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除夕,信誼新村34號18戶居民家斷水;
1990年除夕,石嵐三村48號居民家斷水;
1991年除夕,潘家灣123弄9號屋頂水箱斷水;
1992年除夕,管弄路61弄29號水管凍裂漏水;
1993年除夕,石泉六村12號207室抽水馬桶堵塞;
……
每年的除夕夜,徐虎都為居民賀年守歲,為群眾排憂解難。1988年除夕,徐虎照舊在晚上7時去開箱服務,發現3隻報修箱裏沒有一張紙條,就放心回家吃年夜飯了。女兒看到這麼“早”回家的父親,高興得不得了,還和父親約定12點鍾一起放鞭炮。想不到夜裏10點多鍾,又有人敲門了,原來是信誼新村的18戶居民家突然斷水。徐虎二話沒說,拎起工具包匆匆出門。他爬上斷水居民家屋頂,冒著刺骨的寒風修理。家裏人等到辭舊的爆竹聲響了,還不見徐虎的蹤影。女兒提著“八百響”,含著眼淚等待著父親的歸來。直到淩晨1時左右,徐虎才回到家裏,帶著女兒到陽台上點燃爆竹。後來,女兒在作文裏寫著:“雖然父親沒有和我們一起好好過節,但在充滿愛心的世界裏,我始終感受到父親偉大的愛。”
小小“報修箱”受到居民們的熱情稱讚,徐虎卻謙虛地說:“我是平凡人,隻不過努力做好平凡事。”但是,受到徐虎服務的居民不這麼認為。華池路35號居民陳敬泉說:“徐虎在平凡的工作中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績。這平凡就是偉大。”
10多年裏,徐虎從未失信於他的用戶。十年辛苦不尋常,徐虎累計開箱服務3700多天,共花費7400多個小時,為居民解決夜間水電急修項目2100多個,他被群眾譽為“晚上19點鍾的太陽”。
徐虎愛崗敬業,十年如一日義務為居民服務,在平凡的工作中作出不平凡的成績。他兩次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被上海市委、市政府評為“上海市十大先進標兵”。
可見,一個人沒有敬業精神,就不要奢談什麼成功。成功並非易事,隻有那些把敬業當成一種習慣的人才能夠成功。
但在職場中,有些人就是沒有敬業精神,他們總算計著自己做事是為老板掙錢,所以能混就混,根本不會盡心盡責,這種心態對老板和自己都沒有好處。作為一名敬業的職業人士,不僅要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要懷著一種高度負責的精神去完成。在職場上的每一個時刻,在每一件小事上都保持這種精神,你就會慢慢地養成一種習慣,敬業也就自然而然了。
不是所有敬業的人身上的敬業精神都是與生俱來的,對大多數人而言,敬業精神是需要培養和鍛煉的,這種培養和鍛煉的起點就是邁入職場的那一刻。從你的第一份工作開始,就對工作認真負責,積極主動地工作,這樣經過一段時間,敬業便成了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即使換到其他職位上也會一如既往。在職場上,敬業精神是相通的,它將會使職業人士終身受益。
當我們將敬業當做一種習慣時,在全心投入工作的過程中就會充滿快樂。
沒有人生來就是敬業的,要自始至終地敬業,努力將敬業當做一種習慣。因為,成功總是與那些敬業的人相伴。
閱讀思考:
1.對徐虎愛崗敬業的故事你還了解多少?
2.你能讓敬業成為自己的一種習慣嗎?
李素麗:崗位作奉獻,真情為他人
奉獻是一種精神,是為了國家、社會、組織和他人利益而自覺自願犧牲自身利益的一種精神,社會和組織需要這樣的精神。
李素麗,北京市公交總公司公汽一公司第一運營分公司21路公共汽車售票員。她自1981年參加工作以來,十幾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崗位上,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真誠熱情地為乘客服務,被譽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導,病人的護士,群眾的貼心人”,1996年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
21路公共汽車線路,北起北京北站,南至北京西站,走的不是多麼繁華的地界,但南來北往的外地客人一下火車,往往就通過這路車接受北京人的第一次服務。這路車沿線10公裏分布14個車站,售票員李素麗就在這平平凡凡的崗位上,用自己日複一日的勞動給人們帶來真誠的笑臉、熱情的話語、周到的服務、細致的關懷。她“崗位作奉獻,真情為他人”的精神風貌,給乘客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我為我的職業、我的崗位而自豪,是它給了我每天都能向他人奉獻真情的機會,讓我每一天都感到充實。”
這是一個漂亮整潔的車廂:彩旗掛滿四周,地板漆色鮮豔,玻璃明亮照人,扶手幹幹淨淨,“乘客之家”幾個大字分外醒目。
“禮貌待客要熱心,照顧乘客要細心,幫助乘客要誠心,熱情服務要恒心。”這是李素麗為自己定的服務原則。
“多說一句,多看一眼,多幫一把,多走一步;話到、眼到、手到、腿到、情到、神到。”這是李素麗對自己工作的要求。
李素麗售票台旁的車窗玻璃,一年四季進出站時總是敞開的。“這樣我可以更好地照顧乘客。”即使下大雨,她也要把車窗打開,伸出傘遮在登車前脫掉雨衣、收攏雨傘的乘客頭上。
李素麗習慣在車廂裏穿行售票。車裏人多,一擠一身汗,可她說:“辛苦我一個,方便眾乘客。”
她的車上設有方便袋,遇到堵車,就拿出報紙、雜誌,讓乘客看一會兒,緩解焦急的情緒;看到有人暈車或不舒服想吐,她會趕緊送上一個塑料袋;遇有不小心碰傷的乘客,她的小藥箱裏有“創可貼”;姑娘們夏天穿著長裙上下車,她不忘提醒往上拎一拎,以免讓人踩上摔跟頭。
