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走進波茨坦會議(2)(1 / 3)

丘吉爾帶領英國人贏得了歐戰,但他本人卻在剛剛取得勝利時輸掉了大選,於是丘吉爾一下子由聯合內閣的首相,變成了反對黨領袖。這種結果實在讓人覺得有點諷刺。

丟掉了首相職位後,丘吉爾已是71歲高齡。丘吉爾身邊的許多友人都認為,他應該退出政治舞台,專心於二戰回憶錄的寫作,並在晚年安然享受他在戰爭年代所贏得的榮譽,而不應該繼續在下院擔當次要的反對黨領袖的角色。但丘吉爾卻並沒有聽從這些勸告,他不承認自己已經徹底失敗而永遠退出政治舞台。如果他離開保守黨的領導崗位和議會反對黨的領導崗位,那麼他將不能對英國的政治施加任何影響,而這一點是丘吉爾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的。更重要的是,他相信終有一日自已還會重主國政。他說:“工黨不會永久存在,上帝保佑,在我們返回之前,國家不要遭受更多的損害。我們應當回去。我們一定回去,這是必然的,就像太陽明天必然會重新升起一樣。”

丘吉爾最終沒能在首相職位上看到日本投降。人們本來預計日本人會在18個月後投降,但是在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第二天,杜魯門發表聲明說,如果日本不投降,還要在其他城市投原子彈。8月8日夜,蘇聯對日本宣戰,150萬蘇聯紅軍向集結在中國東北的日本精銳的關東軍發起了強大的攻勢。8月9日,美國又在日本長崎投下了第二顆原子彈,於是日本人無條件投降了。

美國的兩顆原子彈不僅摧毀了日本人的戰鬥意誌,也對蘇聯產生了衝擊。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後來承認,這枚原子彈與其說是針對日本,還不如說是為了“使俄國在歐洲易於駕馭”。斯大林也很清楚這一點。他敏銳地感到了蘇聯的脆弱性,召集了5名第一流的蘇聯科學家,命令他們在最短的時問之內,不惜一切代價研製出蘇聯的原子彈。因此殘酷的戰爭雖然結束了,但戰後的世界和平卻被核武器的陰影籠罩著,蘇聯與英美兩國之間的冷戰正悄悄地拉開序幕。

從唐寧街10號的首相官邸搬出後,丘吉爾住進了倫敦市中心的住所——肯辛頓海德公園門28號。隨後丘吉爾又開始了他最感興趣的國外旅行。9月初,他帶著女兒莎拉和醫生莫蘭以及亞曆山大元帥替他配備的兩名侍從,來到了意大利北部的科莫湖。他們住在亞曆山大元帥在大戰期間用做司令部的一所別墅中,盡情享受休閑時光。科莫湖是個風景秀麗、氣候溫和的休閑勝地,丘吉爾可以在那裏盡量蓄精養神、恢複元氣,也可以外出繪畫寫生或擇地野餐。他在休閑期間也可以翻閱他自己的戰時紀事錄並為準備撰寫回憶錄進行思考。在科莫湖悠閑地度過了三個星期的假期後,他又轉赴法國東南部的海濱休憩勝地,兩星期後才返回英國。

1946年月1月16日,丘吉爾將保守黨的領導事務交由艾登代理,自己應美國總統杜魯門之邀赴美國訪問。3月5日,他應邀前往密蘇裏州富爾敦市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不過杜魯門把演說題目稱為“和平砥柱”。演說中,丘吉爾主張“各英語民族同胞手足一樣的聯合”,“這種聯合就是以英聯邦及英帝國為一方和以美利堅合眾國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關係”。聯合的目的乃是反對蘇聯和受其影響下的日益增長的社會主義革命。他對“東歐傳統的暴政”進行了抨擊,並提出了“鐵幕”的說法:“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裏亞海邊的裏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這條線的背後,坐落著所有中歐和東歐古國的首都……幾乎在每一處都是警察政府占了上風。到目前為止,除了捷克斯洛伐克之外,根本沒有真正的民主。”“鐵幕”後來被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代名詞。就這樣,美國政府利用丘吉爾的演說,吹響了“冷戰”的號角。

丘吉爾選在這個時間發表鐵幕演說沒什麼奇怪的,因為丘吉爾一直是對蘇冷戰的堅定支持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丘吉爾記述了他在1945年3月就確定的政策和策略:“第一,蘇聯已經成為自由世界的致命威脅;第二,必須立即建立一條新的陣線來阻止蘇聯向前推進;第三,歐洲的這條新陣線應該盡可能地深入東方;第四,柏林是英美軍隊首要的和真正的目標;第五,解放捷克斯洛伐克和美軍進入布拉格有重要意義;第六,維也納和整個奧地利必須受西方大國的管製……;第七,必須遏製鐵托元帥的侵略性要求。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在民主國家的軍隊離開以前……東西方國家之間必須就歐洲的一切主要問題達成一項解決辦法。”

但是丘吉爾的這番演說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和爭議,因為當時在大西洋兩岸,由於剛剛結束二戰,公眾對前盟友蘇聯的感情仍然是相當友好的,丘吉爾的演說和他所使用的“鐵幕”這一名詞,引起了軒然大波。斯大林本人也很快作出反應。他在接見《真理報》記者時說,丘吉爾“現在采取戰爭販子的立場”。而艾德禮和杜魯門對丘吉爾的講話,都拒絕作任何公開的評論,但是,丘吉爾向艾德禮報告說:在他講話前後,杜魯門似乎同樣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