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佇立在高原上的傳奇——雲南石林(2 / 2)

水火鑄就的史詩

石林的曆史有多長?在世界遺產專家梁永寧眼裏,石林形成於水,考驗於火;兩次被火山灰覆蓋,再兩次出露地麵,是一部真正的地質曆史傳奇。

2.7億年前,石林地區是一片廣闊的海洋,陽光充足,溫度適宜,海水中生活著大量的貝殼、珊瑚類生物,海底則慢慢沉積形成了幾百米厚的石灰岩。生物死亡後的軀殼保留在岩石中,成為化石。當時石林地區是個熱鬧和充滿生機的海底世界,如今在石林的一些地方,仍可以看到有些岩石幾乎全部由這些生物軀殼和殘片組成。

2.6億年前,地殼運動使石林地區脫離海洋環境,上升成為陸地,石灰岩受到擠壓出現破裂,在海洋邊緣濕熱的氣候條件下,雨水沿裂隙溶蝕,形成了最早期的石林。2.6億至2.5億年前,石林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火山活動,滾滾岩漿從地下深處沿斷裂噴溢而出。熾熱的岩漿流進石林,早期形成的石芽、石柱被烘烤和掩埋。2.5億年前,持續近兩億年的整個中生代時期(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石林地區處於玄武岩覆蓋和緩慢的抬升狀態。

6000多萬年前,石林地區局部玄武岩蓋層全部被剝蝕,石灰岩和早期的石林重新出露地表,並開始新一輪石林的發育。5000多萬年前,受早期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石林地區傾斜抬升,形成了一個大型的內陸湖泊,地表水不斷向古湖泊彙集,也將剝蝕下來的物質帶入湖中。從2000萬年前至今,伴隨著青藏高原的隆起,石林地區持續抬升,一些曾被湖泊沉積物覆蓋的石林再次出露地表,繼續發育。

在2.6億多年的地質曆史時期中,石林地貌的發育新老交替,老的石林逐漸消失,新的石林不斷形成。如今見到的石林可謂“輩分”齊全:那些剛從玄武岩中露出腦袋的石芽,是形成於2.5億年前的最早期的石林,它們黑乎乎的身軀,似乎在訴說著被熾熱岩漿烘烤和被埋藏了2億多年的經曆;那些剛從紅層中冒出的石林,是6000多萬年前形成的,它們曾被湖水淹沒和被湖底沉積物所覆蓋,如今重見天日;那些位於山頂、嶺脊之上的稀疏石柱,也有幾千萬年的曆史,隻是由於不曾被湖水淹沒,曆經風雨侵蝕,如今已稀稀落落,歪歪倒倒,呈垂暮之態;那些位於現今窪地之中,甚至還泡在水中的石芽、石柱,是真正的“新生代”,它們密密匝匝,尖銳鋒利,呈現出新生的活力。

雲南石林不僅具有奇特的地質景觀,而且動植物資源也非常豐富。這裏有典型的喀斯特半濕潤常綠闊葉林,具有部分珍稀瀕危物種,豐富了石林景觀。雲南石林喀斯特有植物889種、哺乳動物42種、鳥類87種、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44種、魚類12種。其中有國家級保護植物近10種,省級保護植物20餘種,近百種雲南省特有和珍稀植物,國家二級保護獸類7種、鳥類8種,還有特有的洞穴魚類。

石林岩石的表麵生長著許多苔蘚和藻類等低等植物,大部分藻類肉眼難以分辨。雖然微小,但苔蘚與藻類的作用卻很大,它們不僅改變了岩石表麵的顏色,使灰白色的岩石變成了灰黑色,而且這些生物的生長分泌有機酸,其生物溶蝕作用在岩石表麵形成許多細小的溶窩、溶斑,改變著岩石的表麵微形態。

石林的演化經曆了近3億年滄桑巨變,形成於不同地質時期的石林同時出露,幾“世”同堂,演繹地球自然故事,石林的形成是一部真正的地質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