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在責任心的天平上(1 / 3)

第七章 在責任心的天平上

從“破窗效應”看責任心的缺失

在工作中,我們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但觸犯了核心價值觀的“小的過錯”,特別是要杜絕雙方甚至多方共同破壞秩序的現象。這樣,才能保證企業順利向前發展。

有位心理學家進行過一項有趣的試驗:他把一個普通社區裏窗戶上那些完好無損的玻璃敲碎了一塊,一天之後,玻璃被人敲碎了七八塊。

這就是“破窗理論”:如果有人打碎了一棟建築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複,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增長。

例如,掛一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裏最顯眼的地方,過不了幾天,主人一定會麵臨兩個選擇:把鳥籠扔掉,或者買一隻鳥回來放在鳥籠裏。這就是“鳥籠邏輯”。過程很簡單,設想你是這房間的主人,隻要有人走進房間,看到鳥籠,就會忍不住問你:“鳥呢?是不是死了?”當你回答:“我從來都沒有養過鳥。”人們會問:“那麼,你要一個鳥籠幹什麼?”最後你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一,因為這比無休止地解釋要容易得多。

“鳥籠邏輯”的原因很簡單: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采取慣性思維。對一個不完整的事物,人們往往沿著一個破壞性的思路去思考,在鳥籠中見不到小鳥,就會去推測一種壞的結果,比如,小鳥死了,等等。見到窗子破了,不去思考如何修補,反而想著如何放縱自己去打碎更多的玻璃。這種慣性思維會給企業管理帶來很多危害,例如,組織製度上出現了破窗,員工就會想辦法去鑽這些空子,並且極易形成不良的風氣。

例如,在企業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情形:會議室的凳子,今天少一枚螺絲,明天靠背就掉下來了,如果沒有人落實責任、及時修理,後天可能就要報廢,久而久之,其他椅子也會有相同的命運。不出半年,會議室就會成為一個雜物間。

辦公室的窗台上有一層灰,沒有人去打掃,一星期後,電腦上、桌角、牆角……隻要是不經常觸及的地方,同樣會有厚厚的一層,如果我們視而不見,不加以處理,久而久之,辦公室將成為一座垃圾場,紙張碼放無序,地上汙跡斑斑……不管是客戶還是老板,一看就知道這些人懶散、無序、沒有責任心,更何談效率?以上這些,我們都可看做“破窗效應”。

“破窗理論”對各級責任者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通過這個理論,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啟示:

任何一個違反規定的行為,哪怕是極其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也都是對管理秩序的破壞。

這種破壞實際上是對社會的一種暗示,即:打破窗戶無關緊要,再去打破窗戶也無所謂。這種暗示所產生的能量以及破壞力,要比預料的大得多。

如果對這些違反規定的行為,即使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行為,不聞不問、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其後果就是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碎更多的玻璃”。那麼用不了多長時間,占道擺攤、違規運作、亂倒垃圾以及各類破壞管理秩序的行為,就會如雨後春筍般滋生出來,會使各類法律法規所規定的秩序受到劇烈衝擊,並導致社會的某些方麵陷入無序的局麵,最終導致責任心的缺失。

“破窗效應”既然能導致責任心的缺失,我們在管理中,就應該防微杜漸,對員工進行責任教育,使員工齊心協力維護好第一扇“窗戶”。

首先,領導者要能夠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員工的責任心。在企業管理中,領導者的表率作用是無聲的命令、無聲的教育。有了領導者潛移默化的熏陶,員工就能自覺修正自己的行為,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企業的領導者,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認識到自己的責任,並內化為自始至終的自我要求,這樣才有助於員工責任意識和責任品格的提高。

其次,管理者要善於抓住契機,以點帶麵。在現實生活中,素質的低下、責任心的流失已是一個現實的社會問題,企業與社會的緊密聯係性,要求企業必須教育員工喚起自己的責任意識。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必須善於抓住問題的契機,以點帶麵,讓員工相互之間發現自己的問題,使員工獲得真實的感受,真正達到讓員工自己管理自己的目的。

再次,通過培訓溝通,統一員工思想。企業要提高員工的責任意識,就要對員工進行責任教育,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讓員工學會自我管理,對自己負責,對企業負責,以形成員工的責任意識和責任品格,使員工的主觀思想和實踐行動符合企業要求。

最後,要把培養員工責任意識的工作落實到行動上。培養員工的責任意識不僅是寫在紙上,掛在嘴邊,更重要的是落實到行動上。讓員工立足現在,著眼未來。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全方位、多角度看待自己的責任。隻有切切實實將員工的現實發展需要和企業的長遠發展需要相結合,才能構建企業文化目標體係。

