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大選,工黨和保守黨雙方勢均力敵。這是英國選舉史上第一次利用電視助選,保守黨議員艾登在發表電視講話時,還特意繪製了一張圖表,表現工黨政府搞軍備競賽如何導致人民生活費用迅速上漲。但是由於電視機尚未普及,其在選舉中發揮的效用還不大。
大選結果很快揭曉了,英國人民做出了他們的選擇:保守黨獲321席,工黨295席。丘吉爾也順利地在伍德福德選區再次當選。雖然保守黨在議會中僅占微弱多數,但自由黨顯然是支持保守黨人把工黨政府從唐寧街10號攆出去的。由於失去了對議會的控製,1951年10月26日,首相艾德禮到白金漢宮遞交了辭呈。幾分鍾後,77歲的溫斯頓·丘吉爾被英國國王召見,奉命組閣。丘吉爾任命艾登為外交大臣,巴特勒為財政大臣,利特爾頓為殖民地事務大臣,戴維·馬克斯韋爾·法伊夫為內政大臣,蒙克頓為勞工大臣,伍爾頓為樞密院長,索爾茲伯裏(克蘭伯恩)為掌璽大臣,伊斯梅為聯邦事務大臣。國防大臣暫由丘吉爾兼任,等到亞曆山大元帥從加拿大總督任滿歸國後再由他擔任。
6年前,也就是在丘吉爾領導英國人民度過了二次大戰的大部分歲月後,由於艾德禮及其工黨獲得意外的勝利,丘吉爾被逐出首相府。而現在丘吉爾又從艾德禮手中奪回了首相職務,這不能不讓丘吉爾感到興奮。
然而對丘吉爾來說,勝利果實的滋味並不非常甜美。因為丘吉爾不僅要保持議會的穩定,還要處理好英國因在對外貿易中出現日益增長的逆差而麵臨的經濟危機。這個新的保守黨政府的首要任務之一是恢複世界對英鎊的信任。丘吉爾必須迎接這些挑戰。
平淡收場
在1951年11月英國大選中,垂垂老矣的丘吉爾時來運轉,保守黨以微弱多數獲勝,這使得丘吉爾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當上了英國首相。
雖然是在和平時期擔任首相,但丘吉爾發現英國政府要麵對的困難非常多。由於戰爭的耗損,再加上政府秘密研製原子彈、氫彈等原因,英國已陷入嚴重的財政和經濟危機。這使得丘吉爾不得不決定延緩軍備競賽的步伐,將原定三年內花費的47億英鎊軍費開支延長為四年。首相和大臣的年薪也被削減,為此,丘吉爾賣掉“殖民者第二”的種馬,還將海德公園門28號租給古巴駐英大使。不過丘吉爾在這屆任期內,對國內事務很少過問,這方麵的問題均由大臣們獨自去處理。丘吉爾把主要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他更感興趣的外交政策上。
在外交方麵,丘吉爾的目標是恢複大英帝國昔日的輝煌,因此在製定外交政策時,丘吉爾就非常側重這一點。1948年10月9日,在野的丘吉爾就在保守黨年會上提出了他獨創的三環外交。三環外交的第一環是指英聯邦,包括英國及其自治領、殖民地。第二環是英語世界,包括英、美、加拿大等講英語的國家。第三環是聯合起來的歐洲。而英國恰恰居於三環的交接點,起著重要作用。丘吉爾的這一外交思想,就是試圖以英美特殊關係為基礎,希望法、德和解,恢複歐洲均勢,並利用原有的殖民地體係,挽救和恢複在二戰中被削弱的英國的國際地位。丘吉爾重新當選為首相後,三環外交就成了戰後英國政府的基本外交方針,但它並未能防止英國地位的下降。
戰後,英國非常注意加強與美國的同盟關係,這也是丘吉爾一直主張的。於是在1949年4月,英國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成為該組織的主要成員國之一,這也是英國在和平年代裏所承擔的最大的歐洲軍事義務。1950年,英國和美國一道參加了對朝鮮的戰爭,1951年,英國又簽訂了對日和約。在英國的默許下,日本變成了美國在遠東的軍事基地。
1952年初,當選首相後丘吉爾第一次赴美與杜魯門總統會晤,商討加強英美合作問題。為了貫徹三環外交,他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時再一次強調了英語民族的團結這一主題。英國《泰晤士報》報道丘吉爾訪美時說,他仍然“反應敏捷、消息靈通、思想豐富、語言生動,而且詼諧機智一如既往”。就是在這次會晤中,丘吉爾還表態支持美國參加朝鮮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