佇立在高原上的傳奇——雲南石林
作為一種特殊而罕見的地貌景觀,石林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石林”一詞最早見於屈原在《天問》中一口氣提的170多個問題,其中一問就是“焉有石林?”然《天問》之石林,未必為今日之石林。
對石林景觀有具體形象的文字描寫,可追溯至14世紀元朝的有關記載,“石門(林),在陸良西平壤中,石筍森密,周匝十餘重,大者高百仞,參差不齊,望之如林,俯仰側植,千態萬狀,東西行者皆穿其中,故曰石門(林)。”17世紀明末清初時期,有少數探險者和文人雅士進入石林探幽訪勝,並寫下許多讚美石林奇觀的詩詞,如《石林歌》等。清朝初期(1712年)編纂的《路南州誌》對石林有了更具體形象的描述:“石林,岩高數十仞,攀援始可入。其中怪石林立,如千隊萬騎,危簷逐窟,若九陌三條。色俱青,嵌結玲瓏,尋之莫盡。下有伏流,清冷如雪。”寥寥數語生動刻畫了石林的原始形象,由於交通不便,人們想一睹它的風采,須得跋涉攀援,費番周折。
最早將石林介紹到西方的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石林生活了31年的法國傳教士保羅·維亞爾(Paul Vial),他在100多年前,將石林地區的彝族及石林地貌撰文,並配以照片刊登於法國的期刊上。1960年,匈牙利學者丹尼斯·巴拉茲(Denes Balazs)對石林地貌進行了更詳細的描述。
1931年,前雲南省主席龍雲到石林考察,讚歎之餘,題名“石林”二字,後經大理名士周鍾嶽先生書寫,刻在了石柱上。從此,“石林”成為正式名稱。也是在1931年,雲南省在這裏設立了石林風景區管理處,並建少量觀光設施,開始了石林(當時範圍主要為大石林局部)作為公園的曆史,至今已有83年。
2007年6月27日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包括石林在內“中國南方喀斯特”經過審議通過,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雲南石林曆經了18年漫長的申遺之路,也因為石林申遺的執著,才帶動和促進了中國學者對喀斯特的研究,繼而產生了“中國南方喀斯特”聯合申報的方式,並由此引發了“中國丹霞”“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的成功申報。
如今,石林景區麵積1100平方公裏,保護區為350平方公裏,分為八個旅遊片區,遊覽區為石林風景區(中心景區)、黑鬆岩風景區、飛龍瀑風景區和長湖風景區。
從昆明市驅車向西南70餘公裏,即可達到石林。這個最初形成於海底,而今已佇立在海拔兩千米高原之上的石林,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從路邊遠遠望去,莽莽蒼蒼的石林陣群,氣勢大度恢弘,走進去仿佛步入時間的隧道,悠遊海底迷宮,峭壁萬仞、石峰嶙峋,像千軍萬馬,似古堡幽城,栩栩如生。
不僅是普通遊客,在專家學者眼裏,石林在世界上也是奇特的。著名的喀斯特學者、新西蘭的威廉姆斯教授形象地說:“如果有外星人來到地球,說:‘請給我看看地球上最典型的地貌景觀’,那麼一定會有包括雲南石林在內的中國南方喀斯特景觀。”前國際洞穴協會主席、加拿大的福特教授撰文寫道:“對於外國遊客來說,石林景觀動人心弦,那些像我一樣來自歐洲文化背景的人也會浮想聯翩。”
在喀斯特地貌中,將具有尖頂和鋒利刃脊的林柱狀地貌稱為“劍狀喀斯特”(Pinnacle Karst)。世界其他一些地區也有類似的石林地貌,如馬來西亞的穆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凱靖德山,馬達加斯加的貝瑪拉哈,歐洲的西班牙、美洲的古巴、大洋州的澳大利亞等地也均有分布。
在國際喀斯特專家的眼裏,雲南石林是世界上類似地貌中形態最為豐富和最具代表性的。漫步其間,除了劍狀石林外,還有柱狀石林、塔狀石林、蘑菇狀石林,更有許多難以歸類的不規則狀石林。無怪乎石林被譽為集石林形態之大全的“喀斯特博物館”,展現了獨特的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