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藝術家的21年糾結
雲南藝術家勢力不小,上了2009胡潤藝術榜的,除排第一位的張曉剛,還有排第24位的唐誌岡、27位的葉永青、33位的潘德海。有人統計過,雲南藝術家有3D00位左右,在國際上有名氣的有十一二位,在國內活躍的有100多位。
這些雲南藝術家總在外流浪,上世紀80年代,毛旭輝、張曉剛、葉永青、潘德海等的“西南藝術群體”是’85美術新潮的重要一支,90年代初,朱發東、欒小傑、段玉海等人的行為和波普藝術也闖出名堂,到90年代中期,又有唐誌岡、劉建華、何雲昌等藝術家崛起。他們的成功都從出走開始,唐誌岡說:“要做點事總要出雲南,取得中心城市的認同再衣錦還鄉。”
2010年4月,14位雲南籍藝術家在北京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上演“出雲南記”,策展人葉永青說:“出雲南與出四川、出湖北、走西口、下廣州等時代浪潮相呼應。藝術在遷徙和出走中產生比較、交換,分享和流通,不但是一個有趣的現象,而且是雲南當代藝術繁榮的關鍵。”
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大展,是雲南藝術家在北京第一次整體亮相。葉永青認為成規模的遷徙在90年代,“標誌性事件是吳文光的《流浪北京》。而朱發東最早質疑身份證,行為藝術《此人出售》非常重要”。
1988年,畢業於雲南大學中文係的吳文光率先出雲南。“在昆明呆煩了,就到北京盲流,沒工作,就找點拍電視節日、拍廣告的活幹。”《流浪北京》就拍於流浪生活的閑暇中。如今吳文光還在北京做紀錄片、做劇場,工作室就在草場地。他說:“80年代出來的人更多是想呼吸,90年代出雲南的人是為了發展。”
葉永青1992年搬到圓明園畫家村,隨後,張曉剛、潘德海、孫國娟也都陸續來京。毛旭輝1994年也移居北京,但因為不習慣“北方的寒冷和帝國中心那種雄偉威嚴的氣氛以及濃重的政治陰影”而離去。曾浩是考出雲南的,如今工作室在酒廠藝術區的他告訴《新周刊》:“張曉剛很早就做到很好,對大家造成良性影響。”
行為藝術家朱發東1994年出雲南“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到北京”。他告訴《新周刊》:“雲南舞台雖能輻射全國,但畢竟受限製,北京有更大的空間。”他曾穿著縫有“此人出售,價格麵議”的中山裝,在北京街頭晃悠了一年,如今他在通州大廈頂層的工作室能俯瞰整個通州城區。
任小林、唐誌岡先後在2000年、2004年到北京。“在雲南呆久了會慢慢退化在那,出來參與活動,狀態會更好。”唐誌岡是雲南藝術學院教師,需要上課、帶研究生,每年隻有一半時間在北京。“雲南相對北京來講還是顯得邊緣,藝術家北遷後,藝術家數量減少,交流少,年輕藝術家也有體會。”
雲南油畫協會副主席曾曉峰2005年出雲南,“沒想過去別的城市,還是北京氣場對,配套設置全。一般出雲南的藝術家,北京是首選。去上海的大都是年輕人”。老一代的雲南藝術家裏,隻有劉建華去了上海。曾曉峰先到北京索家村藝術區,遭遇第一輪拆遷風波,搬環鐵藝術區,再輾轉到黑橋藝術區。2009年他回雲南找了車間做工作室,“以後創作在雲南,北京做展覽,來回跑”。但他的兒子、80後藝術家曾揚卻堅持不回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