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用人是管理者的必修課(三)2-2(1 / 3)

學會用人是管理者的必修課(三)2-2

12以退為進

誠然,你和別人是兩個交際的主體,在共同演一出戲。如果我們都想一直扮演主角,那麼總會有一些衝突。

但是我們必須清楚這一點:生活中,交際中都需要配角,你想馳聘於交際場中春風得意馬蹄疾,那麼有些時候,配角便是必不可少的選擇之一,你必須把自己當成一株小草,襯托出他人的威儀高大。

紐約電話公司,對電話中的談話作了一項詳細的研究,想找出哪個詞在電話中被提到的次數最多。你應該有點驚訝,這個詞是"我",在五百次電話中,這個詞出現了三千九百五五十次。

如果你拿起一張你也在內的集體照片,你最先看誰呢?

如果我們隻是在別人麵前表現自己,使別人對我們感興趣的話,一定會得到相反的結果,你將永遠不會有許多真實而誠摯的朋友,你將永遠不會有持久的成功。

一個成功商業會談的秘訣是什麼?有實踐精神的學者以利亞說:"關於成功的商業的交往,沒有什麼神秘......專心注意對你講話的人極為重要,沒有別的東西像那樣使人開心的。"

很明顯,是嗎?你無需在大學裏讀四年的書去發現這一點,你和我都知道,有的商人租用豪華的店鋪,買貨經濟,陳設櫥窗美麗炫眼,為廣告花費數千元數萬元,然後卻雇用不知靜聽的店員--中止顧客談話的、反駁他們的、激怒他們的、蔑視他們的、幾乎要驅趕他們出店的店員。

始終挑剔的人,甚至最激烈的批評者,常在一個忍耐的靜聽者麵前軟化降服--這位靜聽者要在氣忿的挑釁者或對手像一條蟒蛇正張著大口吐出信子時靜聽。所以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善變談的人,你首先得學會靜聽;你想讓別人對你的讚美感興趣,那你先得讓人感到有情趣。問別人喜歡答的問題,讚美或鼓勵他取得的成就。

忘記自己。而不能忘記你對麵正在談話的人,對他的興趣必須超過對自己一百多倍。此時無聲勝有聲,沒有讚美之辭勝於有讚美之辭。

傾聽別人是最好的讚美與認可。

作為一名誠摯的聽眾,你要懂得這種無聲的讚美是如何經過完好的運作後才能取得效果的。當然不止用耳朵來完成。

用心去聽。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都是一道豔麗的風景,要懂得去讚揚欣賞。在感到乏味時想一想,人們肯去欣賞草原羊群,去欣賞碧海長空,春江潮水,然後發出嘖嘖的讚美,為什麼就不肯去看人和聽人呢,它打開電視和小說行為,還不是去探索人的世界嗎?聽,不止是耳朵,用心,心不到,滿耳隻是單調乏味的噪音。

用腦去聽,這時你必須像一個聰明絕頂的偵探,判斷對方真正想要說什麼,要什麼,回避什麼,何時是真情流露,何時是欲言又止。聽人說話就像看相,要通過表麵上的零星碎片來找出隱藏起來的實質。語言是智力遊戲的產品,其極至之處匿於弦外之音中,不要讓別人感到他是在對牛彈琴一般,而是麵對一個知音在自我真情流露。

用表情傳達你聽的效果。同一句話,伴以不同的表情就會表達不同的含義,說者用語言,但同時也在用表情、聲調、手勢去訴說。聽者無言,但他的目光、嘴角、下巴卻說出了很多,好的聽從應該是積極的參與者,用麵部表情來影響交流過程。

最後用嘴。聽者用嘴,自然有說話的權利,如果你在聽的過程中,在適當的時候對別人的言論表示讚同,那將會使你的傾聽顯得更加有誠意。

真誠的傾聽是最完美的讚美,你是情境中的配角,你表現出一副畢恭畢敬的樣子;他人是情景中的主角,他可以用語言表露出一切優缺長短。

但是你必須明白關鍵的一點,是你的傾聽讓他如此滔滔不絕的講下去,是你無聲的讚美讓他對你心悅誠服以致給你你需要的全部。

退一步海闊天空,你可以以配角的身份有幸看到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的美景,像真誠讚美他人一樣舒暢。

