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談判2(3 / 3)

齊仰之: “是啊,歸國之後,看到偌大的一個中國,舉目皆是外商所開設的藥廠、藥店,所有藥品幾乎全靠進口……這真叫我痛心疾首。我也曾找宋子文談過興辦中國醫藥工業之事,可他竟說外國藥用也用不完,再搞中國藥豈不多此一舉?我幾乎氣昏了……”

陳毅:“可如今不一樣了!……如今建國伊始,百廢待舉,這不正是齊先生實現多年夢想,大有作為之時嗎?”

齊仰之:“你們真的要辦藥廠?”

陳毅:“人民非常需要!”

齊仰之:“希望我也……”

陳毅:“否則我怎麼會深夜來訪?”

此時齊仰之才如夢初醒,承認自己一是“對共產黨的革命化學毫無所知”,二是“自己身上還有不少酸性”。

陳毅:“我的身上倒有不少堿性,你我碰到一起,不就中和了?”

齊仰之:“妙,妙!陳市長真不愧是共產黨人的化學家,沒想到你的光臨使我這個多年不問政治、不問世事的老朽也起了化學變化!”

陳毅:“我哪裏是什麼化學家呀!我隻是一個劑,是個催化劑!”

大家熟知,陳毅是行伍出身,又是黨的高級幹部,一向以坦率耿直著稱。為實現說服齊仰之的“談判目的”,就要克服重重障礙,包括轉變自身傳統語言表達風格的困難。對此,陳毅確實需要下很大的決心。這場談判的成功,一是在於陳毅針對齊仰之的職業特點,以“化學”話題作為突破口,使齊先生自動地取消了自己設置的“禁令”。二是陳毅針對齊先生作為傳統文人的身份和一生中一再碰壁的經曆,在談論用詞上頗為用心。例如陳毅使用了“差矣”、 “才疏學淺”、“孟子說”,以及“堿性”、“中和”、“催化劑”等化學名詞。這種有的放矢的語言表達技巧,終於使原本拒不見客、心灰意冷的老化學家重新燃起已冷卻多年的事業心,投身到新中國建設事業的行列中來。陳毅的“談判目的”通過運用有的放矢的語言技巧,最終順利實現。

8限時限量

給優柔寡斷的人一個“千萬別錯過”式的暗示。

“迷惑”是人類心理狀態的一種,在人的潛意識裏,總認為還會有更好的存在。人的意識深處都藏有相當濃厚的尋求更好的欲望,這種欲望就是造成“迷惑”的主要原因。

妨礙果斷行動的潛在心理,往往都是因為“還有”的意識存在。如果在限定的時間內,迫使對方做出決策,他就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決定。

比如在銷售談判中,賣方對正在猶豫不決、無法下決心購買的買方可以這樣說:

“錯過今天,明天就要漲價了。”

“優惠價格將於明天截止。”

“如果我方這個星期內收不到貨款,這批貨就無法為你方保留了。”

“如果你方不能在月底之前給我們訂單,我們將無法在下個月交貨。”

買方也可以說:

“我方再過半個月之後就無力購買了。”

“我方要在月底前完成全部訂貨。”

“這是我們的生產計劃書,如果你們不能如期完成,我們隻好另找門路。”

當然,限定的方式並不隻是時間,也可以表現在數量上:

“存貨不多,欲購從速。”

“隻送給前50名購買者。”

9打好外圍戰

談判中,麵對麵之外的外圍戰相當重要。先外圍後內裏,先低層後高層,先幕後再公開,在談判場外找到雙方的共同點,可以為場內談判造就相對優勢。談判中的外圍戰,是聯絡感情、溝通信息、影響對手的手段,是對正式談判的一種補充。

1984年夏,春城昆明決定引進一部分外資,開發自然資源,發展旅遊業。

日本的客商聞風而來。負責接待他們的是昆明市一位年富力強的中年人。

談判的中心議題當然應該是資金、效益、合作方式。但實際上,談判一開始便打外圍戰,不是談經濟和貿易,而是談政治形勢。

日方代表不無隱憂地說:“我們同中國打交道,擔心你們的政局會變。”

昆明代表表示理解地點點頭:“其實早幾年我們也有過擔心,不是擔心政局會變,而是擔心政策會變。看了幾年,覺得中國的政策的確在變,不過是越變越活,越變越好了。”

日方代表又說:“這幾個月,中國各大城市都在成立公司,有如雨後的蘑菇紛紛出土,可是,蘑菇的壽命是不會長久的呀!”

昆明代表不卑不亢地答道:“對這個問題我想說兩點:第一,蘑菇紛紛出土,說明我們正在執行一條開放搞活的政策;第二,蘑菇出土的同時,鬆苗也會破土而出。蘑菇可能短命,但鬆苗卻可以長成參天大樹!”

