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敬業:驅動自我的內在動力(1 / 3)

第三章 敬業:驅動自我的內在動力

認同所服務的企業

當員工的價值觀和企業的價值觀步調一致時,個人就會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工作中,工作壓力就會相應減輕,個人的生活也會變得更好。

每個員工首先是一個追求自我發展和實現的個體,然後才是一個從事工作、有著職業分工的職業人。在泰羅製時代,工人們用自己的消極怠工,乃至破壞生產工具宣泄著對雇主的不滿。而在今天,人才流動自由且頻繁,員工已能用工作選擇表達自己的意見。

對企業的員工來說,有很多因素影響著自己對企業的感受,決定著自己工作的積極性、敬業度,如薪水、培訓、發展機會、家庭和工作的平衡、公平、同事關係、領導風格乃至工作環境和企業文化等。一個具有敬業精神的員工,隻有在接受自己服務的企業的基礎上才能把敬業精神發揮得更好,因為要獲得更大的投入感的關鍵在於,個人與企業的價值觀能夠密切相連。

共同價值觀強化工作的投入感

價值觀在韋伯字典裏的解釋是:“內心認為值得或欲求的原則、標準或品質。”在拉丁語中,“價值觀是力量的來源,因為它能賦予人力量以采取行動”。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圍繞著“什麼對我很重要”這個問題,它們是根深蒂固的標準,幾乎影響一個人生活的各個層麵:道德判斷、對他人的反應,以及對目標的投入。因為有價值觀,人們才能不僅僅以個人利益行事,而且能夠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看待事情。

許多人都發現,明確個人價值觀使他們更有力量麵對困境,表現在工作上,即能強化對行動的投入感。直到最近,美國人的工作價值觀都一直十分穩定。以下最首要的5項價值觀持續名列榜上:誠實、雄心、責任、寬容、勇氣。但是近年來美國社會卻看到這些價值觀開始改變,從“企業人”逐漸轉變成個人導向。有調查人員曾經調查全美各地100多家企業的各級員工,要他們界定內心最渴望的工作環境所具有的核心價值。出乎調查人員的意料,他們從5個項目中選擇的答案幾乎大同小異。

調查人員為一個海軍裝備公司的男職員和一家高科技公司的女職員舉行一個工作營,這兩個小組各自作業,提出的名單卻完全相同。他們喜歡的價值觀與上述那份名單又有所不同,這些新價值觀名單為:公平、競爭、能力、團隊、溝通、創新、挑戰、自由、自主、自信、誠實、樂觀、敬業、奉獻、進取、名譽、紀律、忠誠、責任、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

探索個人的價值觀能使個別的差異浮現出來,進而與所服務企業的價值觀最大程度地趨同。員工要獲得更大敬業精神的關鍵在於個人與企業的價值觀能夠密切相連。美國管理協會在對1460位高級主管進行調查後指出:了解這兩者的關係有助於增長公司的活動。個人與公司共享的價值觀能增進個人與企業的效率,如果這兩者互不相關,就可能產生許多衝突和憤世嫉俗的事情;如果我們都有相同的價值觀,就能夠和諧共事。許多優秀團隊都有相同的價值觀和信念。當員工的價值觀和企業的價值觀步調一致時,個人就會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工作中,工作壓力程度就會相應減輕,個人的生活也會變得更好。

企業價值觀提供了衡量凝聚力的尺度,這種共同的規則體係和評判準則決定了企業全體人員共同的行為取向。沒有共同價值觀的企業必定是鬆散而沒有競爭力的,如同大海中失去航向的船隻。企業價值觀中還包含價值理想,這種永恒的追求信念賦予企業員工以神聖感和使命感,並鼓舞企業員工為崇高的信念而奮鬥。

認同所服務的企業

一個最有實力的競爭者,是學會如何使用共同價值觀激發自己情感動力的員工。在速度、品質和生產力愈發重要的時代,企業需要有自律主動的員工,因為這樣的員工能夠將他們最好的主意和企業共同分享。

有些人之所以能進入相對高層次的職業領域,是因為他們將自己價值觀的核心內容與他們的工作融為一體了。對於任何一個員工來說,在一個企業工作,不管你是否真的喜歡這家企業,除非你選擇離開它,否則就要接受它。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接受公司其實就是接受自己。這是一種非常積極的觀念,也是一種非常基本的觀念。既然必須也隻能對自己的工作負責,那就學會認同公司,也就是認同自己。

