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才有事(三)第三十章 適可而止,當退則退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學會保全自己往往是人生最關鍵的事情。"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過河拆橋,卸磨殺驢",類似的話還有不少,這些話既是憤怒地控訴也是振聾發聵的提醒,話中告訴人們在成功當口應把握自己的命運,學會適可而止,激流勇退保全自身。
功勞和成就能給人帶來名譽、地位、金錢等等,但也能招來猜疑、妒嫉甚至殺身之禍。平常人也會有"木秀於林,風必推之"的遭遇,中傷、排擠、打擊對那些懂得功成身退的人卻無妨。
漢初開國元勳張良一生富於傳奇色彩。傳說他年輕時遇到一位仙人黃石公,授給他一部神奇的兵書《太公兵法》,告訴他"讀了這部書可以成為帝王之師。"後來劉邦奪取天下,不但大政方針多數出自張良的策劃,連許多具體小事遇到困難時也靠張良來解決。劉邦自己曾向群臣表白:"夫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意思是說:在中軍帳裏製定計策,就能決定千裏之外打勝仗,在這方麵我比不上子房(張良的字)。劉邦一直倚重信賴張良,是劉邦善於用人的一個表現。盡管如此,張良也洞悉劉邦為人的另一方麵,即多疑好忌、冷酷無情,在關係到自身安危時他對父母子女毫無憐憫之心,為維護個人權力他更會六親不認。所以,在消滅了項羽,穩定了漢王朝之後,張良自動地退出了政治舞台。
劉邦分封功臣時,要封張良為三萬戶侯,並且讓他從齊國土地上任意挑選封邑。張良卻不接受這麼高的封賞,他說:"是上天把我交給陛下,讓我來幫陛下開創基業。當年我投奔您時,在留城和您相會這一定是上天的安排。我受封留城就心滿意足了,不願受封三萬戶"。由於張良的堅持,劉邦就封他作了留侯,邑戶一萬。劉邦定都長安,張良也在長安建立府第,任太子少傅之職。他平時總稱自己身體有病,朝中的活動一概不參加,對國家大事不發表意見,甚至有時一年多不邁出大門一步。那麼他在家中幹什麼呢?原來他在家裏學"導引"之術,這據說是跟仙人學來的修煉方法:煉服丹藥,辟穀(不吃食物),靜居行氣(相當於後代所說的氣功)。劉邦曾派人詢問他,他說:"我隻憑三寸之舌就作了帝王之師,封為萬戶侯,這是人臣的最高地位了。現在我要脫離人間之事,準備跟隨赤鬆子去遨遊天地之外,請皇上不必再把凡塵之事委托給我。"赤鬆子是古代傳說中的神仙,張良說自己學神仙的道術,即將脫離凡塵進入仙境,不過是找借口以擺脫政務而已;他的辟穀導引,也不過是健身術而已。他其實過的是自由自在的隱居生活。這種既在朝中有職務而又不過問政治的處世方式被稱作"朝隱"。劉邦死後又過了八年,張良才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