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用人是管理者的必修課(三)1(1 / 3)

學會用人是管理者的必修課(三)1

第一章 了解員工內心世界

1從了解員工心態入手

激勵的目的是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也就是要使下屬滿懷熱情、幹輕十足的去完成即定目標。那麼如何才能這樣呢?這就要了解下屬的心態,了解下屬什麼時候才能有工作激情。

(1)良好的溝通

如果作為一名員工,無論對上司、同事,想說的話都能夠隨意地講出,對工作能夠隨便發表意見、自由討論,而且不管說了什麼,都絕對不必擔心有人會責備他,如此便能很愉快地工作了。在溝通良好的組織,下屬總會感覺,"在我們公司裏,假定有什麼不滿意,想說的事情,我們可以直接跟經理講,完全沒有上司、屬下、長輩、晚輩之分,可以自由地陳述自己的意見,他們能夠參考我的意見,使我在此工作很有價值。"由此可知,無論何時,讓你的員工能夠自由、安心地發表意見,使他們有滿足感和安全感之後,他們就不會覺得不滿意了。

(2)工作自主性強

所謂工作自主性強,就是在沒有一切外來的壓製下,不被他人所壓迫,可以配合自己的能力,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

人能夠照自我意誌做事時,就有充實感、幸福感。比如,同樣都是工人,有一種專門在星期天工作的工人,比起職業性的工人,他比較有充實感,比較樂於工作。因為職業性的工人有外來的壓力,能夠照他自己的意誌作事的機會不多;相反地,在星期天工作的工人,完全是自由的,可以隨自己意誌去做。因此,被壓製著去工作,則工作是主人,人被工作所支配;而照自己意誌去做的,自己便是主人,由自己去支配事情,工作起來顯然是有意義多了。

完全自由作主隨自己意誌做事的人,有百分之九十可以達到標準以上的成績;感覺隻有一半自由而達到標準以上的成績者占百分之四十;完全不能照自己意誌做事而能達到標準以上者,不過占百分之十而已。

工作人員能否照自己意誌做事,關鍵在領導方法。領導者如果指手劃腳,老是強迫他人工作,除了工作之外的事一點也不考慮,對部屬的性情亦不加以注意。他的部下就會感到有壓力,想照自己的意誌做事也不可能了。

(3)希望被受以重任

每個員工都喜歡有責任性的工作。為什麼他們想負這麼多的責任?最大因素是若負有重責則表示此人愈有能力。不過,給了某人責任之後,相對地也要賦予相當的權限,在此權限內,可以依照自己的方法做事。低層工作人員或從事單純、輔助性工作的人員,即使能圓滿達成任務,總不覺得負有什麼責任,這是因為他們不能依自己理想做事之故。

每個員工都有強烈的責任欲望,希望別人看重他,故想多負擔一些責任。這種心理與立身處事毫無關係,因為負擔了責任,自己就有責任感。換句話說,給了某人責任與權限,他就可以在此權限範圍內有自主性,以自己個性從事新觀念的工作,因此他就擁有了可以自己處事的滿足感與成就感。

(4)意見被采納

不論何人都希望自己的意見被接納。員工雖不發言,但這並非表示他們沒有意見。他們對於工作的分配也常有意見,會在心中嘀咕不已。領導者若能傾聽工作人員的意見,他們心中就會有滿足感,若是接納了意見,他們當然更會拚全力做事。無論多麼微小的建議,主管若能對他說:"好!你的意見很好。"並接受其意見,則此人工作意念必大為提高。

(5)希望業績被人稱讚

"不管我多麼賣力工作,績效多麼優異,我的上司都隻當做不知道,故我工作起來也總覺得沒什麼意思。"

為什麼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被人欣賞呢?因為一旦完成某件事後,自己總有一份滿足感,也希望大家都能一起分享你的愉快感;如果上司或同事讚美一句"你做得很好",便會心花怒放,從此更加賣力工作。

但到底要別人如何讚賞你才能使你獲得真正的滿足呢?這因人與工作之不同而有所區別。一般說來,所謂的讚賞就是讚美幾句或者致贈一些酬勞。而讚美時又可分為幾種,如口頭上一般的讚賞或者由衷發自內心的讚賞。讚美時須適當得體,讚美過度,反令人不好意思。

讚賞時也須注意勿傷害到他人的情感。有一種上司,他們對於身邊優秀的人才讚賞不已,但始終將他留在自己身旁,阻礙了他們的前途。像這種情形等於扼殺了優秀青年的才能,也阻礙了他們謀求更進一步的發展。