下麵這個故事就是一個在職場廣為流傳的經典故事:

2001年9月,已於3周前接到解聘書的安捷倫員工謝裏爾·韋斯,在正式離職前的最後一天晚上仍然在為公司加班,直到9點半才依依不舍地離開辦公室。

2002年1月31日,安捷倫中國公司人力資源總監盧開宇開會到晚上8點鍾,回到辦公室時發現有人一直在等他,是一位第二天就將正式離職的員工。她將懷裏抱著的一束鮮花遞給了盧開宇,對他說:“今天是我在這裏工作的最後一天,同事們晚上為我舉行了歡送晚餐,這是我所在的業務部門的同事送給我的花,他們對我說:‘我們很感謝你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晚餐後我發現自己還可以為他們再做點什麼,於是我就過來了。我剛剛把相關的資料整理完畢,我想他們需要我這麼做。”

可見,認同所服務的企業是每個人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一種需要,是發自內心的。在這種積極心態的促使下,很多員工都會像安捷倫員工謝裏爾·韋斯一樣,在第二天就要離開公司的情況下,前一天依然很認真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在美國,許多公司都會為離職員工寫推薦信,詳細介紹離職員工在本公司的工作情況,以供其他公司參考。因此,當你否定了你所服務過的公司,那就等於否定了你自己。

當你選擇將要服務的企業時,你實際上是在選擇該企業的一整套價值觀,隻有你認同了企業的價值觀,你才會為企業的發展奉獻自己的熱情和才智,否則,在你不滿意的環境裏工作,你肯定不會獲得成功。

閱讀思考:

1.你所在企業的價值觀是什麼?

2.你的個人價值觀和企業價值觀是協調一致的嗎?

比爾·蓋茨為什麼還要工作

金錢隻不過是許多種報酬中的一種。一個人所追求的應當是自我實現、自我提高,時刻保持積極的工作態度和旺盛的熱情。



隻有在追求“自我實現”的時候,人才會迸發出持久強大的熱情,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最大限度地服務於社會。

有一位演講家說了這樣一件事情:

不久前,我應邀前往一家大公司參加年會,並在會上發表演說。會中有一位老人當場宣布退休,公司董事長首先站起來做一次例行講話,說一些哈利先生對我們公司多麼有價值、有貢獻,以及現在他要退休,我們對他多麼懷念的話。

慶祝大會結束後,哈利先生好像被人遺忘了一樣,他用手背輕輕地觸了我一下,對我說:“你是否能給我30分鍾的時間,我有話要對你說,順便發泄一下我心中的鬱氣。”

我無法拒絕這樣的請求,於是帶著他來到自己下榻的旅館套房,點了一些飲料和三明治。

“在公司待了那麼多年,可謂是勞苦功高,今天晚上光榮退休,真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我打開話題,然而哈利先生卻說道:“今天我並不快樂,我真是不知道該怎麼說才好,這是我一生中最悲傷的夜晚。”

“為什麼?”我問道。我想要使他認為我很吃驚,其實我心中並不吃驚。

“今晚我隻是坐在那裏麵對我慘痛的一生而已。我感到自己一事無成,徹底失敗了。”

“你準備做些什麼?”我問道,“你現在才65歲而已。”

“還能做什麼,我將要搬到老人村裏去了,住在那裏直到老死為止。我有一筆不少的退休金以及社會保險金,這些錢足夠我養老了。”他很痛苦地說,“我希望這樣的日子很快就來臨。”

我們陷入了沉默,然後他從口袋中取出今晚才拿到的退休紀念表,說道:“我想把這件禮物丟掉,我不希望留下這些痛苦的記憶。”

漸漸地,哈利先生已經放鬆下來,他繼續說道:

“今天晚上,當喬治先生(該公司的董事長)站起來致辭時,你可能無法想象我當時多麼悲傷。喬治先生和我一起進入公司,但是他很上進,節節攀升,我卻不然。我在公司領到的薪水最高不過7250美元,而喬治先生卻是我的10倍,還不包括種種紅利以及其他福利在內。每當我想起這件事,我總是認為喬治先生並沒有比我聰明多少,他隻是不怕吃苦,經得起磨煉,能完全投入工作,而我沒有做到這一點。”

