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機構內外的組織溝通2(2 / 3)

5增加信息交流

通過慶祝活動等保持企業與合作夥伴間經常性的人員互訪,增進感情和了解,改善工作關係,增加信息交流的機會。

通過以上方式,與上下遊企業之間建立順暢的溝通,將有利於企業更進一步的發展。

與新聞媒體溝通的方式

可供企業利用的大眾溝通媒體有:報紙、雜誌、行業刊物、廣播、電視、書籍,還有以驚人速度膨脹的互聯網。

新聞媒體是企業同一般公眾進行溝通的最經濟和最有效的溝通渠道之一。對企業而言,新聞媒體兼具雙重重要意義:一方麵,新聞媒體是有效的傳播工具,通過它可與各種各樣的公眾進行溝通,樹立企業良好的形象,實現企業的目標;另一方麵,新聞媒體又是企業非常重要的一類溝通對象,因為新聞媒體對社會輿論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通常,企業與新聞媒體溝通的方式包括:

1新聞發布

新聞發布是由企業將一新聞事件送往新聞媒體,新聞事件以新聞故事的題材寫成。新聞發布是基本方式之一,它能使關於企業的一則新聞報道,同時為多家新聞媒體所知,並進而擴散給大眾。

實際上,企業的許多活動都是新聞的理想題材,值得用新聞發布的方式公之於眾。

(1)公司曆史:周年紀念、生產、銷售、籌集資金方麵的新成就、服務優良的獎勵;

(2)生產:設備的改進、安全安置、專利、新發明、新原料的應用;

(3)組織策略:企業組織的變革、股東關係;

(4)人物:公司高層領導的重要講話、個人的成就和事跡、名人來訪、員工訪問;

(5)研究:設備改良實驗、新研究計劃、未來經濟分析和展望;

(6)產品和服務:新產品和新服務項目、產品獲得的榮譽;

(7)營銷:未來商品及其營銷計劃、新的營銷渠道、經銷商調查、銷售競賽;

(8)企業形象、商業特點:新的商標或商業特點、知名人士對公司的讚賞、新的企業理念、精神與企業口號;

(9)員工及其活動:員工福利、聯誼活動、新進員工、員工退休、逝世;

(10)社會活動:有關公司的地方新聞、企業在社會上的公益活動或展示活動。

2記者招待會

采用記者招待會的方式,可以使記者們直接看到或聽到他們想知道的東西,同時記者們可以當麵詢問公司的重要人物一些問題。對於企業而言,這是一種給新聞界留下深刻印象、進行自我推銷的很好的方式。召開記者招待會時,通常要向記者們提供一套新聞資料,包括展示品、圖表、照片等。在推出新產品時,往往進行示範性表演,由工程師或管理人員作講解,說明這項產品對公司和未來客戶具有何種意義。

3特寫

企業的可能有助於其他企業的新觀念,或生產上、銷售上、管理上值得其他企業學習的事跡,都可作為特寫的題材。比如說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經理們的文章,有重大意義的公司案例等。

同時,企業要記住,盡量與新聞媒體合作,努力將企業管理層的觀點傳達給對方,防止記者們從不可靠的地方取得資料以致使事實被嚴重歪曲,產生不利於企業發展的輿論導向。

4製造新聞

運用這種方式,企業處在積極、主動的地位,引導新聞媒體趨向由企業有意製造的新聞熱點。如果運用得當,很多事件都可能成為這樣的熱點,例如:

(1)周年紀念慶祝;

(2)討論會;

(3)對特殊成就的獎勵;

(4)為一項有專題價值的題目進行的對顧客、員工或股東的調查;

(5)公司在市場上的重大舉措;

(6)一次比賽。

製造的“新聞事件”要有足夠的宣傳價值,以引起新聞媒體的關注。但是,如果片麵追求新奇和刺激,則很可能喧賓奪主,反而淡化了公司原來的目的,甚至會導致欺詐或毀損他人名譽等法律糾紛。因此,製造新聞需要預先製定周詳的計劃,慎重考慮新聞界和公眾的各種可能反應,並且要緊密圍繞企業的目標。操作中應努力做到適度、得體,避免嘩眾取寵和低級趣味。

5企業最高管理者直接參與溝通

企業的最高管理者直接參與同新聞媒體的溝通,對企業大有益處,不但可以增加企業發言的權威性,使公眾對管理者有更深的了解,還可以提供一個機會,使管理者能直接麵對新聞記者提出的諸多問題,有助於他們更多地了解實際情況,同時也能使媒體產生受尊重的感覺。管理者特別是那些工作在地方部門、分公司的最高管理者,必須重視與新聞媒體發展最直接的、麵對麵的溝通。

