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想以“整店加盟”開創戰略新局
有此種想法的企業,以專業線轉型的居多。他們非常敏銳的通過行業“標杆企業”的雛形和影子,洞察到未來的行業發展趨勢。如果能夠發展成功一個零售連鎖係統,在自身已經具有的“營銷教育”的強大平台優勢上,通過“整店加盟”,或許能夠快速發展成為化妝品行業的如家、7天和錦江之星。
機會還是陷阱
集合了品牌商去開店的原因和動機,其實都可以歸納為,品牌商希望能夠在行業新周期,尋求新的“突圍”方式,找到新的盈利來源。那麼,品牌商開店,究竟是陷阱還是機會呢?
筆者認為,既是陷阱,也是一次戰略機會。
所謂“陷阱”,是指本土品牌商經營視野流於“戰術性”。如果以戰術的眼光和心態,來看待“自建渠道”這個戰略性課題,那麼,在一個自己完全陌生的零售領域“玩水”,搞不好十之八九,會丟了夫人又折兵。
之所以又說是個寶貴的戰略機會,因為中國化妝品行業通過數十年的發展和積累,已從“低級”的食物鏈,向初級的產業鏈時代快速邁進。因此,企業必須整合和優向初級的產業鏈時代快速邁進。因此,企業必須整合和優化自己的產業鏈,領先於大部分同行,重新獲得盈利和成長的想象空間。
由於原料和技米研發幾乎都來自國外的“輸入型模式”,因此,本土的化妝品企業,適合自身發展的、也是產業鏈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自己去“退而結網”,建立和掌控零售渠道。
“渠道為王”的真實意圖
品牌商不能單純為了開店而開店,自建渠道還必須要以一定的戰略意圖為導向。
近年來,中國化妝品企業在積累一定的綜合實力之後,都在謀求如何將自己打造成為“市場名牌”,逐漸擺脫渠道這個“奶娘”的控製。其中大部分企業,由於受到西方學術界的營銷理論影響(營銷學術基本都是由西方導入),容易忽略國內的營銷環境和國情,因此,他們普遍的做法,都是熱衷於希望通過明星、廣告,以及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傳播,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成為“市場名牌”。
筆者認為,就目前國內大部分企業的年營業規模,以及企業發展的內在基礎和潛力,如果單純寄希望於通過形象提升和廣告傳播,短時間之內要成為名牌談何容易!本土企業如果能夠通過“雙軌模式”,或許更有可能成長為真正的“名牌”,如快捷酒店的如家和7天,他們可以在全國各地的分店,毫無障礙的銷售自己想銷售的產品和服務;回到化妝品行業,掌握零售渠道的品牌商,可以在自己門店保持一定的比例和空間,隨心所欲的推廣自己的產品。屈臣氏、莎莎等零售連鎖機構的自有品牌,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同時成就了零售品牌和產品品牌。
以上便是筆者賦予品牌商“渠道為王”的全新意義和全部戰略內涵之所在。
“自建渠道”成功七要素
既然如此,品牌商應該具備哪些要件,才能去成功發展自己的零售連鎖,實現“渠道為王”的戰略意圖。
首先,要具備“兩個模式”的有效組合:即“全產業鏈”的戰略模式,以及“單店如何盈利”的戰術模式,兩個模式要能夠高低搭配,有效組合,缺一不可。
戰略模式是“謀局”,戰術模式是“實現”。如果有建立零售網絡的產業鏈意識,但沒有一個有效的連鎖店“單店模式”來實現盈利,最終將大打折扣,甚至會因為單店的盈利能力差,拖累整個戰略,拖垮整個零售產業鏈。相反,單店盈利模式再好,如果不懂得利用戰術去建立和積累戰略,戰術模式最終會被競爭對手模仿或超越。
其次,要有獨立的零售管理團隊。在西方的字典裏:戰略是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如果品牌商決意要發展從“工廠連鎖店”這樣的一個完整產業鏈,就必須成立專門的零售連鎖管理公司,聘請具有豐富閱曆的、專業的零售人才,建立專業的零售連鎖經營和管理平台。這些在前期都可能給企業構成一定的經營成本。企業切忌前期抱著嚐試的心態,讓隻熟悉上遊工廠運營的團隊去介入發展零售,以及舍不得在聘請零售人才方麵投入成本,否則容易因為在零售領域的不熟悉,造成更大的經營成本,也挫傷企業發展零售連鎖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