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效益至上,成為企業最受歡迎的人(1 / 3)

第八章 效益至上,成為企業最受歡迎的人

窮忙、瞎忙是職場大忌

一名員工,無論他別的方麵表現得如何出色,對待工作如何勤奮,隻要他拿不出令人信服的業績,一切都是白費工夫。

漢夫特是加拿大渥太華一家賓館的主人,他以“懶惰”著稱,凡是能交給手下幹的事,他絕不親自去做。賓館業務雖然繁忙,他卻整天悠閑自在。有一年的聖誕節,他讓賓館全體員工分別評選出10名最勤快和10名最“懶惰”的員工。漢夫特叫人把10名最“懶惰”的員工叫到他的辦公室。這些員工忐忑不安,以為老板要炒他們魷魚。可是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一進門,漢夫特說:“恭喜各位被評為本賓館最優秀的員工。”

這10名員工麵麵相覷,看到大夥這樣,漢夫特微笑著解釋道:“根據我的觀察,你們的‘懶’突出表現在總是一次就把餐具送到餐桌上,一次就把客人的房間收拾幹淨,一次就把工作幹完,因而在別人眼裏你們每天大部分時間都閑著,無所事事。但依我看,最優秀的員工無一例外都是‘懶漢’——‘懶’得連一個多餘的動作都不想去做。而勤快員工的‘勤’,大多表現在整天忙忙碌碌,不在乎把力氣花在多餘的動作上,做一件事不在於往來多少趟,花多少時間,如此能有效率嗎?”

也許你會覺得漢夫特的行為不可思議,這並不奇怪,隻因為你還沒有弄懂工作追求的是什麼。

有人曾經問過許多公司的管理者:什麼是他們評價員工的標準?他們都毫不猶豫地說:業績。

可見,一名員工,無論他別的方麵表現得如何出色,對待工作如何勤奮,隻要他拿不出令人信服的業績,一切都得白費工夫。

雖然說勤奮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一個隻知道勤奮的人並不是一個百分之百的人才,如果要打分的話,他隻能得60分。那更關鍵的是什麼呢?更關鍵的是聰明,即另外的40分。

公司裏的員工大致可以分三個檔次:

(1)人。在單位裏整天隻知道忙忙碌碌,充其量隻能算是一個人。

(2)人才。忙碌而有所成就,算是人才。

(3)人物。有很大影響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就是人物。

人才與人物,毫無疑問,都是願意付出更多的人,但他們更懂得聰明地工作。他們忙,但絕對不是瞎忙、窮忙。

古羅馬皇帝哈德良手下的一位將軍,覺得自己應該得到提升,便在皇帝麵前提起這件事,以他的長久服役為理由,提出“我應該升到更重要的領導崗位”,他說:“因為我經驗豐富,參加過10次重要戰役。”

哈德良皇帝並不認為這位將軍有能力擔任更高的職務,於是他隨意指著綁在周圍的戰驢說:“親愛的將軍,好好看著這些驢子,它們至少參加過20次戰役,可它們仍然是驢子。”

經驗與資曆固然重要,但這並不是衡量能力和才華的標準。許多聰明的老板認為:有些人盡管有十年的經驗,卻隻不過是一年經驗的十次重複而已。

年複一年地重複類似的工作,固然會變得很熟練,但可怕的是,這種重複已然阻礙了心靈,扼殺了想象力與創造力。

一個人的成長,應該是“日日新、時刻新”的,假如今天與昨天一樣,明天與今天一樣,哪還會有生命的新機,哪還會有大的進步呢?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些話:“量變引起質變”、“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些觀點並沒有錯,但我們在接受這些觀點時,應該記住這樣一個前提:如果沒有主動總結、感悟的精神,單純的量變其實是難以引起質變的。

同理,缺乏主動總結、感悟、不斷超越的精神,即使讀書不止一萬卷,下筆未必會有神;即使你把唐詩念爛了,也未必能寫出一首好詩來。 忙是必要的,但如果一個人陷於忙中出不來,沒有時間思考,不能夠及時總結,提出更好的方法提升工作業績,那麼,就會停滯不前。

窮忙、瞎忙的人,都是浪費時間的人。魯迅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浪費別人時間的人,無異於謀財害命。”把這句話做一下延伸——那些窮忙、瞎忙的人,往往是雙重的“謀財害命”。

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對自己而言,生命由時間組成。嚴格來說,我們的生命並不是由一天一天或一小時一小時的世界組成,而是由一個一個有價值的瞬間組成。當你忙碌的時間沒有價值的時候,難道不是對自己的謀財害命嗎?