13從小處讚美員工

大多數人不願從小事上去讚美別人,這是因為現實生活中的重重障礙,遮住了他們的視線。

其一,分工不同,責任不同,使人們認為別人做事是份內之事,是"應該"的,無需大驚小怪,做不好就要批評,做好了是責任,在這種心理的驅動下,很多人不能正視別人的小成績。

其二,有人胸懷治國濟天下的大誌,但眼高手低。對於"小打小鬧"不以為然,認為那些事普普通通,沒什麼了不起,小菜一碟,形同虛無。

其三,"熟人效應"。周圍的人對大家來說,太熟悉了。要麼,就是區區小事,不足掛齒,不用說什麼;要麼,就是熟視無睹。每天我們走在幹幹淨淨的馬路上去上班,都覺得無所謂,髒了該罵清潔工。父母為你嘔心瀝血,碾平了生活道路上的坎坷,我們卻隻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在你眼裏是"隱形人"。同事、親戚、朋友時時都在關照你卻受之泰然。

以上這些態度都是應當克服的。

就小事而論,它的確沒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用辯證法的觀點去考察,卻會發現一件小事往往會引發大事,幾件小事加在一起就有可能產生意料之外的形態和意義。

一位巡警巡邏時發現倉庫門口的滅火器壞了,及時報告給總經理。總經理安排相關負責人買了新的重新布置好。一晃半年過去了,誰也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有一天庫房因電線短路突然起火,被及時撲滅,忙亂中,總經理首先想到的是那位細心的巡警。如果不是他發現滅火器壞了,及時更換,那麼庫房恐怕完了,公司也保不住了。於是,總經理及時讚美了這位巡警,並代表公司向他致謝,號召全體員工向他學習。事過半年了總經理在日理萬機中竟然還記得巡警的報告。如果把事情割裂開想,一個小小的巡警恐怕早已被遺忘在某個角落裏了,誰也不會發現報告的重大意義。千裏之堤,潰於蟻穴,一滴水珠可以拯救沙漠中的失落者,小事的確不可小視。要從小事讚美別人自己首先得做一個有心之人,善於發掘讚美的材料,看到小事身後的重大意義,這就要留心觀察,細心思考。

小事猶如一塊塊未經雕琢的璞玉,如果你沒有一雙識別它們的慧眼,細心鑒別,它就永遠埋在山野石林之中,人們很難發現真價值所在。

你了解你周圍每一個人的長處短處嗎?你每天有沒有看到周圍細微的變化?你是否看中別人那怕是一丁點兒的優點?......

無數的小事和有數的大事組成了我們繁雜的生活。如果我們隻是睜大眼睛注視後者的"重大意義"、"曆史性的價值"......那麼你是發覺生活很大程度上是虛空的,是烏托幫?我們的社會就像艾略特筆下的荒原?

相反,如果人人都去關注自己的周圍,去發掘一滴水中的世界,那麼在彼此的讚聲中,人們獲得的,是世間蕩漾著的溫情。

無論你是何許人,你的那些閃光之處(哪怕微乎其微)就會在明查秋毫的讚美的滋潤下,使你獲得了生存的真正感覺。

14出奇製勝的讚美

讚美作為一門學問,其奧妙無窮,"懂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則,"懂行"的實質就是能緊握所讚美事物的實質,不說外行話,讓別人聽起來老練、成熟,從而對你的讚美心悅誠服。

一次,趙培鑫把唐在灶斤介紹給程硯秋大師時,誇獎道:"這是唐在灶斤,聖約翰大學的高材生,在灶斤對老生,青衣,花旦都拉得很好,近來潛心專研你的程腔,依我所聽,簡直跟周昌華拉得一模一樣。

