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企業組織中,責任應當落實到每個人身上,這樣才能避免疏忽和懈怠責任的現象。責任重於泰山,意味著責任既要“各就各位”,又要互相銜接,形成環環相扣的鏈條式的風險責任鏈。這種鏈條式的責任體係涵蓋了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等法律範疇。一旦發生責任事故,就應及時追究地方政府的責任、企業管理者的責任、企業承包者的責任,追究有關責任人員的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撤銷、開除或罷免有關領導的官職,追究有關涉嫌嚴重瀆職犯罪人員的刑事責任,履行賠付有關傷亡礦工的醫療、生活、撫恤、喪葬等費用。換言之,各種責任一個也不能遺漏,各類責任人員一個也不能放過。責任落實到人,才能夠避免責任在集體中悄然“分解”的現象。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每一個企業都必須健全安全生產製度。企業安全生產責任製是企業崗位責任製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根據“管生產必須管安全”的原則,綜合各種安全生產管理、安全操作製度,對企業各級領導、各職能部門、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和生產工人在生產中應負的安全責任做出明確的規定。
安全生產責任製也是企業中最基本的一項安全製度,是所有勞動保護規章製度的核心。有了這項製度,就能把安全生產從組織領導上統一起來,把“管生產必須管安全”的原則從製度上固定下來。這樣,勞動保護工作才能做到事事有人管、層層有專責,使領導幹部和廣大職工分工協作,共同努力,認真負責地做好勞動保護工作,保證安全生產。安全生產責任製是其他各項安全生產規章製度得到實施的基本保證。
安全生產責任製與獎懲製度的結合,也是加強安全生產規章製度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對提高幹部職工執行安全生產規章製度自覺性的作用是很大的。同時,有了安全生產責任製,在出了工傷事故以後,就能比較清楚地分析事故,弄清從管理到操作各方麵的責任,對吸取教訓、搞好整改、避免事故重複發生,是一項製度保證。
當然,製度固然重要,然而責任的落實問題,歸根到底還是人的行為問題。據一項調查數據顯示,60%~75%的安全生產事件都歸因於人的行為失效(簡稱“人因失效”),隻有當每一個員工都能自覺主動地負起自己的安全責任,使自己成為一道安全屏障,這樣安全生產才能夠從根本上得到保證。
閱讀思考:
1.你都在哪裏見到過“責任重於泰山”這句話?
2.你的企業出現過安全問題嗎?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
環境保護高於一切
企業隻有肩負起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樹立環保意識,才能在公眾中留下良好的形象,讓企業更快、更好地發展。
眾所周知,現在的環境越來越差,人們離大自然越來越遠。許多人都認為是工業的飛速發展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把責任推給了工業生產,其實這種看法是片麵的。
工業生產雖然會產生一些汙染物,但如果我們的工廠能將這些汙染物進行處理,就不會對環境造成惡劣的影響。當然,工廠進行廢物處理要花費大量資金,但是,保證安全和處理廢物是企業的責任。
但是,就有那麼一些企業無視自己的社會責任,考慮的隻是賺更多的錢,以利潤最大化為自己的唯一目的。為了贏利,它們不顧員工的身心健康,置環境汙染於不顧,甚至還有一些企業做著種種“為富不仁”的事情。
2004年2月到3月,川化公司違規技改並試生產,將氨氮含量超標數十倍的廢水直接排入沱江,導致沱江流域遭受嚴重汙染。沱江的生態環境需5年時間才能恢複到事故前的水平。內江、資陽等沿江城市近百萬群眾飲水中斷達26天,直接經濟損失約3億元。
事後,川化集團總裁引咎辭職,川化集團被四川省政府罰款1100萬元,用於漁業損失賠償。
企業汙染的最終受害者是誰?以1100萬元的罰款來補償3億元的損失,能否杜絕問題的再次發生?
事實證明,工業企業造成的環境汙染問題從來就沒有中斷過。
下麵我們來看看2004年6月3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發布的七大水係汙染數據:
2003年度七大水係汙染程度由重到輕依次為:
海河水係汙染嚴重,劣Ⅴ類水質斷麵占50%以上;
遼河水係總體水質較差,劣Ⅴ類水質斷麵占40.6% ;
黃河水係總體水質較差,支流汙染普遍嚴重;
淮河幹流以Ⅳ類水體為主,支流及省界河段水質仍然較差;
鬆花江水係以Ⅳ類水體為主;
珠江水係、長江幹流及主要一級支流水質良好,以Ⅱ類水體為主。
2003年,28個重點湖庫中:
Ⅱ類水質占3.6%;
Ⅲ類占21.4%;
Ⅳ類占25.0%;
Ⅴ類占14.3%;
劣Ⅴ類占35.7%。
三峽庫區6個斷麵中,1個斷麵為Ⅲ類,其餘5個斷麵均為Ⅱ類水質。
南水北調東線沿線12個斷麵中:
Ⅱ類水質斷麵占8.3%;
Ⅳ類水質斷麵占25.08%;
Ⅴ類水質斷麵占16.7% ;
劣Ⅴ類水質斷麵占50.0%。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劣Ⅴ類水質始終占全國水質的很大比例。這一組觸目驚心的數字在警示我們,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那麼我們不久之後喝的、用的將是汙水、臭水,對於一個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來說,結果將會是多麼可怕!
這一切無疑都與某些企業不負責任地亂排亂放有密切關係。
而在一些發達國家,政府和企業在一開始就想到了保護環境,與不顧一切盲目生產相比,可以產生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降低成本、減少廢料與提高成本、增加廢料。當然這裏並不是說發達國家做得好,其實發達國家以前也出現過中國這種現象,隻不過它們後來發現環保的重要並改正了錯誤的行為。
著名的杜邦公司,在成立初期,該公司就視環保為己任,在經營活動中推行企業環保理念,積極支持環保運動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杜邦公司雖是化工企業,但是通過投入巨資進行廢氣處理,目前杜邦的產品已降低了60%的有毒氣體和80%的致癌氣體的排放。杜邦公司還將產品標準和汙染指標向全球公布,接受公眾的監督。
國外還有一家能源公司為了爭取我國的西氣東輸項目,特意投資500萬美元在北京長城附近種植了一條綠化林帶,並取名為“友誼林”。這種負責任的形象,自然也為它贏得了政府部門的好感,最後這家企業成功地拿到了項目訂單。
由此可見,企業隻有肩負起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樹立環保意識,才能在公眾中留下良好的形象,讓企業更快、更好地發展。
閱讀思考:
1.你是如何看待環保問題的?
2.你的企業有環保隱患嗎?如果有,現在要如何去做呢?
“表麵文章”的背後是企業的不負責任
企業隻有擔負起責任,才知道責任的艱巨;隻有擔負起責任,才能聽到生命呼吸的聲音;隻有擔負起責任,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汽車到達報廢年限後,車主應履行報廢手續。按規定,報廢汽車回收企業不得改裝、拚裝、倒賣報廢汽車及其五大總成(發動機、方向機、變速器、前後橋、車架)和其他零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