識不到企業的生存危機,不提前為自己預備“棉衣”,那麼當冬季來臨時就一定會被凍死。當然這裏的冬季隻是一個比喻,任何企業都有自己的特殊情況,一個行業的冬天對於某些公司來說是冬天,而對其他公司就可能不是冬天。另外,危機的來臨總是不知不覺地,就像海底的暗礁一樣,在掌舵者疏於防範的時候為企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所以,任正非在總結華為十大管理要點時對員工曾說過這麼一段話:“這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隻有危機感。領導者不應該隻聽好消息,要有危機意識。我認為我們公司從上到下,還沒有真正認識到危機,如果我們頭腦裏已經沒有危機這根弦了,或者已經沒有自我批判能力,那麼,如果四麵出現危機時,我們可能就真沒有辦法了。如果我們現在不能研究出在出現危機時的應對方法和措施來,我們就不可能持續活下去。”

不僅企業的經營者需要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作為一名員工也應當在心中常存憂患意識,為企業之憂而憂,想企業之所想。

在鬆下公司還是無名小廠的時候,鬆下幸之助本人不得不親自帶著產品四處奔波推銷。每次鬆下總要費盡唇舌,跟對方討價還價,直到對方讓步為止。

有一次,買主對鬆下幸之助的還價勁頭欽佩不已,就向他討教原因。鬆下幸之助微微一笑,扶了扶自己那副舊式黑框大眼鏡,平靜地說:“每次當我要脫口說‘我就便宜賣給你’時,腦際就會突然閃現一幅工廠的景象。那是什麼景象呢?那是正值盛夏,酷熱蒸人的工廠猶如熾火烤著鐵板,整座工廠宛如炙熱的地獄一般令人汗如雨下,工廠中辛勤揮汗的從業人員的臉部表情。”就是這麼一幅場景,時刻激勵著鬆下幸之助不能懈怠,必須兢兢業業地工作。到了1960年時,鬆下公司已是日本乃至全球著名的大企業了,鬆下幸之助仍然保持著時刻關心企業安危的意識。

鬆下幸之助說過,五十多年來,他每天都是在連續的不安中度過的,雖然時時都處在不安與動搖中,但他卻能抑製那不安與動搖的一麵,克服它們,完成今天的工作,產生明天的新希望,從此找到生活的意義。鬆下內心的不安折射出他對企業興衰的責任感,正是這種責任感造就了鬆下公司的輝煌。

憂患意識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也是企業常青生存的保證。在矽穀,每年都有近90%的新公司破產。所以,企業和企業家信奉“世界屬於不滿足的人們”這句格言,很少陶醉在已有的成就之中,而是善於忘掉“過去”,麵向未來,勇於變革。惠普公司原董事長兼CEO普拉特說:“過去的輝煌隻屬於過去而非將來。”未來學家托夫勒,也曾經指出:“生存的第一定律是:沒有什麼比昨天的成功更加危險。”比爾·蓋茨反複向員工強調“微軟離破產永遠隻有18個月”,意在使員工保持創新的緊迫感。葛洛夫也有一句名言,即“唯有憂患意識,才能永遠長存”,並說英特爾公司一直戰戰兢兢,不敢有絲毫懈怠,“讓對手永遠跟著我們”。這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危機理念賦予這些企業一種創新的緊迫感和敏銳性,使企業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新能力。作為一名負責任的員工,也應當讓憂患意識和自己心中的責任感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時刻砥礪自己勤勉工作,居安思危。

危機從企業創建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相伴企業的整個生命曆程。

增強使命感,多提合理化建議

每個人都肩負著企業生死存亡、興衰成敗的責任。企業隻有在全員參與,群策群力的前提下才能夠繁榮昌盛、基業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