當時,唐在灶斤正師從周昌華學胡琴,為京戲吊嗓子,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程硯秋是京劇大師,梨園名家,如果趙培鑫沒有相當的介紹水平,這位年輕人恐怕不會引起程硯秋的注意。趙培鑫介紹得非常在行,他的術語,如"老生,青衣,花旦"用得恰當而嫻熟,顯示了自己對京戲有一定的研究,對京劇人材有一定的鑒賞能力,具有"伯樂"的眼光,一般情況下不會看錯。特別是他說在灶斤正在潛心專研程硯秋創立的程腔,更令大師高興。

其次,對某一行要有一定的造詣,你的讚美才會使內行人接受,並視你為知己好友。還是以唐在灶斤為例,唐在灶斤同程硯秋的談話,顯示了這位年輕人對京劇的了解和認識。

程:"你跟昌華學胡琴?"

唐:"嗯,跟周先生學三年了。"

程:"學戲嗎?"

唐:"也學。"

程:"好(含笑點了一下頭),剛才,培鑫說你原來拉餘氵辰老生?"

唐:"是的,他的演出是我拉的,但我喜歡拉青衣,更喜歡你的戲!"

......

唐:"你的唱腔深沉,細膩、節奏感強、新穎動聽、富於變換,特別是愁戲,感情豐富,包含有豐富的內容......"

程硯秋凝神聽著,目光漸漸變得柔合而深邃了。最後他很高興地說:"好!我們京劇必須提高,就是需要文化水平高的大學生參加進來搞。我歡迎你啊!"後來二人成為摯友。

唐在灶斤對程硯秋的讚美,處處流露出在京劇方麵的造詣,如果他不深諳此中道理,不能對程派唱腔作出如此內行而別致的評價,程硯秋大師怎麼會輕易歡迎他?

作為曲藝名家,程硯秋左右不乏有崇拜者,讚美之聲也不絕於耳,然而唐在灶斤在行而頗有見地的精辟分析,爽朗而文雅的分析,深深地打動了程硯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讚美別人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隻有站得高才能充分發掘出別人的優點和成就的意義,要注意考察別人的成績或長處的影響範圍,使你的讚美更加具體,貼切,從而達到出奇製勝的效果。

這當然需要在行,需要廣博的知識和較高的素養。

15把握分寸

馬克思說:"真理向前跨越一步就是謬誤。"任何事的都是這樣的。幾何學中,線段有一個黃金分割點,我們也常常用某種標準來衡量一件事或物的是非好歹。我們生活的社會一直在向法製社會靠攏,希求有一個準則來使天下太平,孔孟的"中庸之道"。總是告誡門徒們"過猶不及"。

讚美也一樣,有一個黃金分割點。我們不能對雖人的美無動於衷,過於木訥,從而整日被動受累。這個發展中的社會是一個主動的社會,不了解其中秉性,不知道讚美,就有違人的本性,隻能在磕磕碰碰的巷道裏苟且生活,被社會遺忘,在默默無聞中虛度生命,這可以說是最令人傷心絕望的事。在多數人在彌留之際的表情總是感慨與無奈的,因為大多數人都屬於平庸之輩。像拜倫死前那樣說"我現在要睡下了"的人微乎其微。是啊,我們總是對自己過去的事情報憾,因為人生的黃金分割點隱藏得太深了,我們,包括絕大數的人都沒有適可而止地完成每一件份內的事。

尼采死前自房屋為太陽,他過度地讚美自己,他瘋了。要知道讚美往前跨一步,它也會瘋,變態成為溜須拍馬的伎倆、適度的讚美,會使人心情舒暢;反之,則使人尷尬難甚,反感惡心。為了防患於未然,合理把握讚美的"度"就成為每個不想扭曲人性,變瘋或惡心的真正讚美者們必定要重視的問題。

我前麵說過,絕大多數人皆屬平庸之輩,到彌留之際的無奈與慷慨都緣於這個"黃金分割點"的不確定。但是"明知不可而為之"的國粹精神是遺傳到我們每一個欲望中。我們麵對生存狀態的艱難,必須要努力成為"中庸之道"的繼承人,努力去尋找每件事的"黃金分割點"。具體而做到讚美之術的"黃金分割點"上,有人統計總結出下麵若幹經驗,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