其次,對企業而言,一個忙碌而沒有效益的人,不僅耗費了公司的資源,耽誤了公司的時間,導致一些戰略無法實施,還拉了同事的後腿,不也是一種謀財害命嗎?

因此,告別窮忙和瞎忙吧,這是對企業負責,更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閱讀思考:

1.你是在窮忙、瞎忙嗎?

2.你忙碌的最終業績如何?

“老黃牛”也要插上績效的翅膀

老板要的是最終的利潤。老板雇用員工不是用來欣賞他做事的過程,而是要他為公司創造效益。

在日常工作中,你可能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老總安排同樣性質的工作給兩位員工去做。為了做好這個工作,其中一個員工就每天提前來上班,推遲下班,而且周末也不休息,身心憔悴,愁眉苦臉。但是另外一個人從來都不加班,每天隻把該做的事情做好,然後將進度告訴老總。結果辛苦工作的那個人最終還是沒有達到老總的要求,而另外一個人則得到了老總的表揚。

以前,很多人總結個人業績時總喜歡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老黃牛”型的員工曾經是備受推崇和讚賞的。但現在的情況是,老總越來越重視能出業績、有功勞的員工,而不喜歡一天到晚辛辛苦苦最後卻沒有任何成績的員工。企業裏最重視的是你的“功”,而不是你有多“苦”。作為一個員工,你要追求的不是“苦勞”,而是“功勞”。僅會埋頭苦幹、不問績效的“老黃牛”時代已經過去了。在崇尚“利潤至上”的今天,企業更需要的是能夠為它創造利潤的“老黃牛”。

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老板首先考慮的是自己公司的生存和發展。所以,如果一名員工隻知道乖乖聽話,不能夠為企業創造利潤,難免有一天會接到老板“另謀高就”的忠告。

不管是在老板心目中,還是在員工眼中,不能為公司創造利潤的員工,就談不上是合格員工。

從這個意義上說,隻有能為公司賺取最大利潤的員工才是卓越的員工。

許多人宣揚“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這是一種非常可笑的觀點,懷著這種所謂的“超然”心態去做事,其結果隻能是失敗。這種人所看重的“內心的體驗”也隻不過是失敗所帶來的遺憾和傷感。這種遺憾和傷感或許是詩人們創作的源泉,但對於我們絕大多數靠薪水生活的普通人來說,沒有任何幫助。

要知道沒有業績的付出隻是在做無用功。競爭殘酷無情,不論你曾經付出了多少心血,做了多少努力,隻要你拿不出業績,那麼老板和上司就會覺得付給你薪水純屬浪費金錢。

老板要的是最終的利潤。老板雇用員工不是用來欣賞他做事的過程,而是要他為公司創造效益。

業績是一個企業的生命,每一個企業都把注重業績當做自己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把業績觀當做員工的重要素質標準之一。

在GE,業績在其核心價值觀中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GE特別重視對員工的業績觀的培訓。

新員工進入GE,公司會在員工的入廠教育中,告訴他們:業績在GE的文化中非常重要。在GE,所有員工無論是來自哈佛大學,還是來自一所不知名的學校,也無論以往在其他公司有著多麼出色的工作經曆,一旦進入GE,都在同一起跑線上。每個員工必須重新開始,從進入GE開始,衡量員工的是他在GE的業績,是為GE所作的貢獻,員工現在及今後的表現比他過去的經曆更重要。

在IBM,每一個員工工資的漲幅,都以一個關鍵的參考指標為依據,這個指標就是個人業務承諾計劃。隻要是IBM的員工,就會有個人業務承諾計劃。製訂承諾計劃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員工和直屬經理坐下來共同商討這個計劃怎麼做更切合實際,幾經修改,完成計劃。當員工在計劃書上簽下自己的名字時,其實已經和公司立下了一個一年期的軍令狀。上司非常清楚員工一年的工作及重點,員工自己對一年的目標也非常清楚,所要做的就是立即去執行。

到了年終,直屬經理會在員工的軍令狀上打分,這一評價對於日後的晉升和加薪有很大的影響。當然,直屬經理也有個人業務承諾計劃,上級經理也會給他打分。這個計劃是麵向所有人的,誰都不允許搞特殊,都必須按這個規則走。IBM的每一個經理都掌握著一定範圍內的打分權,可以分配他領導的小組的工資增長額度,並且有權決定分配額度,具體到每個人給多少。IBM的這種獎勵辦法很好地體現了其所推崇的“高績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