工作中出現的責任缺失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補救,那麼要不了多久,整個企業就會彌散著缺乏責任心的氣息。

推卸,還是擔當

遇到責任是推卸還是擔當,是每一名員工在工作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勇敢承擔自己的責任,出現問題不把責任推給別人,這樣才能夠保證工作順利進行。

現在勇於承擔責任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都學會互相推諉和轉讓責任,並美其名曰:“轉讓風險。”當你初涉職場的時候,會有些前輩非常老道地對你說:“凡事不要攬責任,你才會在公司裏不犯錯誤。”話是不錯,這樣可以避免引火燒身,但是會為公司和自己的發展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

互相推諉、扯皮不僅嚴重影響我們的工作績效,同時還會對企業的發展造成巨大的損失。

A公司是重慶一家中等規模的食品公司。由於廠房地勢較低,每年都要經曆一至兩次的抗洪搶險。有一年夏天,老板出差到海南去了。出差之前,他叮嚀幾位主要負責人:“時刻注意天氣預報。”

有一天晚上,遠在海南的老板給幾位負責人打電話,因為他看到天氣預報說有雨,擔心廠房被淹。當時,廠房所在地已經下雨了,可能由於天氣原因,老板一連打了幾個電話,都打不通,最後打到了人力資源部經理的家裏,讓他立即到公司查看一下。

“嗯,我馬上處理,請放心!”接完電話,人力資源部經理並沒有到公司去,他心裏想:這事是安全部的事情,不該我這個人力資源部經理去處理,何況我的家離公司還有好長一段路,去一趟也費事。於是,他給安全部經理打了一個電話,提醒他去公司看一下。

安全部經理接到電話後十分不悅,認為人力資源部經理無權管理安全部內部的事情。於是,他也沒有去公司,他心想:反正有安全科長在,不用管它了。

安全科長沒有接到電話,但他知道下雨了,並且清楚下雨意味著什麼,但他心裏想有好幾個保安在廠裏,用不著他操心。當時,他正在陪朋友打麻將,為了避免“幹擾”,他甚至把手機也關了。

隻有幾個保安留在廠裏。但是,用於防洪抽水的幾台抽水機沒有柴油了,他們打電話給安全科長,科長的電話關機,他們也就沒有再打,也沒有采取其他措施,早早地睡覺去了。值班的保安睡在值班室裏,睡得最沉,他以為雨不會下很大。

到淩晨兩點左右,雨突然大起來,值班保安被雷聲驚醒時,水已經漫到床邊!他立即給消防隊打電話。

消防隊雖然來得很及時,但由於通知太晚,三個車間全部被淹,數十噸成品、半成品和原輔材料泡在水中,直接經濟損失達數百萬元!

事後,追究責任時,每一個人都說自己沒有責任。

人力資源部經理說:“這不是我的責任,而且我是通知了安全部經理的。”

安全部經理說:“這是安全科長的責任。”

安全科長說:“保安不該睡覺。”

保安說:“本來可以不發生這樣的險情,但抽水機沒有柴油了,是行政部的責任,他們沒有及時買回柴油來。”

行政部經理說:“這個月費用預算超支了,我沒辦法。應該追究財務部責任,他們把預算定得太死。”

財務部經理說:“控製開支是我們的職責,我們何罪之有?”

老板聽了,火冒三丈:“你們每個人都沒有責任,那就是老天爺的責任了!我並不是要你們賠償損失,我要的是你們的責任感和工作態度,要的是你們對這件事情的反思,要的是不再發生同樣的事故,可你們卻隻會推卸責任!”

A公司這樣的事例確實令人痛心、發人深省。如果公司每個人都能夠主動地承擔責任,不把責任推給別人,公司就不會有這麼大的損失。企業是每個人的,責任不分你我,在責任麵前,每個人都有義務承擔,這樣企業才能實現永續發展。

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出現問題不把責任推給別人,這樣才能夠加強組織團結,保證工作順利進行,同時,它也是成就一個人事業的可貴品質。

羅傑斯是一位20多歲的美國小夥,幾年前他在一家裁縫店學成出師之後來到加州的一個城市,開了一家自己的裁縫店。由於他做活認真,並且價格又便宜,很快就聲名遠播,許多人慕名而來找他做衣服。有一天,風姿綽約的貝勒太太讓羅傑斯為她做一套晚禮服,等羅傑斯做完的時候,發現袖子比貝勒太太要求的長了半寸。但貝勒太太就要來取這套晚禮服了,羅傑斯已經來不及修改衣服了。

