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用人是管理者的必修課(三)3-1(2 / 3)

後來左師觸龍言求見,太後知道他也是來規勸的,於是滿臉怒氣地等他來。觸龍言慢慢地走到太後麵前,請罪說:"我的腳有點毛病不能走快,因而好久沒有來看太後,卻心下惦念,故今特來拜望。"太後見此便說自己現在也得靠車行車。觸龍言又問了太後飯量等其他一些情況,這段家常話使太後的怒容全消。

之後,觸龍言又求太後允許他的小兒子在王宮衛隊裏當一名衛士。太後滿口答應,並問觸龍言兒子多大歲數了。觸龍言答曰:15歲,並說要在死之前為兒子安排好立身之處。太後見此便問男人是否也疼愛孩子。觸龍言曰:比起女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此時,觸龍言順便問太後疼愛燕後(趙太後之女)是否甚於長安君。太後答曰:比不上長安君。由此,觸龍言強調說父母疼愛孩子應為他們的前程著想,並舉例說趙太後自己當年與燕後分別,難舍難分,依依惜別,但每次祭祖的時候,卻禱告讓燕後留在燕國,不要回來,以使其子女世世代代為燕王。講究這番話,觸龍言反問太後:您這樣做,不正是為燕後的長遠著想嗎?太後點頭稱是。

此時,觸龍言話鋒一轉,向太後道:自此三世之前,自趙國內大夫升諸侯以來,每一代國王的子孫凡是封侯的,其後期還有嗎?太後搖搖頭,觸龍言又問:不光是趙國如此,其他子孫受封的後代還存在嗎?太後又搔搔頭,由此觸龍言評論道:這是因為他們的地位顯貴卻沒有功勳,待遇優厚卻沒有功績所致。如今您給長安君以顯貴地位,膏腴之土,卻沒有給他為國立功的機會,這樣一旦太後不諱,長安君又何以使趙國自立呢?因此老臣認為你愛長安君卻沒有替他的長遠考慮,愛長安君不及愛燕後深。

至此,太後完全接受了觸龍言的批評與勸說,便回答道:"好吧,就按你的意思。"之後為長安君準備了100輛車子使齊,齊國隨即發兵救趙,從而退了秦國之軍。

在這一事例中,觸龍言之所以能夠使趙太後改變初衷,同意將長安君送往齊國做人質,就在於他巧妙地運用了父母疼愛兒女的人之常情為契機,批評趙太後不為長安君的長遠著想,會因疼愛一時誤了一世。由於觸龍言深刻地體會到趙太後愛子心切,於是從聊家常開始,請示太後將自己的小兒子安排在宮中當衛士,到評論太後愛燕後與長安君的差別,到最後建議愛長安君應使春為為國立功的機會,始終未探討送長安君質齊與退秦軍的利害關係,恰到好處地既順了太後的心意,又使太後接受了批評意見,不愧為忠言不逆耳的典範。

秦漢之際,劉邦率兵攻破函穀關,入鹹陽,滅了秦朝。他進入秦朝皇宮,見宮室帷富麗堂皇,美女珍寶不計其數,於是流連忘返,想留在宮中,享受一下做皇帝的快樂。跟隨劉邦出身草莽的樊噲,知此,氣衝衝地責問:"沛公,你是想得天下,還是想當富家翁?此室中所有,皆秦所以亡天下也,沛公趕快回霸上,千萬別留在宮中。"劉邦聽了,大為反感,臉上露出不悅之色,不予理睬。不一會兒,張良也來對劉邦說:"隻因秦王貪暴,不得人心,你才取得了今天的勝利,我們既然為天下除去暴君,理應以儉樸為本,現在剛進鹹陽,若又像秦王一樣享樂,豈不等於助紂為虛?況且!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希望您能聽從樊噲的勸說。"他們終於說服劉邦還軍霸上,揭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

張良與樊噲同為批評劉邦,但因兩人說話的方式不同,而效果也大相徑庭。劉邦率先破秦入關,正功成名就,誌得意滿之時,逆耳忠言是很難聽進去的。而出身草莽的樊噲全然沒有意識到這些,一陣反詰中含譏諷,令劉邦反感,故而對他的意見置之不理。而張良的批評則從分析秦為何滅亡和劉邦為何得勝入手,然後總結說明貪圖享樂的後果,最後再肯定了樊噲意見的合理性。張良的分析恰到好處地扣住了劉邦的心理狀況,強調劉邦所關心的成敗問題,再加上語氣委婉動聽,雖是批評意見,劉邦也欣然接受。

《說苑?正諫》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吳準備攻打楚國,他知道這個計劃會遭到很多大臣們的反對,於是對左右的人說:"誰要是對我攻打楚國發表反對意見,我就讓他去死。"因此很多大臣都不敢來指出這個計劃的錯誤:攻打楚國會給吳國帶來很大危害。吳王的宮廷近侍少孺子為了勸諫吳王,想了一個辦法。

