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用人是管理者的必修課(三)3-1
第三章 批評的適時與適度
1忠言逆耳利於行
人常說批評是"忠言逆耳",卻是"利於行"的。其實批評自己的人,一般都是真心對待自己,希望自己能改正缺點,朝著的方麵發展的,對被批評者可謂是一片坦誠。
可以說,人的一生是在批評中長大,成熟起來的。當一個人還是小孩子的時候,父母、家人通過批評來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該做的。回想一下我們的童年,誰不曾常聽到這樣的批評:"不要把手放在嘴裏,髒得很。""吃飯前怎麼不洗手?""你太調皮了,真不聽話。"而長大一些又會聽到諸如"不要隻關心自己,要關心一下別人""別老遲到"等等來自老師、同學、家長的批評。幾乎沒有人能做到從不批評別人,也幾乎沒有人會從不受到別人的批評。
批評是能使人更加成熟和完的良方,是使人成功的階梯。從批評中可以認識到自己的缺點、錯誤,從而修正自己的言行、思想,慢慢形成自己正確的處世方法和對待生活的態度,而若視批評為別人對自己的諷刺、打擊,一聽就如坐針氈、暴跳如雷,則無論如何也是無法進步的了。
從前,郭國的國君出逃在外,他對為他駕車的人說:"我渴了,想喝水。"車夫把清酒獻上。又說:"我餓了,想吃東西。"車夫又送上幹肉和幹糧。
郭君問:"你怎麼準備的?"
車夫回答:"我儲存的。"
又問:"你為什麼要存這些東西?"
車夫又回答:"為您出逃路上充饑解渴呀!"
又問:"你知道我將要出逃嗎?"
車夫說:"是的。"
"那你為什麼不事先提醒我呢?"
車夫回答說:"因為您喜歡雖人說奉承話,卻討厭人家說真話。我想過規勸您,又怕自己比郭國滅亡得更早,所以我沒有勸您。"
郭君一聽變了臉色,生氣地問:"我所以落到出逃的地步,到底是為什麼呢?"
車夫見狀,連忙轉變了話題,說:"您流落在外,是因為您太有德了。"
郭君聽後又問:"有德之人卻不被國人收留而流落在外,這是為什麼呢?"
車夫回答說:"天下沒有有德之人,隻有您一個人有德,所以才出逃在外啊!"
郭君聽後喜不自禁,趴在車前橫木上笑起來,說:"哎呀,有德之人怎麼受這等苦哇?"他覺得周身勞累,就枕著車夫的腿睡著了。
車夫用幹糧墊在郭君頭下,自己悄悄地走了。後來,郭君死在田野裏,被虎狼吃掉了。
郭君在窮途末路之時,仍不能體會對自己忠心耿耿的車夫的一片赤誠之心,仍改不掉喜歡聽奉承話的毛病,由此可知,他的失敗不是偶然的了。
不過有良苦的用心還需有良苦用心的表現,讓對方知道批評者實際是打心眼裏欣賞自己,喜歡自己,支持自己或是為了自己著想的等等,才能讓對方心悅誠服地接受批評。所以批評者首先就要考慮,該批評是否是於對方有益的,能否讓被批評者相信按照批評語的要求改進之後,於自身有益。不能誘之以"利益"的批評,會使被批評的人覺得自己改正行為是為了批評者的利益。於是對批評會有更多的抵觸情緒,使原本的一片好心也因方法不當而遭人誤會。
就心理學而言,一個批評與被批評的過程是批評者與被批評者在思想、感情上的相互交流與認同的過程。人在批評過程中越是尊重、理解對方的處境,就越能夠獲得對方對自己批評意見的重視與接受。在發表批評意見中,尊重使人懂得愛護雖人的自尊心,維護其麵子,不出語傷人,不逞口舌之快;理解使人學會設身處地地去替別人思考問題,講話不自以為是,不強加於人。在接受批評意見中,尊重使人竭力認同別人批評意見中的有益部分,並予以積極的肯定。人們越是能夠尊重理解人,就能越能夠冷靜,客觀地麵對別人的批評意見。從此意義上講,尊重、理解是使忠言不逆耳,聞過不動怒的轉化條件。
師經是魏國宮廷裏的一位琴師,經常給魏文侯彈琴。
一天,師經彈琴,魏文侯隨著樂曲跳起了舞,並且高聲說道:"我的話別人不能違背。"
師經拿起琴去打魏文侯,沒有打中,卻把帽子上的穗子撞斷了。文侯問手下人說:"身為人臣卻去打他的國君,應該處以什麼樣的刑罰?"
文侯手下的人說:"應該燒死他。"於是把師經帶到堂下的台階上等候。
師經說:"我想在死之前說一句話,可以嗎?"
