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管理者承擔自己的責任,才能向下追究責任(2 / 3)

(4)“努力地表現”與“不停地辯解”。有兩種人,一種人習慣於“努力地表現”,而另一種人習慣於“不停地辯解”。“不停地辯解”可以說是一種惡習,但是擁有這種習慣的卻大有人在。你是否也有一點點這樣的毛病?找一個人當替罪羊,拉一個人當擋箭牌。如果你經常這樣做的話,試想一下會給他人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5)不能正確麵對失敗。每個人都有失敗的經曆。如果你遇到失敗,要迅速從失敗的陰影中擺脫出來。如果你遲遲不能自拔,並因此向下屬發泄,那就會完全失掉下屬的向心力,要知道,他們失敗後的痛苦是和你一樣的。

作為管理者,我們必須明白經營企業的同時也是在經營人。隻有我們承擔了自己的責任,為下屬樹立了好的榜樣,才能去追究下屬的責任,才能激勵下屬去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責任。

閱讀思考:

1.作為企業的管理者,你讚同本文的觀點嗎?

2.在日常工作中,你承擔起管理者的責任了嗎?

“潛規則”不能代替規章製度

每一個企業的管理者,尤其是一線的執行者,都應該著力培養自己的規則意識和法製意識。須知,良好的規章製度和執行到底的作風是企業發展和贏利的基本保證。

“潛規則”這個詞,來自作家吳思對當代中國的觀察和揣摩。它指的是明文規定的背後往往隱藏著一套不明說的規矩,一種可以稱為內部章程的東西。支配生活運行的經常是這套規矩,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製度,而這種在實際上得到遵從的規矩,背離了正義觀念或正式製度的規定,侵犯了主流意識形態或正式製度所代表的利益,因此不得不以隱蔽的形式存在,當事人對隱蔽形式本身也有明確的認可。“潛規則”之初主要是談社會中存在的一些“陋規”,如魯迅先生所說,“藏在皮袍下麵的東西”,是社會中一種看不見、摸不著,行之有效但擺不上桌麵的行為方式。

西方管理理念中,企業潛規則屬於組織行為學的範疇。管理大師賴特指出,規則是在組織中,一種被兩個人或者兩個以上的人共同認同的態度、觀念、感受、行為,來指引他們的日常工作,規則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相對於公司願景使命、發展策略、企業文化、規章製度的顯規則,潛規則屬於“非正式”的規則。它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四個因素:

1.企業中重複多次很難改變。

2.企業過去情況的延續。

3.企業發生重要事件形成潛規則。

4.企業高層領導非正式設定的潛規則。

顯規則的不完善,使潛規則的存在變得合理。任何一個企業中,顯規則都不可能完全正確和完善,當顯規則不能發揮有效作用的時候,潛規則就會凸現,起到實際的調節作用;而企業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可能用一種規則去應付,即使是顯規則,也是在變化之中。可以說,規則總是落後於企業的發展,在新的規則還沒有建立的時候,潛規則就閃亮登場了。

人性中無法克服的弱點,以及人性的複雜,也決定了潛規則存在的必然。之所以存在潛規則,是因為人性不能用所有的規則全部設定出來,對不同的人性要實行不同的管理方法,領導力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不可能有一種規則去應付它。“無論最高決策者還是普通員工,都在遵循著自己行為規則中不言自明的信念,他們的行為都離不開人性與利益兩把標尺。”

這就造成了許多人喜歡按“潛規則”辦事,比如有的人常常不是規範自己的行為,而是習慣去找關係“通融”,借權力“放行”。而一個執掌規則的人,隻有學會網開一麵、下不為例,才被認為“會處事”、“會做人”。真正講原則、守規矩的人,卻被譏為死板、迂腐,不懂變通。於是,在有些人心裏,規則可以靈活掌握,法律富有彈性,秩序可以隨意調整。

在很多企業中也一樣,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由於製度、管理安排不合理等方麵的原因,造成某項工作出現真空現象:好像兩個部門都管,其實誰都不管,出現問題又糾纏不休,互相扯皮,推諉責任,使原來的有序反而變成無序,造成極大浪費。一般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有章不循造成的無序

無章無序就是隨心所欲,把公司的規章製度當成約束他人的守則,沒有自律意識,不以身作則,不按製度進行管理考核,不僅影響了其他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還會降低整體工作效率和質量。

