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風俗誌:雲南水煙筒(1 / 1)

風俗誌:雲南水煙筒

《煙譜》水煙筒雅言:“仕不吸煙飲酒其人必無風味”。

水煙筒一般長約70厘米,直徑7厘米,中部插一小銅管或小竹管。是點煙絲的地方,竹筒內裝水,上部開口處用於吸煙。《煙譜》描述說:“煙管曰煙筒,北方直謂之煙袋,其法截竹為筒。閔人取竹至近根處,著火而自稍吸之,竹氣清香,又先含水在口,故煙性雖烈而不受其毒,江浙則鏤木為置煙之器,而截竹以為之管,樸實無華,田野間多用之。”

最早的吸食方法是將煙草投入火堆之中燃燒,吸食者圍繞火堆,聞吸其帶有芳香和辛辣的煙霧。與此類似的有土耳其早期的多管煙罩,即是在火堆上懸一金屬或陶瓷罩具,罩具上方開多孔並連接吸管,吸食時將煙草撇於火堆上陰燃,吸煙者則通過罩上吸管吸食上升的煙霧,為了充分利用煙草和教穩定的煙氣,煙罩逐步發展成煙壺,即是在一大肚窄頸壺上置一煙鬥,煙鬥管插入壺內水層中,壺壁上方開有多孔並用軟管連接,吸食者可以再煙鬥內盛滿煙草碎片或煙絲並點燃,而後則通過軟管吸食壺內經過水層過濾的煙氣。由於不可能經常多人同時吸煙,又出現了隻有一根軟管的小型煙壺,這一吸煙方式和煙具流行在盛產香料煙的土耳其及部分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

煙具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旱煙具,如竹煙管,水煙管,煙鬥等,一類水煙具,如銅煙壺,水煙筒等。清朝吳江陸。耀朗夫的《煙譜》對煙具描述說:“煙管亦曰煙筒,北方直謂之煙袋。其法截竹為銅,閩人取竹至近根處,著火而自稍吸之,竹氣清香,又先含水在口,故煙性雖烈而不受其毒,江浙則鏤木為置煙之器,而截竹以為之管,樸實無華,而田野間多用之。士大夫則用金銀銅鐵之類嵌其兩頭,又或用烏木象牙為之,管不久便裂,遠不及竹。滇人在象牙管內另置銅管納其中,但取不裂。然與木匠、庸夫用銅鐵製成者無異,每得火全管皆熱,火氣直達喉中,最易損人。又或以錫盂盛水,另為管插盂中,旁出一管如鶴頭,使煙氣從水中過,猶閩人先含涼水竟然。

在雲南農村,很多人家都備有煙筒,其大小不同,質地各異。一般人家用的水煙筒,多用竹子製作,也有用銅、銀、木、鋁、塑料等材料製作的。甚至也有用炮彈殼製作的水煙筒。炮彈殼製作出來的水煙筒,吸起來輕且無異味,暴曬不裂,安不蛀,摔不壞,砸不碎,經久耐用,深受大家的喜愛。

思茅市景穀用柏木材料製作的煙筒曆史悠久,是不可多得的傳統古老工藝,製作煙筒的原材料要求十分嚴格,必須選用生長期長,比較鐵(幹心),筆直、無節易雕鑿的柏木。

柏木煙筒發製作規格不同,口徑不同,其價位也不同。柏木製作的煙筒實用性強,觀賞性高,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鬱民族文化的特點。它的製作工序有選料、鏤空、周正、清料(包口、校樣、打箍)、捶哨等,柏木煙筒產品的外形美觀,攜帶方便,且有殺菌、消炎、解毒等功效。其產品大量暢銷東南亞地區,深受國內外客戶的好評。“白銀生花、黃銅閃亮”。其價值都在千元以上,每年銷售量達數千支,製作煙筒是當地村民致富的好產業。

文山州的廣南、八室、西疇製作煙筒的曆史已有數百年。

廣南製作的金竹煙筒其特點就是保持原生態材料竹子本色的前提下,善於用白銀裝飾,有各種精致美觀的雕刻圖案,如蘭花、竹枝、龍、鳳、鳥、魚、獸等。其製作出來的工藝品早己聞名省內外。八室用黃銅製作的水煙筒,精雕細琢,腰部是壽星鉤焊的浮雕,上下口刻有“口舌煙善解千愁”、“吐霧可思百事”,其工藝之精湛實屬罕見。西疇用禿杉木製作的水煙筒,中箍兩側鑲吞口、佩飾銀鏈、互墜、煙嘴為老金竹節,上部留三尖如佛指。焊筒、嘴身包銅或銀箍,再鑲獅、虎等飾品,工藝精湛,美觀。此煙筒吸起煙來,聲音清脆,悅耳動聽。其價值之昂貴曾轟動一方。據說,禿杉木內含有丙三醇,吸禿杉木煙筒具有防癌之功效。

昆明地區的袁建波水煙筒文化中心成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坐落於昆明市景星花鳥市場,中心集水煙筒加工收藏為一體,聚集了一批民間水煙筒工藝師,雕刻師,開發研製出各種檔次的收藏水煙筒。包括緬甸鳥木包銀刻畫水煙筒,紅豆杉刻花水煙筒,及印度小葉紫檀木水煙筒包銀鍍金雕刻珍藏品。為廣大收藏者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