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才有事(三)第二十九章 像剪去"滑枝"一樣拋棄缺點(2 / 2)

人身上的缺點錯誤也是如此,壞的毛病剛形成時,改掉它很容易,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就如病入膏肓。果樹已長瘋,那時縱想回頭,也難以找到岸邊了。所以,要及時像剪去滑枝一樣拋棄自身缺點,雖然"剪枝"有些痛苦,但畢竟良藥苦口利於病啊。

一些人平日不注意自己的行為,還自鳴得意地說:"我是大錯不犯,小錯不斷,氣死公安,難壞法院,違法犯罪,夠不上線。"言下之意隻要不幹大壞事,小惡事不時而為之,也沒什麼大不了,誰也拿他沒辦法。

其實,事無大小,隻要是惡事、壞事、醜事,都會危害自己。因為既然是惡事,多屬利欲害人,邪淫逞欲之類,縱是"小惡",但其"惡"的本質是沒有什麼不同的。偷一根針和偷一頭牛,前者可能稱為"小惡",後者也許才算"大惡",但是二者在"偷"這一點上,沒什麼差異。他們在害人害己這一點上也是共同的,隻不過程度不同而已。

所以,無論做"大惡",還是為"小惡",都為人們所不齒,甚至深惡痛絕。因為"小惡"之人似乎不懂這一道理,他們多以為小事一宗,不致引起大驚小怪,也不致於造成更大的危害。殊不知,今日為"小惡",明白為"小惡",在損人的同時,你這種"惡"的形象,便日漸其深地種到了周圍人心中,當大家認為你卑微渺小,麵目可憎時,恐怕你也就很難昂首挺胸以一個"大寫的人"站立了。作惡的結果,隻能引起別人的反對,到頭來,自食其惡果。

再者,事情都是由小變大,由量變到質變的。"小時偷針、長大偷金",這是一種變;"喜時玩火,怒時放火",也是一種變;"空穴來風,堤潰蟻巢",又是一種變。"小惡"為多了,便可能因小到大,對"大惡"也不在乎,於是由量變發展到質變,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上海南彙縣人民法院曾經審理過一起盜竊案,犯人唐月明是一家磚瓦廠的治保主任。唐月明有一個"小錯不犯大法"的思想,他開始幹違法勾當時,別人就警告過他,可他滿不在乎,說是小毛小病,"不夠吃官司"的資格,為了不掏腰包改善夥食,他時常黑夜到公社集體魚塘偷魚,拿回家中自斟自酌。

由一個人偷,發展到一個團夥偷;由偷來吃,到偷來賣;由偷魚最終發展到偷船......

由於逐行小惡、惡性發展,唐月明鋃鐺入獄,悔恨終生,這真是"因小而失大"。

正因為如此,許多古人都很重視防微杜漸,對惡"謹小慎微"。

古代有位名叫樂羊的人,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拿回家裏,被妻子批評了一通,指出"拾遺求利"會汙其行,勸他要勵誌潔行,不要苟取貪得。

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小時候有一次穿錦絲編織的鞋子,父親看到後教訓他說:你小小年紀竟然穿這樣好的鞋子,長大以後就會想穿更好的,吃更好的,當了軍官說不定要侵吞士兵的糧餉呢!戚繼光從小在父親"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教導下,養成了高潔儉樸的好習慣,以致後來才能為國為民建功立業。

《國語》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登比喻艱難,崩比喻容易,人學惡學壞,那是很容易的,要杜惡從善,就要從小事做起,點滴做起,勿以惡小而為之!

劉備教導其子的另外一句話就是:忽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同樣是流傳千載的至理名言,對幫助人們立身處世十分重要。

有的人雖然想做一番事業,但從來不把注意力放在小事上,隻企盼某一天能做成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