不管你是口頭讚賞或者以實際行動表示,大家都希望要有一個獎勵的標準。如沒這種標準,可能會產生偏差,即對於同一種好的成績,有時讚賞,有時卻毫無表示,這非常不公平。而且就工作人員來說,某人得了獎賞,自己卻毫無所獲,心中那份懊惱真是難以形容。

製定獎賞基準時一定要客觀,然後依部屬的行為、工作表現、業績等,根據獎賞基準去獎勵他們。若能確實做到此點,工作人員必定心服,再也不會產生"不公正"的心理了。

(6)學會更高深、更廣泛的工作

年輕人都認為:任何一件事,上司若信任我們,可放手讓我們單獨去做,我必定會更加賣勁。這些人進入公司服務都一年多了,使他逐漸地學會了每一件事,新鮮感再加上豐富的經驗,他愈做愈有味道。反之,若經年累月做同樣的工作,時間一久他會覺得枯燥無味、單調無比,原先的工作熱忱也漸漸消失了。故主管人員應依照員工們工作熟練程度,由最基本的四級工作晉升做三級工作,再由三級跳到二級,如此一級級地賦予更高級的工作,他們做起事來也不致有厭倦感。

工作編排並不隻限於縱的方麵賦予高級工作,有時也可以橫的方麵賦予範圍更廣的工作,這道理都是一樣的。

一步步學會了更高深、更廣泛的工作,即表示累積了相當的經驗,思想愈趨成熟,充實,做起事來也格外的幹輕十足。

(7)個性得以體現

個性有一種是與生俱來的,有些是長期受後天環境所影響的。有一個能表現個性的工作環境,那做起事來也倍覺駕輕就熟。在日常工作中總會聽到他們說以下的話:"要我好好工作,那就需要有一個能夠表現個性的工作環境。""但若不講求個性,工作起來不是更容易嗎?"

也有些人如此想法,他們希望大家保持風氣,遵守規律,要求工作標準化,故若某人個性過於剛強,在公司中就容易惹人生厭。

公司內一方麵又要求表現個性,認為今後企業若專找些毫無個性,隻墨守成規的人來工作,則業務不會有發展,故公司要求有創意、有個性、能推展企業的人。在我們工作人員看來,一方麵要求我們不要有個性,另一方麵卻又要求個性,這不是矛盾嗎?所以上司應說明什麼時候或什麼性質的工作講求個性,何時不需講求個性,但上司卻從未說過些話。

從上麵的心態中,領導者就會發現人人都希望發揮自己的個性,不過如果過份放任他們發展,也常會爆發不滿,這也是事實。同時無法否認,領導與上司的態度常有矛盾之處,若無法令人發揮個性,人們就不會對工作產生人趣,就隻能應付差事。總之,現在已是一個注重個性表現的時代了。

(8)滿足競爭意識

競爭心因人之不同而有強、弱的差別。競爭心微弱的人,表麵上雖不易瞧出,但心中總潛在一份競爭意識。例如,看以鄰居新購了一部手機,自己雖然經濟拮據,但為了麵子問題,也會用分期付款方法買一部回來。在工作上也有同樣的表現,如同期進入某公司的兩個人,彼此也有不願輸於對方的觀念,這都是因為競爭意識所造成的。

但如果沒有強勁的對手,競爭心就會消失,做起事來也比較懶散。因此,若有了強烈競爭心,則工作起來會更有幹輕。

管理者利用人的競爭心,讓部屬作個人的競爭,這固然會使人有優秀的工作成績表現。但過度的競爭,則會使彼此感情惡化,實非好辦法。一個人在創造事業的過程中,如果人際關係不夠好,則會事倍功半,故要使人競爭,那一定要在公平的情況下加以下指導。

2利用需要心理激勵員工

每個員工都有不同的需要,了解並滿足員工的需要有助於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人類動機理論》一書中,把人的各種需要歸納為五大基本需要,並按照其重要性和發生先後次序排列成一個五級階梯。

(1)生理需要

包括人類最原始的基本需要。如衣、食、住、用、性。即人類生存繁衍的最基本的物質需要。如果這些基本的需要不能滿足,生存就發生問題。因此,人的需要首先是這些生理的需要和滿足。

