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瀾滄江梅裏大峽穀裏每年一到葡萄成熟的季節,各家各戶的釀酒坊都會飄蕩著那醉人的酒香。這是聰慧的藏族同胞在繼承了來自法蘭西那古老的葡萄種植、釀酒技術後,又使其得到了發揚光大的結果。對此,吳公底有著不可埋沒的功績。
在1997年的年初,當旅遊者的身影開始出現在茨中村裏觀賞教堂時,吳公底心想:如果能用過去教堂裏釀的葡萄酒來招待遊客,讓他們在這裏不但能了解教堂的建築文化、風格,同時也能品嚐用法式傳統釀葡萄酒的手工藝釀出的葡萄酒,了解葡萄酒文化豈不是一件更完美的事?吳公底那曾在茨中教堂當過修女,現移居到西藏芒康縣鹽井教堂的小姨媽德利撒知道了他的想法後,將這一套法國傳教士傳授給自己的釀酒技術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吳公底每年便將教堂葡萄園裏的葡萄以一公斤一元錢的價格全部收購下來,進行釀造葡萄酒。這些酒除了自己喝以外,全部用來出售。吳公底恢複了用法式傳統手工藝釀造葡萄酒的消息傳出後,縣城裏和附近村子裏喜愛飲葡萄酒的人們都紛紛前來購買、品嚐,都為這用傳統的法式手工釀造葡萄酒的味道、口感而陶醉。酒好不怕巷子深,隨著這酒的知名度越來越高,灑也出現供不應求的趨勢,往往是每當酒經過陳釀可以喝的時候,便被前來旅遊和縣城裏的人一購而空。村子裏的人們看到吳公底釀造葡萄酒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便紛紛前來要求他傳授釀酒技術。幫助他人,為別人解難本來就是藏族人的性格,更何況吳公底本來就是一個心地慈善,樂於助人的藏族漢子。於是,他便將釀造葡萄酒的技術毫無保留的全部傳授給了鄉親們。從那後,每當到了葡萄成熟的季節,便呈現出全村家家都釀葡萄酒出售的局麵,也達到了吳公底那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的心願。
然而,令他家人不安的情景也出現了,就是自己的葡萄酒銷售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於是,善於心計的吳公底便在釀酒的質量上下功夫,延長酒的陳釀時間,增加過濾的次數等釀造工藝使自己的酒更醇、更美。然後,再將酒的價格提高一些,再加上吳公底的名氣大,盡管他的酒價格雖然高一些但喜愛品牌的人仍然偏愛他釀的葡萄酒,還是供不應求。為了有個長遠的打算,吳公底從教堂的葡萄園裏剪下幾枝葡萄枝,移植到自己家的果園裏獲得了成功。現在,他家種植的3.5畝葡萄,使他每年就能增加一萬多元的經濟收入,還為大家在發展種植業上起了模範帶頭作用,為此,他先後被評為全省綠化先進個人、全州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和全縣種植先進個人。
時間到了2008年的8月,吳公底家的葡萄成熟了,也就到了他釀造葡萄酒的時候,我又一次來到了茨中村,準備采訪、拍攝他用法式的葡萄酒傳統手工藝釀造葡萄酒的工序。
這天一大早,他便和家人一起到自己的葡萄園裏將那些已經成熟了的玫瑰蜜、赤霞珠葡萄采摘回來,將葡萄葉子等雜物揀幹淨後,全部倒在大桶裏。用木製的杵棒將葡萄搗碎,去皮,然後按葡萄多少的比例放入糖,一般是每50千克葡萄加5千克糖,隨後就密封起來進行存放……他邊忙碌著邊告訴我:法式的傳統釀造葡萄酒共有破碎、發酵、過濾等工序。看似簡單但很複雜。現在存放的這些葡萄酒3天要放一次氣,12天後進行發酵的工序將葡萄皮渣撈出來;再存放2周後進行第2道過濾,目的是吸出酒液除掉罐底的渣子:再過2周後進行第3次過濾經3次這樣的過濾後,再用紗布過濾。然後滿罐密封6個月後,釀造的葡萄酒就可以喝了。以上的這些的工序除了耍精心操作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好發酵期間的溫度,溫度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一般在18℃為最佳。這樣,釀成的葡萄酒才醇美。
在采訪、拍攝釀酒過程和工序的這段時間,每天看著吳公底一家人釀酒時的忙碌身影,聽著屋子外麵采摘葡萄歸來的村民們那爽朗的笑聲,我不禁想起了那本外國書籍《圖畫中的世界》所描寫的情景:
葡萄在葡萄田中生長、繁殖。
把葡萄的藤蔓連接在樹杆、枝杆或架子上。
到了收獲的季節,人們割下了葡萄串,
用背籮搬運集中,全部倒在大桶裏。
用腳踩或用木製的杵棒將葡萄搗碎。
用葡萄榨汁機將葡萄汁榨出,
倒入桶中,塞上寨子。
平放進地客的貯藏室成為葡萄酒……
屋子外傳來了一串姑娘開心的笑聲,隨著房門的推開,兩個一身戶外打扮的男女青年走了進來衝吳公底嚷嚷著要喝葡萄酒。吳公底笑眯眯的為他倆端來了一盤小吃,打了一壺葡萄酒。他倆依偎木桌子前邊喝著葡萄酒,邊說著隻有他倆能聽到的悄悄話語。在這之前我就聽吳公底說:這是兩個在旅途中才認識的青年人,都有旅遊和品嚐各地葡萄酒的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