李素麗售票台的抽屜裏,放著一個小棉墊,這是特意為抱孩子的乘客準備的。小棉墊墊在售票台上,讓孩子坐在上麵。
李素麗為她的崗位感到自豪。她說:“是它給了我每一天都能向他人奉獻真情的機會。如果我能把這十米車廂、三尺票台當成為人民服務的崗位,實實在在去為社會作貢獻,就能在服務中融入真情,為社會增添一份美好。即便有時自己有點煩心事,隻要一上車,一見到乘客,就不煩了。”
“每一條公共汽車的線路都有終點站,但為人民服務沒有終點站。我永遠屬於我的乘客,屬於我的崗位。”
工作崗位是我們生存和發展的平台,隻有甘於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奉獻,才有實現人生價值的可能。
現代社會勞動分工越來越細,人的生存發展與他人的關聯度越來越高。家人、朋友給我們關愛,職業令我們得以謀生,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享用他人的勞動成果……要獲得就要付出,從這個意義上講,奉獻他人、奉獻社會理所應當。
奉獻是一個人對社會的饋贈,不管具體形式如何,都是社會得以進步的最偉大的能源。奉獻是一種精神,但首先是一種行動。奉獻的具體行為表現各異,但其精神實質都是無私和忘我。
一個對工作負責的員工,在他內心裏願意在工作崗位上作奉獻。奉獻並不遙遠,奉獻就在身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無論崗位如何、能力大小,都在有意無意地自我奉獻著,也在不知不覺中享受著他人奉獻的成果。可以說,社會離開奉獻就不能前進,人們沒有奉獻就無法生活。
奉獻並非高不可攀的境界,它主要體現的是給予者的態度。我們倡導奉獻精神,旨在喚醒人們心底的勤勉、善良、友愛。構築美好社會,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從我做起,在各自的崗位上恪盡職守、兢兢業業。
奉獻源於一種利他的自覺性,應是一種主動自願的、不計回報的行為。文明社會存在著大量的社會公益事業,人們樂於為周圍的人提供幫助,這樣的環境下,奉獻就會成為多數人的自覺行為,它會形成一種鏈條式的傳遞。
奉獻是一種精神,是為了國家、社會、組織和他人利益而自覺自願犧牲自身利益的一種精神,社會和組織需要這樣的精神。但是,我們還要進一步看到,隻有把這種精神落實到行動上,而且也隻有通過人們的躬行實踐,才能作出有益於社會、組織和他人的奉獻來。
“沒有行動的奉獻”是不存在的,也是沒有意義的,這一點,雖顯而易見卻至關緊要。把奉獻的精神落實到奉獻的具體行動上,最經常、最廣泛、也是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自覺主動地在本職崗位上恪盡職守、盡職盡責。
閱讀思考:
1.關於李素麗奉獻在崗位的感人事跡,你還知道哪些?
2.你是如何理解“奉獻精神”的?
許振超:幹就幹一流,爭就爭第一
無論從事什麼行業,要想在該行業中站穩腳跟,作出一番成就,就必須具備精到的專業技能,而且還要以精益求精的態度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水平。
2007年9月19日,57歲的青島港前灣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橋吊隊隊長許振超,榮獲
“全國敬業奉獻模範”稱號。他說:敬業奉獻是自己一生的追求。
當一名現代工人,如果缺乏愛崗敬業的技能,單憑愛崗敬業的熱情,是遠遠不行的。許振超參加工作三十多年來,以“幹就幹一流,爭就爭第一”的精神,立足本職,務實創新,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他自學成才,苦練技術,練就了“一鉤準”、“一鉤淨”、“無聲響操作”等絕活,並模範地帶出了“王嘯飛燕”、“顯新穿針”、“劉洋神繩”等一大批具有社會影響的工作品牌。他帶領團隊按照“泊位、船時、單機”三大效率的標準要求,深入開展比安全質量、比效率、比管理、比作風的“四比”活動,先後六次打破集裝箱裝卸世界紀錄,使“振超效率”令世人讚歎,將“振超精神”名揚四海。“10小時保班”服務品牌為顧客提供了超值服務,吸引了全球各大船運公司紛紛在青島港上航線、換大船。2006年青島港集裝箱達到770.2萬標準箱,位列世界第11強。
許振超積極響應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號召,按照青島港“管理挖潛年”的要求,多方試驗在冷藏集裝箱上加裝節電器,僅2005年就節約電費600萬元,投資回報率達到60%。自2006年以來,他積極響應國家節能減排的號召,領銜組織實施了輪胎吊“油改電”技術改造,填補了這一技術的國際空白,在全部77台輪胎吊投入使用後,年節約資金3000萬元以上,噪音和尾氣汙染大為降低,接近於零。
青島港集團董事局主席、總裁常德傳說:“為什麼會有振超效率?許振超能夠將下麵的一幫子人領起來。在許振超的帶動下,他的絕活、振超效率,80%以上的人都已能熟練掌握,許多工人還掌握了新的絕活。世界紀錄不斷被刷新,已不僅是許振超一個人的力量,更是許振超帶動下的團隊的力量。”
2007年5月,“振超團隊”連續6次打破集裝箱裝卸作業世界紀錄。2007年上半年,青島港集裝箱完成吞吐量460多萬標準箱,許振超正帶領著“振超團隊”向全年900萬標準箱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