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責任決定執行,關鍵在於落實(1 / 3)

第八章 責任決定執行,關鍵在於落實

責任是執行力的保證

任何時候都對工作負責,才是真正的具有責任感。一個人具備了高度負責的精神,就沒有什麼任務執行不下去,就沒有什麼工作不能盡善盡美地完成。

生活中,麵對老板交給的任務,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態度。有些員工,沒有任何疑問,馬上執行;有些員工則滿腹牢騷,向老板抱怨工作的難度。顯然前者就是每個企業最需要的員工,而且他們會為公司創造更多的價值,得到老板的重用。

沒有執行理念的員工不會有好的前途,因為沒有執行理念的員工不會對公司和老板負責。

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曾對他的員工說:“人可以不偉大,但不可以沒有責任心。”

比爾·蓋茨說這句話,是建立在他對執行力重要性認知的基礎上的。因為一個人隻有具有高度的責任感,才能在執行中勇於負責,在每一個環節中力求完美,按質、按量地完成計劃或任務。所以微軟非常重視對員工責任感的培養,責任感也成為微軟招聘員工的重要標準。正是基於這種做法,成就了微軟一流的執行力,打造出了聲名顯赫、富可敵國的微軟商業帝國。

海爾能夠成為中國企業榜樣的重要原因就是凡事都要做到“責任到人”,“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在海爾,大到機器設備,小到一塊玻璃,都清楚標明事件的責任人與事件檢查的監督人,有詳細的工作內容及考核標準,如此形成環環相扣的責任鏈,做到了“獎有理、罰有據”。這種管理的核心是就是要把責任鎖定,即使是一個簡單的擦玻璃的工作,也要明確製定兩個責任人,各自有各自的明確責任。

同樣都是做超市,唯有沃爾瑪雄居零售業榜首,同是做PC,唯有戴爾獨占鼇頭,滿街的咖啡店,唯有星巴克一枝獨秀,造成這些不同的根本原因就是各個企業執行力的差異,就是對製度措施的貫徹執行的責任意識。

因此,在世界500強企業中,無不把“責任”作為最為關鍵的理念和價值觀,作為員工的行為準則。在微軟,“責任”貫穿於員工的全部行動;在吉列,“你必須有責任感”;在美孚石油公司,強調重視小事,將責任感變成一種生活態度。

在執行中,對責任的尊重是至關重要的。責任是貫穿整個行動計劃的關鍵,隻有每個成員都擔負起自己的責任並完成自身任務,才能保證整體行動的順利進行。

每一個執行者都應該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並堅定不移、不遺餘力地去執行好,這樣才能確保集體行動和總體任務圓滿完成。

凱瑪特和沃爾瑪是同一年成立的零售商店,凱瑪特很快就做到了全美第一的位置,然而經過40年的較量,沃爾瑪最終戰勝了凱瑪特,成為位居全球500強首位的公司,而凱瑪特卻被迫申請破產保護。下麵這個廣為流傳的故事,也許能揭示一些原由。

1990年在凱瑪特的一次總結會上,一位高級經理認為自己犯了一個“錯誤”,他向坐在身邊的上司請示。這位上司不知如何回答,又向上請示,而上司的上司又轉過身向上詢問。這樣一個小小的問題,一直問到總經理帕金那裏。這位高級經理回憶說:“真是可笑,沒有人發表意見,直到最高領導發話。”

怕承擔責任而不做任何決定,最終葬送了一個公司。一個人懼怕承擔責任,就不會有勇氣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改正錯誤並更好地完成任務。

鬆下幸之助談到對質量的執行力時說:對於產品質量來說,不是100分就是0分,沒有任何的商量。沒有責任心就沒有執行力,沒有執行力就沒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執行力是企業的最大內耗,將會直接導致在實現經營目標上大打折扣,影響企業的整體利益。

責任是使命,責任是目標。責任就是勇氣,責任就是智慧,責任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在其位,謀其事,擔其責,人人都能成為負責的人,成為具有高度責任心的人,成為能夠高效執行的人。

要時刻銘記自己的責任,更要讓責任成為推動自己執行的力量。隻有這樣,你的人生才能告別平庸,從此與眾不同。

閱讀思考:

1.思考一下,在自己的工作過程中,你認為自己是否具有很好的執行力?

2.通過閱讀本節內容,你對責任與執行力之間的關係有什麼新的認識?

從“破窗效應”看責任心的缺失

工作中責任心的缺失往往就體現在一些細小的方麵,如果這些缺失不及時補救,那麼整個企業就會形成缺乏責任心的氛圍,而錯誤和危機就會在這些氛圍中滋生和蔓延。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鬥曾做過這樣一項有趣的試驗。他找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一輛擺在一個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擺在相對雜亂的一個社區。他把後一輛車的車牌摘掉,並且把頂打開,結果不到一天,這輛車就被人偷走了。而前一輛車擺了一個星期也安然無事。後來,詹巴鬥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砸了個大洞,結果僅僅幾個小時後,車就不見了。

以這項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瑟琳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增長。

在企業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情形:會議室的凳子,今天少一個螺絲,明天靠背就掉下來了;如果沒有人落實責任及時修理,後天可能就要報廢,久而久之,其他椅子也會有相同的命運。不出半年,會議室就會成為一個雜物間。

辦公室的窗台上有一層灰,沒有人去打掃,一星期後,電腦上、桌角牆角……隻要是不經常觸及的地方,同樣會有厚厚的一層灰;如果我們視而不見,不加以處理,久而久之,辦公室將成為一座垃圾場,紙張碼放無序,地上髒跡斑斑……不管是客戶還是老板,一看就知道這些人懶散、無序,沒有責任心,更何談效率?以上這些,我們都可看做“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為我們的經營管理帶來這樣一個啟示:工作中責任心的缺失往往就在一些細小的方麵,如果這些缺失不及時補救,那麼整個企業就會形成缺乏責任心的氛圍,而錯誤和危機就會在這些氛圍中滋生和蔓延。

美國有一家公司,規模雖然不大,但以極少炒員工魷魚而著稱。有一天,資深車工傑瑞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會兒,就把切割刀前的防護擋板卸下放在一旁。沒有防護擋板,收取起加工零件會更方便、快捷一些,這樣傑瑞就可以趕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結果大約過了一個多小時,傑瑞的舉動被無意間走進車間巡視的主管逮了個正著。主管勃然大怒,除了令傑瑞立即將防護板裝上之外,又站在那裏大聲訓斥了半天,並聲稱要作廢傑瑞一整天的工作量。

此時,傑瑞以為事情已經結束了。沒想到,第二天一上班,傑瑞就被通知去見老板。傑瑞在那間受過多次鼓勵和表彰的總裁室,聽到了要將他辭退的處罰通知。總裁說:“身為老員工,你應該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對於公司意味著什麼。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實現了利潤,公司可以換個人換個時間把它們補回來,可你一旦發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遠都補償不起的……”

離開公司那天,傑瑞流淚了,工作了幾年,傑瑞有過風光,也有過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公司從沒有人對他說不行。可這一次不同,傑瑞知道,這次觸犯的是公司的原則。

工作中有很多疏忽和不負責的行為就源於人們頭腦中“毛毛雨”的意識,認為許多事都是芝麻小事,不過是“毛毛雨”而已,正是這種意識導致了工作中的“破窗”的出現。一名責任心強的員工應當在第一扇“破窗”出現之前就及時預防,一旦在工作中發現“破窗”要及時修補。作為一名領導者,要減輕“破窗效應”為公司帶來的危害,就應當抓住破窗第一人,揪出企業中懈怠責任的害群之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