“公司內外有很多機會,我都可能獲得晉升的。例如我在公司待了5年後,有一次公司要我到南方去掌管分公司,但是我自己因為感到無能為力而拒絕了。每次當這種絕好的機會到來時,我總是找一些借口來推托。現在,我退休了,一切都已經過去了,我什麼也沒有得到,真是往事不堪回首啊。”

在哈利的一生中,他一直遊移不定,沒有任何實際目標可言。他懼怕真正地麵對生活,害怕挺身而出,承擔責任,活著隻是虛度年華。

哈利先生像無數人一樣,把自己終身判入心理牢籠之中。

這個故事說明這樣的道理:自身是影響所處環境的原因(雖然人們平時並沒有意識到)。一些人一方麵展望美好的人生目標,另一方麵卻不斷抱怨自身的處境,將所有原因全部歸咎於他人,因此失敗的例子比比皆是。人若真正懂得了思想的巨大作用,環境就不會成為失敗的借口了。 你對工作的態度一旦改變,工作的處境也會隨之改變。增強信念,豐富自己的知識,讓自己置身於更富有挑戰性的環境中,就能獲得更多的機會。一定要記住,什麼事都要努力去做,千萬不要以為可以腳踩兩條船,將所有的便宜占盡,因為這樣做即使取得了成功,也必定是短暫的,很快就會失去。

比爾·蓋茨的財產淨值大約是466億美元,如果他和他太太每年用掉一億美元,也要466年才能用完這些錢——這還沒有計算這筆巨款帶來的巨大利息。那他為什麼還要每天工作?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的財產淨值估計為10億美元,不像比爾·蓋茨那麼多,不過也足以讓他在餘生享受優裕的生活了,但他為什麼還要不停地拍片呢?

美國Viacom公司董事長薩默·萊德斯通在63歲時開始著手建立一個很龐大的娛樂商業帝國。63歲,在多數人看來是盡享天年的時候,他卻在此時做了很重大的決定,讓自己重新回到工作中去,而且他總是一切圍繞Viacom轉,工作日和休息日、個人生活與公司之間沒有任何的界限,有時甚至一天工作24小時。你想他哪來的這麼大的工作熱情呢?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那些擁有了巨額“薪水”的人們,不但每天工作,而且工作相當賣力。如果你跟著他們工作,一定會因為工作時間太長而感到精疲力竭。那麼,他們為何還要這麼做,是為錢嗎?

還是看看薩默·萊德斯通自己對此的看法:“實際上,錢從來不是我的動力。我的動力是對於我所做的事的熱愛,我喜歡娛樂業,喜歡我的公司。我有一種願望,要實現生活中最高的價值,盡可能地實現。” 是的,正是這種自我實現的熱情,使他們熱衷於他們所做的事業,而並非單純地為了名和利。甚至當他們可以控製生活的時速時,他們的腳還是不會離開油門。這種熱情不隻是外在的表現,它發自內心,來自於對自己工作的真心喜歡。

熱情是夢想飛行的必備燃料,這種燃料一旦被點燃,將讓你的引擎在飛行期間生氣勃勃地持續運轉。有史以來,熱情驅使著世界上最傑出的人士,為追求“自我實現”而在他迷戀的領域裏到達人類成就的巔峰,同時推動著社會的進步。

即使你還沒有達到自我實現的境界,你也不要麻痹自己——認為自己工作就是為了賺錢。不要對自己說:“既然老板給的少,我就少幹,沒必要費心地去完成每一個任務。”或者安慰自己:“算了,我技不如人,能拿到這些薪水也知足了。”而應該牢記,金錢隻不過是許多種報酬中的一種,你所追求的是自我提高,所以要保持積極的工作態度。消極的思想會讓你看不到自己的潛力,會讓你失去前進的動力和信心,會讓你放棄很多寶貴的機會,使你與成功失之交臂,也永遠無法達到自我實現的最高境界。

閱讀思考:

1.你認為比爾·蓋茨工作的動力是什麼?

2.你自己工作的動力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