一席話說得日本人不住地點頭。

經過這番外圍戰,雙方心裏都有了底,後來經過幾輪談判,日方決定對昆明旅遊業進行投資。

談判中的回答技巧

在談判過程中,“問”要有藝術,“答”也有技巧。問得不當,不利於談判;答得不好,同樣也會使己方陷入被動。

談判中回答問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談判者不但要根據對方的提問來回答,並且還要把問題盡可能地講清楚,使提問者得到答複。

而且,談判者對自己回答的每句話都負有責任,因為對方可能把他的回答理所當然地認為是一種承諾。這就給回答問題的人帶來一定的精神負擔與壓力。因此,一個談判者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答複問題的水平。

掌握談判的答複技巧應注意以下的要領:

1讓自己獲得充分的思考時間

談判中所提出的問題,不同於同事之間的生活問話,必須經過慎重考慮後,才能回答。

人們通常有這樣一種心理,就是如果對方問話與我方回答之間所空的時向越長,就會讓對方感覺我們對此問題欠準備,或以為我們幾乎被問住了;如果回答得很迅速,就顯示出我們已有充分的準備,也顯示了我方的實力。其實不然,談判經驗告訴我們,在對方提出問題之後,我們可通過點支香煙或喝一口茶,或調整一下自己坐的姿勢和椅子,或整理一下桌子-上的資料文件,或翻一翻筆記本等動作來延緩時間,考慮一下對方的問題。這樣做既顯得很自然、得體,又可以讓對方看得見,從而減輕和消除對方的上述心理感覺。

2不要徹底回答所提的問題

答話者要將問話者的範圍縮小,或者對回答的前提加以修飾和說明。比如,對方對某種產品的價格表示出關心,發問者直接詢問這種產品的價格。如果徹底回答對方,把價錢一說了之,那麼在進一步談判過程中,回答的一方可能就比較被動了。

3減少問話者追問的興致和機會

問話者如果發現了答話者的漏洞,往往會刨根問底地追問下去。所以,回答問題時要特別注意不讓對方抓住某一點繼續發問。為了這樣做,借口問題無法回答也是一種回避問題的方法。例如你可以說:“這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 “這個問題隻好留待今後解決。”

4不要確切回答對方的提問

回答問題,要給自己留有一定的餘地。在回答時,不要過早地暴露你的實力。通常可用先說明一件類似的情況,再拉回正題,或者利用反問把重點轉移。例如你可以說:“是的,我猜想你會這樣問,我可以給你滿意的答複。不過,在我回答之前,請先允許我問一個問題。”若是對方還不滿意,可以這樣回答: “也許,你的想法很對,不過,你的理由是什麼?”“那麼,你希望我怎麼解釋呢?”等等。

5有些問題不值得回答

在談判中,對方提出問題或是想了解我方的觀點、立場和態度,或是想確認某些事情。對此,我們應視情況而定。對於應該讓對方了解,或者需要表明我方態度的問題,要認真回答;而對於那些可能會有損己方形象、或泄密、或近於無聊的問題,談判者也不必為難,不予理睬是最好的回答。當然,用外交活動中的“無可奉告”一語來拒絕,也是回答這類問題的好辦法。

6找借口拖延答複

有時可以用資料不全或需要請示等借口來拖延答複。比如,你可以這麼回答: “對你所提的問題,我沒有第一手的資料來做答複,我想,你是希望我為你做詳盡並圓滿的答複的,但這需要時間,你說對嗎?”

當然,拖延時間隻是緩兵之計,它並不意味著可以拒絕回答對方提出的問題。因此,談判者要進一步思考如何來回答問題。

7不輕易做答

談判者回答問題,應該具有針對性,有的放矢,因此有必要了解問題的真實涵義。同時,有些談判者會提出一些模棱兩可或旁敲側擊的問題,意在以此摸對方的底。對這一類問題更要清楚地了解對方的用意。否則,輕易、隨意做答,會造成己方的被動。

8有時可以將錯就錯

談判中,由於雙方在表述與理解上的不一致,錯誤理解對方講話意思的事情是經常發生的。

一般情況下,這會增加談判雙方信息交流與溝通上的困難,因而有必要予以更正、解釋。但是,當談判對手對你的答複做了錯誤的理解,而這種理解又有利於你時,你不必去更正對方的理解,而應該將錯就錯,因勢利導。

總之,談判中的應答技巧不在於回答對方的“對”或“錯”,而在於應該說什麼、不應該說什麼和如何說,這樣才能產生最佳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