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三大危機主體應對危機的失敗,令其最終演變成“全民公敵”。如果說在平麵媒體上,這三大腕兒還是有個危機公關意識,那在互聯網上的公關危機則是一片空白,不能不讓人訝然。當然,這不能說這三大腕兒沒有在網絡公關危機采取任何措施,相反,他們都采用了刪帖的方式企圖斷絕信息傳播的可能。隻是,這種操作不僅對化解危機幫助不大,反而進一步激發公眾的反感。
回應危機的三大誤區
對大多數企業而言,傳統的公關危機都沒有好好的掌握,在麵對網絡危機的時候,其所采取的粗暴式公關行為,即陷入三大應對的誤區:刪帖、對抗、偽裝。
刪帖:這種做法隻會欲蓋彌彰,且會激起當事人或網友繼續挖掘真相。
危機管理是一個敏感話題。在情況瞬息萬變的網絡社會,企業在遇見負麵新聞的時候,會很自然地想到去刪帖,大規模動用水軍造勢,刻意地刪帖、遮掩、屏蔽負麵新聞。
中國紅十字會、鐵道部都曾在公關危機中動用自身的影響力在微博上屏蔽相關信息,阻止公眾對此事的關注和談論。誠然,如果中國紅十字會和鐵道部有足夠的能力讓所有的主流媒體閉口的話,這種方式確實可以做到釜底抽薪的作用。當然,這僅僅局限在危機還沒有大規模爆發之前(更重要的是有行政力量的幹預,這些不是一般企業可以用到的資源),如果這種刪帖屏蔽的動作是發生在危機全麵爆發,已是全民討論的時候,則完全沒有作用,頂多起到信息屏蔽的作用,並不能引導輿論。隻會堅定公眾對危機主體的不信任感。
如果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做這方麵的工作,網民也很可能會因為這些網絡運作對公司產生反感情緒。“奶粉門”危機時,有媒體公布報道,三鹿的廣告公關公司曾經建議三鹿花300萬搞定搜索大佬百度公司,要求屏蔽負麵新聞,但最終遭百度拒絕。這樣的消息一經傳出,更加速了三鹿的危機的惡化。
對抗:當企業受到錯誤網絡輿論報道時,有些企業往往會急於澄清或對其進行法律威脅,這種強硬對抗的策略往往起來反效果。
在未能取得網民信任的前提下,企業任何急於澄清的行為,都會被網民視為托詞辯解。何謂真相?民眾相信的事實就是真相。而事實的本身並非是真相的全部。所以,危機溝通必須是兩個層麵同時進行:情感溝通取得網民信任,事實溝通澄清事情原委。而企業如果專注於情緒的對抗、偏執於事實的澄清,隻會激起網民進一步對抗行為。
偽裝:通過偽裝身份的方式來為危機主體解圍,這種做法很危險,一旦被認定是危機主體的槍手,所造成的影響遠遠大於危機本身。
關於洗白,無疑是最近郎鹹平對郭美美母女的訪談的表現最具有典型性。盡管郎鹹平一再強調自己隻是給郭母女辯解的平台,提供質疑的空間,同時炮轟某些媒體和網民的下流攻擊。
但在洶湧的民意麵前,這僅僅是被看做狡辯。如果郎鹹平真是在為中國紅十字會洗白,這一次的節目也是足夠失敗。一度的“良心教授”都被拖下水遭受網民唾罵,可見無論是誰偽裝成第三方為危機主體洗白,必然承受著巨大的風險。在節目播出之後,非但沒能引導公眾言論,反而進一步刺激公眾探尋真相的好奇心。
建立完善的應對機製
公共關係基本概念是組織機構為了維護自身形象、創造良好環境所進行的麵向公眾的傳播行為。基於這一基本概念,公共關係是一項主動的、有計劃的、有目標的、有對象的、有策略的傳播行為。然而事實上,我們所能見到的“公關”行為幾乎都與危機有關,似乎沒有危機就沒有公關;在傳播模式上,公關也變成了“攻關”。所以我們看到了隻會哭泣的達芬奇、隻看到宣傳得十全十美的味千拉麵、還有危機發生後說“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的鐵道部。
危機公關講究迅速和係統運作,每一個環節都是環環相扣,這要求企業在日常的管理工作當中應該充分重視網絡危機應對機製,而不是被動的由集團辦公室、總裁辦公室或者媒體關係部門承擔,並且其功能僅限於危機“攻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