貝勒太太來到羅傑斯的店中,她穿上了晚禮服,在鏡子前照來照去,同時不住地稱讚羅傑斯的手藝,於是她按說好的價格付錢給羅傑斯。沒想到羅傑斯竟堅決拒絕。貝勒太太非常納悶。羅傑斯解釋說:“太太,我不能收您的錢。因為我把晚禮服的袖子做長了半寸。為此我很抱歉。如果您能再給我一點時間,我非常願意把它修改到您要求的尺寸。”

聽了羅傑斯的話後,貝勒太太一再表示她對晚禮服很滿意,她不介意那半寸。但不管貝勒太太怎麼說,羅傑斯無論如何也不肯收她的錢,最後貝勒太太隻好讓步。

在去參加晚會的路上,貝勒太太對丈夫說:“羅傑斯以後一定會出名的,他勇於承認錯誤、承擔責任及對結果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讓我震驚。”

貝勒太太的話一點也沒錯。後來,羅傑斯果然成為一位世界聞名的高級服裝設計大師。

承擔責任不僅是一種優秀的職場品質,而且也是一種良好人格的體現,一個人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都不能失掉自己的責任心。

著名的管理谘詢專家史蒂芬·柯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個周日的下午,風很大,我和我的家人駕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突然,一幅驚人的畫麵闖入我們的視野:在公路右側的曠野中,一個中年人正從他的輪椅上撲向一大片報紙。報紙在空中飛舞,狂風將報紙吹得到處都是。他不能站立,隻能在地上爬行。他努力想去抓住那些報紙,可風實在是太大了,他的腿又有殘疾,轉眼間,曠野中到處都是報紙。湯姆,我的大兒子,在我後麵喊道:“爸爸,我們去幫幫他吧!”我們迅速地將車停好,然後一起衝出去幫忙。

風很大,我們幾個人四處奔跑撿拾著地上和空中的報紙。當我抓住報紙,將它們抱在胸前的時候,強烈的好奇心使我十分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將報紙都找回來,圍攏在那個人的周圍。這時他緊緊地抓著他費了很大力氣才捉住的幾張報紙。

這時候,我的小兒子漢斯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情?”他掙紮著坐回到輪椅上,一隻手臂抖個不停,好像是殘廢了。他說:“老板讓我把幾捆報紙送給客戶,等我到地方的時候發現缺了一捆,急忙回來沿途尋找。當我來到這裏時,我簡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報紙飄得滿地都是。”

我很驚訝地問道:“你打算一個人把這些報紙撿起來嗎?”他很奇怪地望著我說道:“當然,我必須這樣做。這是我的責任!”

你是否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

一個雙腿和一隻胳膊都有殘疾的人匍匐在狂風肆虐的曠野中,試圖抓住漫天飛舞的報紙。盡管這不是他所能做到的,但是他並沒有推卸和逃避自己的責任,而是勇敢地承擔了自己的過錯,雖然他身體殘疾,但卻有一顆健康的責任心。

借口的根源在於缺乏責任心,找借口會使你與成功失之交臂。

製度的缺失,還是責任心的缺失

無論在什麼樣的企業裏,都會有推卸責任的現象。通常情況下,員工發生推脫責任的情況,大多發生在企業組織結構不合理的情況下,部門之間、員工之間職責不清,製度不明,使責任不能落實到位。責任愈不明,人們就愈容易找到推卸責任的借口。

在廣東一家經營電器的企業中,業務部的小劉和財務部的趙姐吵得不可開交:原因是產品銷售的款項催討,不知何時形成的傳統習慣,一直是由業務部來催討。業務部的小劉在多次催討無果的情況下,來求財務部的趙姐幫忙;而趙姐也正因為上級經理對於款項未能及時到位的訓斥,而急著找小劉。兩人一見麵自然就是相互抱怨和爭吵,業務部的小劉麵對財務部趙姐的厲問,也毫不示弱:“催討款項本來是你們財務部的事!”趙姐一聽此話,也是火上心頭:“催討款項從來都是你們業務部的事,什麼時候變成財務部的事了?!”

兩人的爭吵,引來了兩人上司之間更大的爭鬥和對峙。當問題變得不可解決時,雙方才想起看看製度是如何規定的。一看製度的規定,不免叫人大吃一驚:製度規定裏清清楚楚地寫著,業務部和財務部都負有“催討款項”責任的字樣。再細看下去,更叫人吃驚,製度上規定,如果催討款項遇到困難時,總經理辦公室和保衛部都負有協助催討的責任。看完企業製度規定後,小劉、趙姐和兩人各自的上司反而高興輕鬆起來了,他們一致約定:因為催討款項遇到了嚴重的困難,所以,決定一起向總經理去訴苦,並將情況說得非常嚴重,請總經理辦公室和保衛部去催討款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