文侯說:"可以。"
師經說:"以前堯舜作國君時,隻怕他講的話沒有人反對;桀紂作國君時,隻怕他講的話遭到別人的反對。我打的是桀紂,不是我的國君。"
文侯聽後,說:"放了他吧!這是我的過錯。把琴掛在城門上,用它作我的符信;不要修補帽子上的穗子,用它來時常告誡我自己。"
正是師經從文侯的長久統治來考慮,批評文侯不該學桀紂獨斷專行;而文侯也從批評中聽出這是文師對自己的忠心與關懷,所以才能最終將逆耳忠言接納下來,並免了師經的死罪。
2點到為止的原則
晏子是齊國一位善諫的大臣。晏子死了17年後,齊景公有一次請大夫們喝酒。景公射箭射到了靶子外麵,滿屋子的人卻眾口一詞地稱讚他。景公聽後變了臉色,並歎了口氣,把弓丟在一旁。
這時,弦章進來了。景公說:"弦章,自從我央去晏子到現在已經有17年了,從來沒有聽到別人對我過失的批評。今天我射箭到了靶子外,他們卻眾口一詞讚美我。"
弦章說:"這是那些大臣的不好。他們本身素質不高,所以看不到國君哪些地方不好;他們勇氣不夠,所以不敢冒犯國君的尊嚴。但是,您應該注意一點,我聽說:'國君喜歡的衣服,那麼大臣就會拿來替他穿上;國君喜歡的食物,大臣就會送給他吃。'像尺蠖這種蟲子,吃了黃顏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要變黃,吃了綠顏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要變綠,作為國君大概總會有人說奉承話吧!"
弦章的話在景公聽來頗有道理,明白了奉承者不過是投自己所好,如果自己對奉承話深惡痛絕的話,就很少會有人來自討苦吃了。弦章雖未直接進一步批評景公喜歡聽奉承話才造成如此局麵,但景公已深刻領悟到了這一點,事實上,若弦章再畫蛇添足地批評景公一番,效果反而不會有僅點到為止好。
當人們發表批評意見時,還要注意不要滔滔不絕講個不停,使當事人沒有時間與機會來思考你所提出的意見。這種言語吐羅嗦的行為,不僅衝淡了主題,而且也是對當事人不尊重的表現,是值得人們重視的。
在心裏谘詢當中,谘詢者常常在講話中有意地停頓幾秒鍾,以觀察對方是否有話要說。同時,他還會不斷地運用沉默來暗示對方思考自己講過的話,並提出問題。這種手段不單給來谘詢者以充分說話和思考的機會,還可促進谘詢者與來詢者之間的相互共鳴和理解。
卡耐在把說話吐羅嗦當作影響人們接受批評意見的因素之一。他指出:"我們每說一句話,都應顯示出其說話的價值與力量。沒有力量的話就是沒有價值的話,等於沒說一樣。不能達到說話目的,那就是廢話,廢話就意味著吐羅嗦。所以,批評的藝術還在於言語簡明扼要,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反之,話講得多了,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對方會對你產生反感,反倒產生事與願違的結果。這就是"物極必反"的道理。
發表批評意見,還應忌擴大事端,那將一些不相關的事情也扯進來,使得當事人越聽越不耐煩,增加其對批評的抵觸情緒,特別是對於要麵子的人,在發表批評意見時不斷擴大批評範圍,無疑是逼他不認同批評意見。
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間、父母子女之間常見的問題就是嘮叨。本來是出於對彼此的愛與關心,但因其不是就事論事,而是一件事做錯了,將其以前做錯的也牽扯進來,進行一番批評,使得對方不但不能心甘情願地接受當前的批評,反而還不得不為自己以前的行為進行辯護。
就心理學而言,在批評當中擴大事端,等於改變兩個人原有的認知對象及其認同條件。這正如前麵舉例中說明的那樣:當丈夫因一天不做家務事而受到妻子指責他從來不幹家務事時,他會本能加以反駁,因為其批評話題已產生了本質性變化,即雙方認同的基礎已不是談論今天這一具體事件,而是把以前所有錯或不錯的事合在一起,難怪丈夫會感到委屈不服了。
另外,一個過錯進行一次批評。要想對一個已知過錯引起注意,一次提醒就足夠了。批評兩次完全沒有必要,麵 一次就成了嘮叨了。如果總把過去的錯誤翻出來並嘮嘮叨叨地沒個完,對於批評者來說完全是愚蠢和無效的。
"妙語精言,不以多為貴"。批評人,話不在多,而在精妙,所謂"言貴精當"。言語精煉,往往能一語中的,使聽者在較短的時間裏獲得較多的信息;一語道破,使對方為之振動,幡然醒悟。如果拖泥帶水,東扯西扯,反而使人不得要領,讓人雲裏霧裏,不知所雲,甚至產生急躁情緒,也就達不到批評的目的了。
3將批評寓於故事之中
戰國時候,秦國攻趙,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要趙國送太後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方肯發兵。但趙太後執意不肯,雖然滿朝文武都極力勸諫,仍無濟於事。最後趙太後幹脆宣布:"誰要是再來勸我,我就吐他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