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需要層次的關係,在馬斯洛看來,人類價值體係中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為低級需要和生理需要;一類為高級需要。這兩類需要在關係上一般表現為:
(1)生理,安全,社交是基礎需要。尊重,自我實現是高層需要。隻有基礎層次需要滿足之後,高層次需要才會出現。即五個層次逐級上升,當第一層次需要相對滿足之後,追求高一層次的需要才成為人繼續前進的動力。
(2)人的行為選擇是由人的優勢需要所支配的。即每一時期內總有一種需要是占支配地位的。因此等級也不是絕對固定的,有種種例外情況。
(3)任何一種層次需要並不因為下一個高層次需要的發展而告消失。各層次之間相互依賴與重疊,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後,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隻是對行為影響的比重減輕而已。
(4)需要滿足了就不再是一般激勵力量。即某種需要一旦滿足也就不再是一種需要了。要激勵行為必須有新的需要刺激。
(5)五種需要得到滿足的人叫做基本滿足的人。我們可以期望這種人具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創造力。
了解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後,就要根據員工的需要進行激勵。
(1)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
既然人的需要有層次高低之分,作為一個領導和管理者就要找出相應的激勵因素,采取相應的組織措施,來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以引導和控製人的行為,實現組織目標。例如,為了滿足職工的生理需要,就應采取適當增加薪水,改善勞動條件,創辦各種福利事業等組織措施,以保證職工的基本生活條件。當自我實現需要占統治地位時,人們最富創造性與建設性的技巧就會融彙到他們的工作中去。為了滿足這種需要,作為領導就應認識到,無論哪種工作都會有著允許進行創新的領域,每個人都應具有創造性。從而通過充分發揮人們的能力、技術和潛力,允許他們發展和使用具有創造性和革新精神的方法,以便為個人成長,成就和提升提供保證。
(2)滿足不同人的需要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僅是一般人的需要。實際上每個人的需要並不都是嚴格地按順序由低到高地發展。對領導者來講,了解這種情況十分重要。因此,有些人對社交的需要比尊重的需要更為重要些,而有些人對某些生理需要的要求更多些,金錢僅僅是刺激他們的一種東西而已。美國管理學家霍奇茨指出,對美國人進行調查的研究成果表明:約占人口20%的人基本上處於生理和安全需要層次;隻有不到1%的人處於尊重和自我實現這兩個高層次需要;而大約80%的人保留在第三層次社交需要的層次上。因此,作為一種領導者一定要弄清員工想要滿足的具體需要是什麼,針對不同人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去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最後再來講一講動機。
人們各種樣的行為,都有一定的動機,而動機又產生於人們本身內在的、強烈要求得到滿足的需要。因此,作為一個領導者,就應根據人的需要和動機來加以激勵,使員工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同時員工也能更好地實現自我。需要、動機和激勵三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1)人們的動機支配著其行為,而動機本身則產生於需要。需要是指人對某種目標的渴求或欲望。當人們對某種需要不能滿足時,在心理上會產生一種不安和緊張狀態,成為一種內在的驅動力,也即是動機。有了動機就要選擇或尋找目標,當目標達到後,就進行滿足需要的活動,最後需要滿足,緊張解除。然後又有新的需要發生,再造成第二個行為,這樣周而複始,直到人的生命終止。
