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看店

作者:迪佰威

經過2007年的努力鋪點,小米化妝品連鎖店(以下簡稱小米)成功實現在全省所有二級城市都開設分店的目標,總店數達到22家,年銷售總收入超過8000萬元。

小米的兩個配送中心也分別成立,整個市場也被分為南線、中線、北線三個銷售區域進行管理。按照分工,萌萌負責南線,子君負責北線,米蘭則代管中線,其中,中線還承擔著作為區域經理、店長、店員培訓基地的重任。

多店鋪效應、廣告效應加上口碑效應,使得小米在省內目標消費人群中的影響力大增,“選擇小米,選擇美麗”的理念傳播已經深入當地職業女性的心中,人們已從早期常問“小米是什麼”、“小米怎麼樣”,發展到對“小米有什麼新品上市了”、“小米又在什麼地方新開店了”感興趣。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在省內能做到區域連鎖的,除了小米之外還有其他兩家,一家是“麗妝嘉人”,再就是“馨悅”。

麗妝嘉人的定位相對高端,在品類選擇上以彩妝為主,護膚品為輔。與小米不同,麗妝嘉人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擴張路線,他們首先完成了在省城各區中心商圈的布點,樹立示範效應後,才梯度層級化地向周邊幾個大的二級(地級)城市下沉,再將這些城市的商圈由主到次逐個擊破。目前,麗妝嘉人的總店數已有12家。顯然,這與小米采取的“全局布點,多點擴散”的策略有根本性的區別。在配貨方麵,小米似乎先走一步,麗妝嘉人尚未建立起專門的配送中心,供貨模式仍是一城一倉,更多是一店一倉。

另一家,馨悅化妝品連鎖則以“前店後院”起家,強調附加的美容服務,品牌品類橫跨日化線和專業線。在拓展店鋪方麵,馨悅不像麗妝嘉人和小米那樣全部直營直管,部分店鋪屬於加盟。也因此,其店鋪已經滲透到三級(縣級)城市,甚至個別四級鄉鎮,店鋪總數達到37家,但尚未進入省城中心區域開店。不過,馨悅的消費檔次也比小米略高,其在廣告投入的方麵比較少,更多是通過服務和活動拉動銷售,顧客粘度比較大。馨悅基本沒有配送中心的物流概念。

雖然三家化妝品零售連鎖的定位和發展模式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和優勢,但畢竟存在部分消費人群的重疊和交叉。盡管從總體上來看,目前小米的表現略為領先,但隨時可能與其他兩大連鎖產生正麵衝突,而且,小米的成功效應還引來了幾家定位和模式相同的店鋪的跟進,他們一旦擴張起來,想必小米遭受的衝擊要比來自麗妝嘉人和馨悅的衝擊還要大。

未來,誰能搶先占領市場並固守地盤,誰才能在後續發展中把握發展先機。而對小米來說,其已完成在省內二級市場的布點,但2008年如果不盡快向三級市場擴張,就有可能被競爭者趕超。

幾年前,化妝品專營店之間還停留在單店競爭層麵,以營銷策略和促銷技巧為主要競爭手段,如今,形勢顯然更加複雜,已然進入了人力資源、資本實力、地域割據、運營與盈利模式的新競爭層向。

與競爭者相比,小米的職業經理人隊伍具有獨特優勢,其從創立之初便堅持走自我培養和學習型組織的道路,較早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管理人員提拔機製,做好了人力資源的基本儲備。而對業務人員的崗位培訓,雖然還難說盡善盡美,但也做到了規範化和常態化。

即便是外部招聘人才,對小米來說也不是困難之事。客觀來說,以小米目前的公司聲譽和薪酬待遇,在人力資源市場不難招到有識之士。所以,在應對因店鋪擴張帶來的人才需求問題時,小米尚能做到遊刃有餘。但是眼下,小米還是急缺一位熟悉連鎖經營和資本運營的財務總監。

這是現實的需要。

隨著規模不斷擴大,如今的小米不再是“小規模納稅人”,早已轉為“一般納稅人”。而自從在省城設立小米化妝品連鎖商店有限公司並開展連鎖經營後,其在投資分析、財務規劃、財務預算和財務管理方麵越來越顯露弱項。小米名聲打響後,也帶來很多不可避免的麻煩和幹擾,很多問題都跟其自身管理不規範和存在管理漏洞有關,就說2007年末的那次稅務突檢吧,公司被生生罰稅100多萬元,事後反思多麼不應該。

同時,因為店麵擴張對資金的需求越來越大,這也要求有專門人才規劃和統籌小米的財務問題。過去幾年,小米所需資金幾乎全靠股東投入,再就是靠資本利潤的滾動積累支撐。創立7年來,小米的股東隻在2003-2005年這三年進行過分紅,而自從2006正式啟動連鎖戰略以後,股東們前幾年的分紅幾乎全部“回吐”,作為新投資投進去。每家店的投入資本和運營資金約100萬元到150萬元之間,還不算總部管理、配送中心運營和廣告營銷費用。2007年末,小米化妝品連鎖商店有限公司的合並財務報表顯示,資產總額約4000萬元,股東權益約2500多萬元。如果按小米的事先規劃,2008年店鋪總數達45家(當年需新開店23家),銷售額達1.5億元,資金顯然會出現緊張。如果要加大新開店力度,盡快搶占區域市場,那麼資金缺口將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