公共關係谘詢專家勞傑特·費格利認為,今天的“每一位總經理都將不得不直接與公眾溝通。如果他試圖對有關企業經營前途的公眾觀點施加影響,就必須使自己成為一個積極的新聞發言人,並積極參與公眾事務,如參加座談、做演講、發表聲明等。”

通過與媒體的有效溝通,樹立起企業在廣大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對於企業未來的發展也是有深遠意義的。

CI策略

隨著企業識別係統(CI係統)的興起及導入,企業形象設計已成為企業管理中的新興領域,正逐步形成應用性很強、使用範圍甚廣、形式各樣的一套可操作的方法與技巧。它是企業塑造形象,獲得競爭優勢的有效工具。是社會公眾識別企業和企業向外展示風貌的一座橋梁。CI,是英文企業形象識別“Corporate Identity”的簡稱,台灣CI設計權威林磐聳先生把其定義為:“將企業經營理念與精神文化,運用統一的整體傳達係統(特別是視覺傳達設計),傳達給企業周邊的關係或者團體(包括企業內部與社會大眾),並使其對企業產生一致的認同感與價值觀”。

企業識別係統簡稱CIS(又稱為CI係統),它是英文Corporateidentity System的簡寫形式。它是現代企業通過企業形式的設計和宣傳,樹立企業形象,增強企業公眾(包括企業員工)歸屬意識的完整體係。

CI係統由三部分組成,有理念識別係統(Mind ldentitySystem——簡稱MIS)、行為識別係統(Behavior Identity System——簡稱BIS)及視覺識別係統(Visual Identity System——簡稱VIS),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是CI係統的三個支撐點。

其中,企業標誌是CI係統的核心,CI係統在企業形式的眾多認識屬性中,選擇了最為典型的特征,包括:企業標誌、標準字體、企業色彩、企業口號等。這些典型特征通過辦公係統、產品係統、包裝係統、服飾係統和廣告係統等媒體反複地宣傳,給人們造成感覺衝擊,使企業形象易於被人們記憶。

CI係統具有差異性、同一性與穩定性的特征

創造與企業競爭對手之間的差異性,這是取得CI成功的關鍵。在當今競爭激烈,對手如林的環境中,企業如果不能因勢利導,標新立異,就可能被淘汰。縱觀CI的曆史,大凡成功者,都敢於開拓創新。因而,企業應設計出一個獨特、鮮明的企業標誌,給人以視覺上的先入感。

標誌的空間視覺識別,據國際檢測標準,已縮小到了毫米仍要有辨認性。日本三菱公司的企業標誌,德國奔馳汽車的星形標誌都設計得非常成功,明快、簡潔、遠視效果極好。

CI係統還強調企業形式的同一性。實施CI係統的企業,其企業標誌與商標應是同一的,且有如下原則:

1如果企業標誌是文字標誌,則CI要求,企業標誌=企業名稱(簡潔的)=商標名;

2如果企業標誌是圖形或圖文標誌,企業標誌的圖案應與商標圖案一致。

以上原則是基於這樣的經營策略:產品的力量是來自企業的力量,一個優秀的企業,它的所有產品都是可以信賴的。

目前,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商品都遵循了上麵提到的原則。如,德國的奔馳汽車公司生產的汽車是奔馳牌,日本索尼電器公司生產的彩色電視機是索尼牌,同樣可口可樂牌飲料是由可口可樂公司生產的。這絕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為了識別企業的精心安排。

CI的基礎係統在較長時間內應保持一定的穩定性。以企業標誌為例。“可口可樂”的商標一百年來外形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隻是在原設計的文字商標下增加一條波紋線。因為,變更頻繁不能給人以深刻印象。

在劇烈的商品市場競爭中,我們可以體察到,一種產品由名不見經傳的企業生產,銷路往往不暢,一旦產品冠以著名企業的商標,立即會身價百倍,供不應求。事實上,消費者購買甲商品而不買乙商品,在某種情況下主要取決於某個企業、某個品牌的綜合印象,這種印象綜合了企業曆史、規模、產品品種、功能、質量、技術水平、價格以及售後服務諸方麵的內容,如果企業或產品品牌得到社會公眾的廣泛信任和讚許,該企業標誌就會具有某種精神功能,給予消費者以某種榮譽、某種感情、某種性格上的滿足。人們慣於從一輛轎車的品牌來判斷車主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服裝的商標也是如此,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著名企業的商標具有很強的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