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結果
3.1 葛根芩連方中各藥材提取溶劑的考察
本研究前期發現葛根芩連方中各藥材用加熱回流提取與超聲提取的化學多成分種類相似,無明顯的峰數差異,但超聲提取更方便,為更適合的提取方法。因此,本研究中各藥材均采用超聲提取的方法,對提取溶劑進行了考察。
分別平行精密稱取3份葛根芩連方中各藥材粉末,每份約3 g,置圓底燒瓶中,第1份加入50 mL甲醇,第2份加50%甲醇50 mL,第3份加入50 mL水,稱定質量,超聲處理1 h,時時振搖,放冷,再稱定質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質量,搖勻,濾過,再過0.45 μm濾膜,注入液相色譜儀。葛根提取溶劑的考察結果,通過圖譜對比可知,50%甲醇提取物所顯現的化學成分種類信息量最大,為最適合的方法;純甲醇與50%甲醇提取成分數量相當,但50%甲醇提取的含量更高;甲醇提取的含量效果在提取極性較小物質方麵優於水提取。黃芩提取溶劑的考察結果,通過圖譜對比可知,50%甲醇和甲醇提取物所顯現的化學成分種類信息量最大,均為適宜方法;甲醇提取的含量效果在提取極性較小物質方麵優於水提取。黃連提取溶劑的考察結果,通過圖譜對比可知,50%甲醇、甲醇及水提取物所顯現的化學成分種類類似,均為適宜方法。甘草提取溶劑的考察結果,通過圖譜對比可知,50%甲醇提取物所顯現的化學成分種類信息量最大,為最適合的方法;純甲醇與50%甲醇提取成分數量相當,但50%甲醇提取的含量更高;甲醇提取的含量效果在提取極性較小物質方麵優於水提取。因此,本研究中各藥材均采用50%甲醇進行超聲提取。
3.2 葛根芩連方多成分色譜指紋圖譜的建立
3.2.1 組方各藥材的多成分色譜指紋 為研究指紋圖譜中各峰的歸屬,取複方中的各位藥材研成粉末,取適量用50%甲醇超聲1 h,過0.45 μm微孔濾膜,取續濾液,進樣10 μL。
3.2.2 葛根芩連方多成分總體色譜指紋圖譜及各峰的藥材歸屬 葛根芩連方適量用50%甲醇超聲1 h,過0.45 μm微孔濾膜,取續濾液,進樣10 μL。
3.3 葛根芩連方中腸滲透性多成分的藥材歸屬
3.3.1 各藥材多成分腸滲透性研究 甘草腸吸收定性分析結果,從圖譜中可以看出峰a,b,c,d,e沒有被吸收,其他成分都有較好的吸收。黃芩的吸收定性分析結果,從圖譜可以發現,峰a,b,c,d,e,f,g沒有被吸收。葛根吸收定性分析結果,從圖譜可看出,葛根的大部分成分都能吸收,但吸收的程度有差別。黃連腸吸收定性分析結果,從峰位上看黃連的很多成分都能吸收。
4 討論
離體翻轉腸囊法自提出後就因其簡單可靠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較好的藥物吸收機製的快速評價方法[5],還可用來分析複雜多成分藥物的腸吸收輪廓[6],有利於進一步探索吸收進入機體的藥效物質基礎化學成分。但通過離體翻轉腸囊法與其他方
法的比較分析[7],也發現了離體翻轉腸囊法因需成分通過腸壁肌肉和漿膜層進入囊腔的過程相比於實際腸吸收來說更加困難的現實,所以此方法對於可吸收成分來說更加苛刻。同時因腸處於離體狀態,缺乏血液循環和神經支配,相比於在體實驗略顯粗糙。但實驗中,采用持續通入95%氧氣和5%二氧化碳混合氣體的方法來保持離體腸段活性。腸囊是否破損或者壞死的一項重要指標可以和多成分指紋圖譜的特征充分結合起來,即如果原藥材指紋圖譜與腸囊內吸收液指紋圖譜完全一致,說明全部成分都透過腸囊,幾乎可以斷定腸囊破損或者壞死了。
單一成分的吸收已經建立了多種較為成熟的研究模型,並且提出了明確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在複雜環境背景下單一成分的吸收不同於單一成分單獨存在的情況,但一直以來,複雜體係下研究藥物吸收評價方法和理論基礎相對缺乏,並且缺少如何在複雜體係下通過選擇不同的化學背景以改善藥物的吸收的方法。而中藥本身就是多成分體係,藥物成分之間可能存在複雜的藥物相互作用。葛根芩連方包含4味藥材分別為葛根、甘草、黃芩和黃連。對於其中某一種或某幾種有效成分的性質的研究已較為透徹[8-9],但對於整體藥材甚至全方的研究則相對薄弱。如果要將BCS生物藥劑學分類引入中藥多成分係統中,不可避免的要對BCS的2個重要參數溶解性和滲透性進行測定。而多成分複雜且微量的特點造成了不可能對每一個成分進行體內外實驗。因此利用離體翻轉腸囊法現行將複方中成分的原藥材歸屬確定,有利於下一步的多成分腸滲透性定性定量研究。實際上作者已經完成並發表的葛根素腸滲透性研究的相關論文,就是建立在本文的研究方法前提下,確定了多成分環境下源於葛根藥材的葛根素可被腸吸收後才開始的定量研究[10-11]。
[參考文獻]
[1] Wilson T H, Wiseman G. The use of sacs of everted small intestine for the study of the transference of substances from the mucosal to the serosal surface[J]. J Physiol,1954,123(1):116.
[2] 趙瑛,李文亭,孟曉紅,等.葛根芩連方與其有效部位群對代謝綜合征大鼠作用的比較[J].中藥藥理與臨床,2009,25(4):7.
[3] 陳麗紅,王強,劉濟寧,等.葛根芩連配方顆粒標誌性成分含量分析及指紋圖譜研究[J].分析化學,2006,8(34):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