馬斯洛認為,在人類的一切需要中,生理需要應是最優先的。一個人存在多種需要時,首先是生理的需要。對於一個饑餓難忍的人來說,他絕不會有學詩的激情,也不會有研究美國曆史的興趣,更不會去考慮如何獲得一輛小轎車。此時此刻,他唯一想到的是食物,食物對他的刺激最激烈,連做夢也許是在饑餓中尋找食物充饑。對於一個長期處於極端饑餓狀態的人來說,他的理想境界最高就是食物的豐富,讓他吃飽喝足。假設生理上最原始的最根本的需要長久得不到滿足,人就難以活命。所以,生理需要是人的行為的最初始動力。

(2)安全需要

即生活穩定,免為災難,未來生活有保障以及勞動安全、生活安寧等。對於一個成人來說,總是希望自己的人身安全能得到保護,沒有失業威脅,個人財產不受侵害,以及生病能夠得到有效的治療,年老有所依靠。社會中立法、儲蓄、保險就是一種滿足人安全需要的行為。一個人安全得不到保障,生命隨時都有危險,他就時時處在恐慌狀態而不得安寧。

馬斯洛認為,人們喜歡有序的,可以預防的安全世界。在這樣的世界裏有較穩定的依靠,不會發生意外的難以控製的或其他危險的事情。安全需要的內容廣泛,從世界和平、社會安定、直至個人的安全。人們希望有個和平、安定、良好的社會,在這個社會裏,健康、正常的人身安全基本上可以保障,而不希望發生犯罪、謀殺、專製等不安全因素的威脅。

(3)愛的需要

愛的需要即社交的需要,屬於個人對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個人在生活中感到需要朋友、愛人、孩子,渴望與同事之間有著深厚情意。愛,交往,情意,對於個人來說有兩個方麵:付出自己的和接受別人的。絕大多數人都希望夥伴之間、同事之間的關係融洽,保持友誼和忠態。即把自己歸屬到一個群體或組織之中,獲得友愛和人際圈。從情感上講,他希望夥伴、同事之間有良好的人際環境。這些是情感的心理需要;從歸屬來看,人都有一種歸屬於某一集團或群體而得到相互承認和關心,這是合群心理的反應。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團體之外,便會產生一種孤獨感,精神上不免受到壓抑,這就是這種交往需要的反應。交際需要十分細膩,與人的生理特性、經曆、教育、信仰有關。這種需要對於一個滿足了基本生理需要的人來說最為強烈,得不到滿足可能影響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因此,保持現實社會中很好的人際關係不能簡單地就事論事,組織服務也應該有情感和愛的因素。

(4)尊重需要

即人的自尊、尊重別人和被別人尊重的心理狀態。社會上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牢固的的地位,希望得到別人的高度評價。人人都有自尊心,都需要人們認可、尊重和重視。由此產生兩種情況下的追求:一是內在的渴望有知識有實力有成就,能勝任工作,渴望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天地;一是外在的渴望個人成就有人認可。成就有人認可,行為有人欣賞,為人得到好評,以及同性的尊重,異性的羨慕,社會的讚譽等,以期提高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尊重的滿足,會使人增強自信心,覺得自己在社會上有地位,有價值,有實力,有自己用武的天地,有自己發展的前途。相反,尊重的需要一旦受挫,便會使人產生自卑感,失去自信心,覺得自己軟弱無能,低人一等。但也有一種情況,反作用於人,讓人發奮自強,獲得實力,贏得更大程度上的社會尊重。

(5)自我實現需要

就是使人的潛在現實化。自我實現的概念由哥爾德斯泰因首創,到了馬斯洛手裏內涵有了限定。他認為,自我實現就是人的潛在能力得以實現的趨勢。這種趨勢就是希望自己越來越成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音樂家演奏,畫家繪畫,詩人寫詩,這樣才能感到最大的快樂。是什麼樣的能力就幹什麼樣的事情,這就是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的需要即一個人情感、思想、願望、興趣、能力和個性特征需要不斷地完善,充分調動個人潛力,促進個人潛能的拓展,以期實現自我理想和抱負的一種優勢。由於每個人的抱負水準不同,自我實現水平和層次也不相同,滿足自我實現需要的途徑也因人而異。有的人想從政,希望成為政治活動家;有的人想從軍,成為一名英武的將軍;有的人想獻身文藝事業,希望成為名演員紅歌星;也有的人希望做一位合格的父親,稱職的丈夫;也有的希望當一位理想的母親,賢德的妻子。總之一句話,就是企望表現和開發自己獨特的個性風采。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的整個需要中最高級層次的需要,是永遠不會被滿足的發展和創新的需要,是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最活躍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