(2)動機是指推動人們地行各種活動的願望和理想。動機是行為的直接原因。它驅動和誘發人們從事某種行為,規定行為的方向。動機是由需要產生的。人們的需要有許許多多,動機了就有許許多多。這許多動機在一定時期隻有一個最強烈的動機能引起人們的行為。而當這一最強烈動機的目標實現了,一種需要滿足了,這個動機的強度就減弱或消失。其它動機又強烈起來,繼續驅使著人們的行為。有些動機因屢次受阻,也有可能減弱其強度,甚至被放棄。
動機一般有三種機能:①始發機能:驅使人們產生某種行動。②選擇機能:使行動朝著特定的方向、預期的目標進行。③強化機能:行為的結果對動機有巨大影響,動機會因良好的結果而加強,從而使該行為重複出現,也會因壞的結果而削弱或消失,從而使該行為不再出現。
(3)激勵是通過某種方式刺激引發行為,並促進行以積極狀態表現出來的一種手段。人的行為深處是一種內在的心理狀態,看不見,摸不著,隻能通過人的具體行為顯現出來。要促成行為的顯現,就必須通過創造外部條件去刺激內在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主要是一種需要狀態。要激發人的行為,就是刺激人的需要,圍繞組織的目標方向接受引發和強化,在滿足個體需要的過程中同時實現組織目標。激勵就是刺激需要引發行為,滿足需要實現目標的一個動力過程。
現代領導與管理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人的管理。管理人就是要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人的聰明才智,使人積極主動、自覺自願、心情舒暢地工作。積極性、創造性都要通過人的行為才能實現。人的行為有巨大的潛在力、創造力,是社會創造的有待開發的巨大能源庫。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兩個能力相同的人會做出不相等的成績,而一個能力差的人可以比一個能力強的人工作幹得好。哈佛大學維廉?詹姆士通過對員工激勵的研究發現,在按時計酬的製度下,一個人要是沒有受到激勵,僅能發揮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確的充分的激勵,就能發揮其能力的80%~90%,甚至還高。
在能力不變的條件下,工作績效的大小,取決於激勵程度的高低。激勵程度不斷提高,工作績效就會愈來愈大,激勵程度降低,工作績效也會隨之下降。
由此可見,激勵的真實意義就是要開發人的行為資源,強化人的勇動行為,推動行為方向朝著組織目標接近,從而改造世界、創造世界,促進人類社會蹬進步。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行為科學強調通過目標的設置來激發動機,指導行為。他們在這方麵著重注意以下三點:其一,目標必須與需要與動機掛鉤,既是鼓舞人心的奮鬥方向,又是滿足人們需要的目的物,所以心理學上通常把目標稱為"誘因"。其二,無論設置個人目標或團體目標,要讓職工本人參與,參與程度越深,親和感也越強,若上級替他設立目標,就會認為不是自己的目標,從而減低誘發力量。這就是要滿足職工尊重的需要。其三,當人們受到阻礙不能實現目標時,往往會發生兩種不同的動向,一種是客觀地分析原因,調整力量,部署或改定更適宜的目標;另一種是導致非理智的破壞行為。領導者要善於引導,避免發生後一種傾向。
最後,人的需要是有不同性質的。有的是合理、健康的需要,有的是不合理、病態的需要。對待不同性質的需要,應當采取不同手段去激勵:對合理的、健康的需要,應采取正強化的手段去激勵;對不合理、病態的需要,應采取負強化的手段去激勵。總之,隻有根據不同對象,不同性質的需要,分別采取不同的激勵方式和方法,才能達到最佳激勵效果。
3利用期望心理激勵員工
期望心理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它對人的積極性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我們要實施有效的激勵,就必須對它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人們為了某種需要,而采取行動去實現目標,當目標還未實現時,這種需要就變成了一種期望。期望本身也是一種激勵力量,它能調動人的積極性。
心理學家們認為,激勵力量的大小。
積極性除了受期望值決定外,還同時受目標效價所決定。目標效價指人們對目標滿足個人需要的價值的看法,認為目標作用大,而且很有希望實現該目標,就能激發人們積極去追求這個目標。反之,如果認為該目標沒有多大價值,就會對它失去興趣。