一天,吳王早朝時發現少孺子渾身濕漉漉的,就問他是怎麼回事。少孺子說:"我帶了彈弓,在後花園閑逛,想打點飛鳥。突然我發現了一件讓我不能忘懷的事情:一隻蟬在樹上淒厲地鳴叫,喝著露水。蟬不知道有一隻螳螂正在它的下方悄悄地向上爬,正想把它作為自己的早餐呢!那螳螂伏屈著身子,張著足爪,沿著濃密的枝條,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蟬。可螳螂哪裏知道,這時有一隻黃雀正藏在不遠的一根樹枝上,正要展翅飛來啄那隻螳螂!黃雀伸著脖子以為很快就可以將螳螂吃到嘴裏,哪裏會想到這時我正用彈弓瞄準它,它也完蛋了!這三個小東西,都是隻顧前,不顧後,它們的處境真是太危險了!......而我呢,則因為看到這麼精彩的場麵,時間久了,讓露水把衣服都沾濕了!"吳王聽了少孺子的話,心中猛然警醒,同時也明白了少孺子的一番良苦用心,於是決定放棄攻楚的計劃。

少孺子本來就是要批評吳王錯誤的計劃,但鑒於吳王的威嚴和其下的命令,不能直接進行批評,於是連用三種動物,比喻其做事隻圖眼前利益,不知禍害就在後麵,從而使吳王醒悟,接受了他的批評。正是因為少孺子懂批評的藝術,將批評意見寓於故事中,才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又進了忠言,可見恰到好處地運用批評之言,是能否達到批評效果的決定要素。

4用事實輕輕一點

有時候批評他人,無需迂回曲折,繞山繞水地暗示一番,隻需要用事實輕輕一點,就能夠達到效果,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一個病人在和醫生約定的時間準時到達,可等了15分鍾後醫生才到。他非常氣惱,覺得醫生這種不守信用的行為實在是無禮,他必須提出批評,否則心裏感到不平衡:自己受到了輕視,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於是他通過以下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批評意見。

他進入醫生辦公室後,先用手指了指手表,然後冷笑了一聲說:"現在是2點15分。"醫生似乎沒明白他的意圖,敷衍說:"是嗎?"醫生的回答更激怒了這位病人,可他仍是說:"現在是兩點過一刻。"盡管他內心是非常憤怒,可臉上仍保持平靜。他在克製自己,試圖用暗示讓醫生明白自己的意思。可醫生仍裝糊塗:"兩點過一刻又怎麼樣?"這下病人忍無可忍了,終於指出了醫生的錯誤:不該遲到,浪費了自己的時間,不守信用。醫生這才向他道歉。

這位病人開始想用迂回的暗示法將自己的批評信息傳遞給醫生,讓醫生接受批評,並為自己的錯誤道歉,可醫生並不願意坦然接受。這位病人因此更加惱火,最後直接了當地將醫生遲到,耽誤了病人時間的事實說出來,醫生才接受了批評。

現實生活中確實會常常遇到這種情況,有時需要直截了當地提出批評意見,"擺事實,講道理",令對方醒悟,否則你采用委婉的或迂因的辦法,對方並不能領會你的批評意見,或者是故意回避、裝糊塗,有時還會引起對方的誤解,雙方產生新的矛盾。

德皇威廉二世設計了一艘軍艦,自以為得意,便請國際上著名的造船家來進行鑒定,一位造船家對皇帝的設計提出下述意見:"陛下,你設計的這艘軍艦將是一艘威力無比、堅固異常、速度超群、裝備上乘、十分美麗的軍艦。但看來它有一個缺點:那就是隻要它一下水,就會立即沉入海底,如同一隻鉛鑄的鴨子一樣。"這位造船家的批評站在事實的基礎上,即船雖然設計得很堅固,裝備又精良,但卻缺乏作為船最重要的特點--能夠航行。這樣的批評,一語中的,一下子就使德皇幡然醒悟,取消了實施造船的計劃,避免了損失。

戰國時期的"農家"學說的代表人物許行主張人人自食其力,一切東西都自己做,萬不得已才進行交易,根本否定了社會分工。因此他和他的弟子數十人,都穿著粗布衣,靠打草鞋、織席子來維持生活。有一個叫陳相的人本來信奉儒家思想,但一見到許行,便改換門庭,信奉"農家"學派了。有一次,陳相遇到孟子便竭力宣揚農家思想,他說:"我計為許行先生的觀點很有道理,凡是賢明的君主都應該與百姓同耕作,自己親自做飯吃,同時兼理朝政;如果不能自給自足,怎麼能稱得上是賢君呢?"孟子於是問道:"那麼許先生是否必定自己種糧食然後自己做飯吃呢?"陳相回答說是的。孟子又問:"那麼許先生一定是自己織布做衣服了?"陳相說:"不是,許先生穿的粗布衣服裏用麻做的粗布衣服。"孟子又問:"許先生戴的帽子是他們織布做的嗎?"陳相回答:"不是,是用糧食換來的。"孟子又問:"許先生為什麼不自己織布做帽子呢?"陳相說:"怕對耕種有妨礙。"孟子又問:"許子用鍋做飯,用鐵具耕地,這些都是他親自做的嗎?"陳相說:"不是的,也是用糧食換來的。"孟子因此說:"如果許先生用糧食去換鍋、農具,這不能說對陶工和鐵匠有所妨礙,那麼陶工和鐵匠用器具去換糧食,又怎麼能說他們對農夫有所妨礙呢?況且許先生主張自給自足,那他又何不自己親自做陶器和鐵具,一切東西隻是自己家裏拿來用?又為何忙忙碌碌地拿糧食與別人交換呢?"

孟子用設問誘導的方法,一步步地擺事實講道理,將許行的觀點駁得體無完膚,卻又合情合理,讓陳相在不知不覺中就接受了孟子的批評意見,毫無孟子故意打擊自己信奉的學派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