2.業務流程的無序

這是由於通常考慮以本部門為中心,而較少以工作為中心,不是部門支持流程,而是要求流程圍繞部門轉,從而導致流程的混亂,工作無法順利完成。

3.協調不力造成的無序

職責不清,處於部門間的斷層。部門之間的工作缺乏協作精神和交流意識,彼此都在觀望,認為應該由對方部門負責,結果工作沒人管,原來的小問題也被拖成了大問題。

4.業務能力低下造成的無序

比如出現部門和人員變更時,工作交接不力,協作不到位,因能力不夠而導致工作混亂無序,人為地增加了從“無序”恢複到“有序”的時間。

因此,一個有效的管理者應該分析造成無序的原因,努力抓住主要矛盾,建立完善的管理製度,並且很好地執行,使無序變為相對有序,從而整合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率。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和規則是社會運行的基石,也是企業贏利的根本,規章製度鬆懈,執行力度不夠,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這都直接破壞了企業的正常運行,助長了員工偷工減料、懶散鬆懈的工作作風。

每一個企業的管理者,尤其是一線的執行者,都應該著力培養自己的規則意識和法製意識。須知,良好的規章製度和執行到底的作風是企業發展和贏利的基本保證。

閱讀思考:

1.對企業中的“潛規則”,你了解多少?你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2.在你的企業中,存在所謂的“潛規則”嗎?你在工作中,使用過“潛規則”嗎?

提高管理者個人執行力的方法

執行並非僅僅是一種完成或者沒有完成的東西,它是一套具體的行為和技巧。為了擁有企業的競爭優勢,企業的管理者都必須掌握這些方法,以實現企業發展。

執行並非僅僅是一種完成或者沒有完成的東西,它是一套具體的行為和技巧。為了擁有企業的競爭優勢,企業的管理者都必須掌握這些方法,以實現企業發展。

1.既要大膽,又要謹慎

大膽不是不切實際地蠻幹,而是要勇於創新、敢於突破,這樣才不至於故步自封。同時行動前必須經過科學分析,對掌握的信息和麵臨的事實再三考慮。創新與慎重相結合,才能使自己既對企業、對社會有價值,又能少出、不出紕漏。

拿破侖曾說:“創新能力可以統治整個世界。”不斷開發創新能力,是管理者從事管理活動的智慧的源泉,也是其工作的主要動力;反之,將很難有所作為。作為企業管理者或普通員工,必須以持續不斷的創新能力提出解決問題的“金點子”,你所領導的團隊才會更有效率。

要想讓團隊走出困境,企業管理者必須時時讓“金點子”在腦中激蕩,必須擺脫因循守舊的思維習慣,否則企業將寸步難行。

2.要專注,善於抓重點

執行力的本質就是要提高工作效率,使應該做的事情在最短的時間內產生結果。工作效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有技能和知識的原因,有職業操守和非智力的原因,有環境的因素和方法的原因,等等。企業管理者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呢?重要原則之一就是要學會抓大事、要事,把要事永遠擺在第一位,先做要事。要事做不好,關鍵的工作沒有結果,就談不上工作效率和執行力。

這就需要管理者能夠分清工作的輕重緩急。該急辦的就立刻去處理,該速戰速決的一定要快刀斬亂麻,保證辦妥;應該拒絕的,要幹脆利落地回絕,絕不可遲疑。重要的事情,要保質保量、及時地完成;不重要的事情,即使完成不了或時間推遲了一些,也無關緊要,不會影響工作的效率和執行力。

3.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

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完成方法,要用到不同的管理工具。但任何事情的完成,都有一個通用管理流程,我們統稱為5W3H。

(1)工作任務(What):工作內容與工作量及工作要求與目標。

(2)做事的目的(Why):這件事情是否有必要(我親自)去做,或做這件事情的目的、意圖是什麼。

(3)組織分工(Who):這件事由誰或哪些人去做,他們分別承擔什麼工作任務。

(4)工作切入點(Where):從哪裏開始入手,按什麼路徑(程序步驟)開展下去,到哪裏終止。

(5)工作進程(When):工作程序、步驟對應的工作日程與安排(包括所用時間預算)。

(6)方法工具(How):完成工作需要用到的工具及關鍵環節的策劃布置(工作方案的核心)。

(7)工作資源(How much):完成工作需要哪些資源與條件,分別需要多少。如人、財、物、時間、信息、技術等資源,及權力、政策、機製等條件的配合。

(8)工作結果(How do you feel):工作結果預測,對別人的影響與別人的評價或感受。

要注意的是,在製訂方案之前必須弄清工作目標——活動所需達到的指標或結果;政策——工作開展的指導思想與行為準則(即可以怎樣做,不可以怎樣做);程序——確切方式、行事方法及其時間或邏輯順序與行為規則。在做好這些規劃的同時,還要確保自己不要被架空在部門業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