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麵

作者:施曼

丁家宜在精準掌握時機的情況下,還將自己的自建終端之路陷於不利境地,正是由於缺乏係統的準備和堅毅的決心

在昆明有兩家名為“悅榕”的化妝品店,如果恰好你一直對丁家宜有關注,那你對它們也就不會陌生。沒錯,這兩家店就是丁家宜自建終端行動中僅剩的“幸存者”。用幸存二字,或許會令丁家宜略感難堪,但卻赤裸裸地證明了品牌自建終端之路的坎坷和不易。

1995年,丁家宜掌門人莊文陽同台灣朋友攜手,在合肥開出了第一家化妝品專營店,店名依然沿用了丁家宜品牌名,具體地點則位於如今的合肥美潔化妝品連鎖鼓樓店旁。雖然沒有明確的數據做支撐,但是據業內接近人士透露,丁家宜化妝品專營店經營慘淡,銷售平平。

維持經營8年後,丁家宜化妝品專營店低調關張。經營狀況不佳,卻足足堅持了8年之久,如此不符慣常商業邏輯的行為不免引人猜測:莊文陽此舉,有可能是在為公司自建零售終端開店探路。

果不其然,合肥關店兩年之後,丁家宜公司在青島威海路上正式開出悅榕化妝品店。這是丁家宜從公司層麵承認的第一家官方化妝品專營店。

不同於之前店鋪名與品牌名不分家的做法,這次另起爐灶換了新店名,似乎是想擺出一副要讓店鋪自力更生的態度。對此,有專家表示,用品牌名作為店鋪名,雖然能為店鋪做背書,但也可能麵臨因為經營不成功而反噬品牌美譽度的不良後果。或許是基於此種安全考慮,丁家宜最終為自建終端店另擬了名字。

開店初期,在悅榕店內,消費者隻能購買到丁家宜旗下的產品。在維持了一段時間的丁家宜單品牌經營後,2006年,悅榕開始嚐試引進市場上其他知名品牌,包括高絲、玉蘭油、歐詩漫等。

一年之後,丁家宜甚至在公司內部為悅榕成立了專門的零售管理部門,並同時開始了向全國範圍的擴張行動。

僅兩年時間,在山東濟南、雲南昆明、河南鄭州和遼寧沈陽等地,悅榕化妝品店如雨後春筍般開出了十幾家店,所選位置都是當地的一流地段,店鋪經營麵積最小50平米,最大有100平米。在當時,這樣的店鋪僅租金就達5萬元/月。

然而不得不麵對的現實是,各家店鋪所貢獻的銷售業績,根本無法支撐起悅榕高額的運營成本。2008年,經公司商議,丁家宜決定放開店鋪經營產權,下放給各省級辦事處經理經營,相當於變為承包製來運作各地的悅榕化妝品店。為了鼓勵省辦經理接受,丁家宜公司給出了相當大的激勵機製,涉及供貨折扣、回款周期等多個方麵,但此舉依然無法阻擋悅榕走向下坡路。

最終,丁家宜的自建終端之路,以虧損600萬元而告終。

回頭再看丁家宜走過的這條路,我們不得不感慨,因為有著台灣背景的莊文陽接觸著比內地更領先的信息,準確地判斷出品牌商自建終端是條可行之路,又是選在2005年專營店風生水起之際,迅速切入,時機掌握之準不由得人不佩服。此時的丁家宜本身也推出了新係列,需要進入專營店渠道運作。但內外兩大正麵效應都未能成功推進丁家宜的終端之行,讓人不免扼腕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