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絡危機,直麵還是回避?(3 / 3)

企業或組織可以通過三個步驟建立全麵的危機應對機製:

1 建立全麵危機體係

體係的作用在於形成強力有效的操作模式。建立全麵的危機體係,最關鍵就是做到預防為主。傳播救不了惡品牌,最大限度的杜絕危機的發生,源於是否用良心做企業。三株口服液是一個公關危機失敗案例,而三鹿奶粉則是自取其亡的案子,與危機公關無關。

全麵的危機體係包括:預警機製、控製與化解機製、評估機製、修補機製。

預警機製:建立起專門部門,配備專職人員,收集、分析、研究各類信息資料,跟蹤了解包括顧客、競爭對手、投資人、政府與監管部門、媒體與輿論等各個層麵對企業的報道和意見,並對容易引發企業危機的信息進行判斷。研究境內外媒體和輿論對本企業的“興奮點”,以便在危機發生尚處於信息傳播時及時準確地做出預測和判斷,為控製危機爭取主動。

控製與化解機製:危機無法消滅,但可以控製危機造成的損失。危機一般都具有突發性質,隻留給企業極短的反應時間,這就要求企業在平時製定相關的危機處理手冊。在判斷危機發生之後,預警機製中配備的成員成為危機處理的核心成員,明確對外信息端口和媒介、收集分析等專職人員,及時真誠地與媒體麵對麵溝通,為化解危機創造有利條件,通過權威渠道發布正確消息、澄清事實真相、公布處理結果,必要的時候公開道歉。

評估機製:對危機發生和處置事件的評估,是檢查企業管理與運營體係的最好時機。同時為企業重塑形象提供足夠的事實支持。

修補機製:修補機製是重塑企業形象的開始,危機的平息並不代表危機公關的結束,相反,企業需要借助危機公關中出現的問題或者機會進行發掘利用,達到更好塑造與強化企業形象的目的。

2 健全網絡溝通平台

實際上,企業危機事件的發生,雖然具有突發性特點,但其後果並不是不可以控製的。一般講,一件突發事件,要轉化成危機事件,需要經過信息傳播、衝突演變直至危機產生三個階段。健全的網絡溝通平台在信息傳播、衝突演變之間充當重要的角色,7·23事故充分的告訴企業,在裂變式傳播的網絡傳播時代,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已經無法跟上信息的變化,這就需要企業健全自身的溝通平台,第一時間去公眾溝通,回答網民最關心的問題。

搭建健全的網絡溝通平台,主要是借助微博、MSN、QQ、博客、官網等自媒體平台。當然,這些頻道的搭建不僅僅隻是開通這麼簡單,真正有效的溝通平台應該是積累一定的“粉絲”,在危機公關的過程中,利用這些平台影響粉絲的觀點,進一步通過粉絲這個第三方渠道傳播企業利好信息,增加其公信力。如果隻是在危機發生之後才運用這些平台去發布企業聲音,難以形成規模傳播,並不能成為危機公關中的亮點。這一點上,戴爾在facebook和twitter上建立的官方賬號,很好地培養粉絲的信賴感,甚至將自身品牌打造成意見領袖。在這種情況下,就算出現危機,粉絲大多會等待官方說法,而不會盲目相信和傳播網絡上的負麵信息。

3 積累網絡危機應對資源

早在上世紀40年代,美國傳播學者發現,大量的信息經某些活躍分子中轉或過濾,形成價值判斷,再傳遞給大眾。這些活躍分子就是傳播學意義上的“意見領袖”。互聯網的出現,極大地拓展了言論空間,從學界、媒體、文藝界和其他專業領域(如金融業、IT業)上網人群中,“意見領袖”批量產生,特別是在社會化媒體上各顯其能。這些“意見領袖”由於公眾關注度很高,已然使這種“自媒體”升級為社會“公器”。

麵對網絡上的“意見領袖”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根據傳播學規律,與網絡意見領袖保持有效的溝通,並適當的進行引導,在危機頻發的互聯網時代,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與網民溝通的途徑。其實,這好比傳統危機公關中與主流權威媒體搞好關係一樣,無非都是借助“意見領袖”的第三方意見達到引導甚至說服公眾的目的。

在積累這種網絡危機應對資源,企業一定要注意放低身段,切忌自認為自己可以隻手遮天,更不要認為有錢就可以解決問題。網絡意見領袖不是水軍,不是五毛黨,和他們的合作應該是慢慢深入,最終達到相互協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