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要有完善的單店運營模式和建店標準。

零售連鎖的一個重要前提,要有一個標準化的營銷模式和實體店建店標準。要具有“四個容易,一個持續”:容易學習,容易複製,容易存活,容易盈利,能夠持續。

第四,要有一個“共同成長”的激勵機製。

零售連鎖是一個資金、人才和管理高度密集型的行業,其中人才的重要性位於三要素之首。因此,品牌商必須醞釀一個能夠讓整個團隊去“共同成長”的機製,才容易找到真正有用的核心骨幹人才,也才能留住人,並激發骨幹人才的最大積極性,推動項目的“共贏”式發展,發揮人才機製的重要激勵作用。

第五,要逐漸建立具有一定優勢的“上遊商品采購、物流、配送和連鎖管理功能”。

零售的本質,就是“低價買來商品,加價賣出去”,賺取中間毛利。其中後台的采購議價能力,以及前台的門店貨品消化能力是兩個關鍵要點。

因此,必須根據自己的建店標準模式,對於規劃中的商品品類,建立起對於上遊的采購議價能力,對於下遊連鎖店的物流、倉儲和配送能力,以及確保各零售網點有效運營的連鎖管理功能。

第六,要能夠先建立一個“樣板市場”。

在以上各大要素都具備之後,品牌商還必須選定一個地區,作為自己“自建零售渠道”的窗口,從第一家店做起,通過非常務實的門店建設,逐漸合理和密集的分布於城市的各大商圈。先打造一個地區性的零售連鎖龍頭,作為自己進行更大版圖擴張的“樣板市場”,並可以作為培養零售人才、讓新員工熟悉店務的職場搖籃。

第七,要保持零售係統與傳統渠道的“差異性”。

筆者一向倡導“1+1>2”的發展原則,而避諱“零和遊戲”。

筆者認為,廠家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沒有路走,不要去發展零售渠道;如果沒有非常充分的準備,也不要去發展零售渠道;如果沒有保持跟傳統渠道的一定“差異性”,也不要自己去建立渠道。

所謂差異性,即廠家可以專門為零售連鎖係統,“量身定做”專供的產品,以避免對傳統渠道的衝擊和影響;另外營銷模式和零售定位,也要保持一定的差異性,以戰略性的減少對傳統渠道的影響和衝擊,也減少競爭對手,促進行業的“共生共榮”式發展。

後記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國內化妝品市場已經從最初的“廠商——總代理——二級代理——零售店”等較為鬆散的渠道結構,逐漸扁平化,直到目前的“廠店”直供模式;廠家對於渠道的讓利,也已經到達“底線”(紅線),傳統的渠道觀和企業盈利能力麵臨生存大考。

單純依靠渠道這個“奶娘”,就能很好發展的時代似乎將要結束,本土企業隻有重新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在未來生存並發展。為了應對市場更為激烈的衝擊,並保持對渠道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從2011年開始,國內有些品牌商已經意識到了自建零售渠道的重要性,個別先知先覺的實踐者,甚至因為初步的渠道成就,成為了上遊廠家關注和研究的對象。

筆者認為,廠家自己去建立零售渠道,其一是謀求“全產業鏈”發展;其二,是為自身品牌的成長,創造出排他性的“渠道屏障”和“渠道土壤”。通過這種渠道和品牌的“雙軌”驅動戰略,並經過長時間的渠道建設和品牌傳播,或許更容易成就真正的市場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