期望與現實的差距也對人的積極性產生重大影響。期望,願望並不等於現實,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因而期望與現實結果往往不一致。當現實結果不大期望值時,人們會喜出望外,其積極性增強;當現實結果與期望相等,就感到如願以償,積極性得到維持;當實際結果遠沒有想象的那樣好時,便大失所望,情緒低落,從而失去積極性。
在人們心目中,寄未來以美好的期望,並為實現這種期望而努力。領導者利用人們的這種期望心量,用可望可及、經過奮鬥可以達到的目標進行激勵,往往會收到很好的效果。美籍華人物理學家鍾致榕教授講過一個故事。他說:中學時代社會風氣很壞,學生考試作弊,不求上進。為此,一位老師從300人裏挑選了60人組成"榮譽班",學生被告知,他們是因為有發展前途才被挑選上的。學生們很高興,對前途充滿信心。結果奇跡出現了,若幹年後,這個班的大多數有了成就。後來鍾致榕見到他的老師才知道,那60名學生是老師隨意抽簽決定的。自然,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並不多見,但道理卻十分明顯。對學生來說,老師寄予的希望越高,學習越勤奮;對下級來說,領導寄予的希望越大,向上的信心越足,行動也越主動。這是期望激勵的作用。
日本心理學家對兩組學生進行過試驗。在上體育課時讓學生告牆站好,原地跳高。根據學生跳的高度,在第一組學生靠著的牆上劃上比每個學生所跳高度略高的標線,而在第二組學生靠著的牆上,卻標出了相對第一組更高的標線。然後,在第二次上體育課時,讓學生站在原來的位置上,要求他們跳到新的高度。結果第二組學生要比第一組學生所跳高度高。這證明,適當增大期望值可以更好地發揮人的潛力。1954年日本經濟蕭條時期,本田技研工業公司麵臨困境,連發工資的紙袋也得回收再用,就在這時,本田社長在全公司大會上宣布:"本公司要訓練出世界第一流選手,騎上本田牌摩托車參加國際長途錦標賽。"當時,職工們議論紛紛,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但逐漸地,這卻變成了職工們的共同理想,並以"超能力經營"的本田精神全力以赴。到1960年本田牌摩托車終於在國際長途錦標賽中奪得團體冠軍,從此產品打入國際市場,銷售額經久不衰。本田在這裏運用的也叫"目標聚合力"。日本經濟學家鬆本顧說:"如何把領導者的熱忱和構想體現到企業的巨夢之中去,貫穿到職工的思想和行動中去,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現在,我國一些企事業單位開展目標管理活動。這也是一種期望激勵,隻不過不是由領導激起職工的期望,而是由職工自己激發期望,提高期望值,激勵自己的積極性。
根據人的期望心理對人的積極性的影響作用,我們在實施激勵時,要注意處理好需要與目標之間的關係。
(1)設置恰當的目標,以激起人們的期望。恰當的目標會給人予期望。一個人有了期望,即有了盼頭,感到有奔頭,就會產生工作熱情,就會為追求目標的實現而積極去行動。反之,一個人失去期望,沒了盼頭,激勵方法對他就會失靈。因此,應當善於設置恰當的目標,引發人們與組織目標相一致的期望,這樣才能有效調動人們的積極性。
(2)引導人們正確理解目標的效價。由於人們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等不同,所以,同樣的目標在不同人的心目中會有不同的效價。企業和職工不能單純地隻看目標能否滿足自己的需要,應該看到目標的實現有多大的社會效益。否則,就會把人們引向歧途。所以,在組織目標確定之後,還應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導人們正確理解目標效價,提高人們對組織目標意義的認同,這樣,才能產生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積極效應。
(3)對期望值作恰如其分的估計。估計過高會使人盲目樂觀,一旦實現不了,容易造成心理上的挫折感,這叫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估計過低,容易使人悲觀泄氣,影響信心,放鬆努力,恰當的做法是既要講清目標實現的有利條件,以鼓舞士氣,增強信心,又要講清困難因素,使人們對此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以提高人們對挫折的承受能力。隻有這樣,才能在一旦出現挫折時,仍能保持努力再戰的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