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行業越來越多的提到全產業鏈模式,傳統的品牌商——代理商——零售商的鏈條正麵臨顛覆,品牌商直接切入渠道已不再是鮮有個案。
蔡汝青領導下的嬌蘭佳人化妝品店,與其婷美品牌兩者的齊頭並進,主要是得益於其完全獨立的操作,開店是開店的人馬,做品牌是做品牌的人馬,產品品牌和零售連鎖完全分開。這兩者本身的資源投入和戰略思考就是不一樣的,各自有各自的發展規律。所以模範領袖嬌蘭佳人的成功是有跡可循的。
而在自建終端上一直很低調又一直很成功的李醫生,無論是對產品定位本身還是店鋪定位本身都有著清晰的思考。在產品定位上,李醫生對不同渠道的產品有著明顯的區隔:走流通渠道的,以超低價為主,價格在幾元到十幾元之間;走賣場渠道的,為十幾元到三十幾元的中低價位產品;走專營店渠道的,則是四十幾元到八十幾元的中價品。而丁家宜當時在這方麵並未有深思,基本上是照搬了原有產品係列。在店鋪定位上,不同於丁家宜在各地胡椒麵式的撒網布點方式,李醫生往往是集中火力,深耕細作一個重點市場,僅深圳地區就30多家專賣店。另外,李醫生的店鋪經營麵積一般為10到20平米,船小好調頭,而且在選址上避開了競爭激烈又成本高昂的黃金地段,都是開在當地的二流地段,從而合理地控製住了運營成本,有效地實現了盈利。
其實,知情人士介紹,自然堂也在很早的時候就對自建終端有所醞釀,然而在2008年的時候,自然堂正式對外宣稱不會自建終端,徹底打消了此念頭。自然堂的這一舉動倒是讓其終端長舒了一口氣,安了心。事實是,盡管渠道的誘惑很大,不像做品牌,投入大,回報慢,同時可以不用被越來越強勢的零售終端扼住咽喉,但是自己開店也並非高枕無憂,就從專業管理團隊的打造上就得頗費周章。自然堂這才決心摒棄各領域都想插一腳的念頭,專心打造品牌。
無論開成的,還是沒有開成的,都證明大家已經達成了一個共識,就是品牌自建終端是條路,但是這條路好不好走,怎麼走,還得去慢慢摸索。
丁家宜在精準掌握時機的情況下,還將自己的自建終端之路陷於不利境地,正是由於缺乏係統的準備和堅毅的決心。可以看到,丁家宜在自建終端上的決心就不夠強大,因為在思想根源上,丁家宜就沒有將品牌與終端進行徹底切割,認為品牌是其退路,品牌發展得好,即使終端沒有成功的建起來,也不至於沒了退路,所以對店鋪發展的任務並不是那麼急迫;再看係統的準備,在選址、商品結構和店麵管理各方麵都沒有想好,對終端建設的本質更是沒有認清,特別是缺乏專業的團隊運作,幾乎毫無經驗。盲目上馬,最終導致失足。
不過,資深行業人士張武功還是認為:“自建渠道是三四線品牌把自己塑造成二線品牌的一個機會,是一個戰略性的出路,但需要時間和耐心。現階段已經到了布局的黃金時間了。”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張武功的幫助,特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