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安全的需要;
(3)歸屬和友愛的需要;
(4)自尊的需要;
(5)自我實現的需要。
以後又增加了人們求知的需要和美的需要。
同時,他認為人的需要是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的,在低層次需要得到部分的、合理的滿足後,較高層次的需要就會成為人們所要追求的需要,即成為有推動力的激勵;並且可以同時部分地滿足幾種需要,這幾種需要可以是不同層次的,也可以是不按上述順序的。
不過,僅僅是滿足於人們的需要還是不夠的,隻有抓住人們的優勢需要才能激發出人們的積極性。什麼是人們的優勢需要呢?人們的多種需要常常是同時並存,互相交叉的,但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時期,人們滿足需要的要求有主要目標,那麼這種需求就是人們的優勢需要。西方有的學者認為,為了調動人的工作積極性,首先要滿足人的生理的或物質的需要。如果從一般意義上講這是說得通的,但以此作為固定公式那就不妥了。因為人們的優勢需要,不僅僅取決於人的自然性,而且取決於人的社會性,主要是決定於人們的生活環境和覺悟水平。即使在金錢第一、利益第一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也不全是把金錢和物質放在第一位的。據日本航空中央研究所所進行的"工作人員的需要調查",上自經營者下至新進人員,列在第一位需要的幾乎都是"公正性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的優勢需要也不僅僅限於生理或物質方麵,而是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比如,有的是家庭問題,有的是經濟問題,有的是職稱評定,有的是政治待遇,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優勢需要。從我們整個國家來看,由於我國在經濟文化上處於落後地位,而落後的原因又是先進的製度優越性發揮不夠,所以實行改革也就成為全國人民的優勢需要。我們黨抓住人民的這種優勢需要,不失時機地提出了"改革、開放"的政策,就有效地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在人們的多種需要中,有一種需要是最普遍、最強烈的,這就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所謂自我實現,就是人們實現自己的誌願,即按照自我設計去發展自己。這種自我實現的要求古今人們都是有的,例如:
嶽飛的《滿江紅》詞曰:"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表達了嶽飛立誓打敗外族侵略者,收複淪陷的河山,拯救受苦受難的人們的誌願。
戚繼光詩雲:"雲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也表明了這位民族英雄蕩平消滅倭寇,保衛祖國海疆的雄心壯誌。
人們按照自己的誌願建功立業,成為自己向往的英雄人物,這就是馬斯洛心理學關於需要層次中的最高層。"一個人能成為什麼,他就必須成為什麼。"發現人類有成長、發展、利用潛力的心理需要的馬斯洛說這是"一種想要變得越來越像人的本來樣子、實現人的全部潛力的欲望。"隻有滿足了人們這種自我實現的需要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人們的積極性來。
現在,國外一些管理者或學問家對人們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很重視的。日本的國分康孝說:"現在,一般的人均有自我實現的需要,他們對沒有自主性的工作,不論名牌多麼精美,薪金多麼豐厚也沒有興趣。沒有自主性的工作使士氣低下。"許多資本家的企業,不僅把工作目標放在利潤的增長上,而且放在職工技術的培養上,從而使職工增添了一定的積極性。
《共產黨宣言》在描述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時指出:"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可見,馬克思主義不僅不排斥個人的自由發展,而且把這種發展作為奮鬥目標之一,而這種發展也恰是一種自我實現。所以,我們在工作中既要提倡集體主義的大目標,也要照顧個人的興趣、愛好和追求,並把二者很好地統一起來。因為個性和個人追求是現實存在的,是否定不了的,而且不是壞事。如果盲目否定一切個性追求,不僅達不到統一思想的要求,還會挫傷人們的積極性。
案例賞析:滿足部下的自尊心
有人說讚揚能使人勤奮工作,但在表揚和稱讚時,一定要根據每一個具體的人來選擇語言,這樣才有效果。每一個人都有自尊心,領導表揚或稱讚部下時,如果能讓部下的自尊心得到滿足,那就可以達到促使他們努力工作的效果。
為了能滿足部下的自尊心,領導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故意表現出自己的疏忽,讓部下來提醒自己,這樣他們就會產生出一種自己很能幹的優越感。領導應該掌握古典式的"懷柔政策",也就是以耐心親切的態度去感化那些頑固的部下。
日本元西鐵路的總監三原修能使部下充分發揮出自己的能力。他的方法是在每一次迎接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時,就對他們說:"我一直等待著你們的到來。"那些自尊心很強的人,聽到這種話,總是很興奮,因此工作起來幹勁十足。這種方法還適用於以下類型的人。
在其他部門很有成績的部下。
很想成為領導的部下
自信心非常強的部下。
領導如果要去指揮那些有專業特長的人,則應當表現出非常謙虛,要對他們說:"雖然我不是專家,但是有你們的幫助,我肯定能夠成功"之類的話。
而對於那種自信過強,過於固執己見的部下,最好采取"懷柔政策"。
(三)動機強化法
動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原因,是一個人發動和維持活動的心理傾向。例如,工人做工是為了生產物品,農民種田是為了生產糧食。動機和目的是有聯係的,但又不盡相同。目的是人們期望運動達到的結果,運動則是推動人們達到目的的主觀原因。實踐證明人們活動的結果如何,不僅與人們的動機有關,而且與人們的能力有關,人們活動的結果則可用公式來表示:
活動的結果=f(能力×動機)
從公式中可以看出,活動的結果是能力與動機的函數,動機越強烈活動的結果越大,為了取得好的活動結果就必須強化人們的動機。
所謂強化也是心理學上的一個術語。心理學上稱增強某種刺激與有機體某種反應之間的聯係為強化。它是指行為與影響行為的環境之間的關係,也就是通過不斷改變環境的刺激因素來達到增強、減弱或消失某種行為的過程。
強化一般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人們活動的結果對人的動機有很大影響,動機可因良好結果而加強,使行為反複出現,行為得到加強。動機也會因不良結果而使行為減少或中止。心理學把前者稱為正強化,它起著肯定行為、加強行為的作用。後者稱為負強化,它起著否定行為。抵銷行為的作用。在管理中利用行為強化原則,對於良好行為給予肯定和表揚,對於不良行為給予否定和懲罰,就會起到激勵人們的作用。
下麵,我們從用人實踐中看看動機強化法的運用:
(1)正強化。正強化又叫積極強化,是用物質或精神的鼓勵來肯定這種行為,使人們感到對自己有利,從而增強以後的行為反應的頻率。這種強化形式通常有以下幾種:
榮譽肯定。榮譽肯定就是表揚、獎勵,包括精神和物質兩方麵的肯定。美國瑪麗?凱化妝品公司的創業人瑪麗?凱在《用人之道》中專門寫了一段《告訴人們你讚賞他們》。她說:"你應該經常讓自己人知道你是怎樣地讚賞他們。我還沒有遇到一個不希望別人讚賞的人。"同時對人進行物質獎勵,如把粉紅色的小汽車獎給有貢獻的銷售主任們,這種汽車被稱為"粉紅色的獎杯",誰開上它出去都會感到是一種光彩的行為。
地位肯定。地位肯定一般指對人們地位的認可或職位的提升。例如,現代資本主義國家企業中實行的工人"參與製",就是激發工人積極性的一種形式。英國有位企業家談到:"我相信有一點是相當重要的,那就是每一位在職員工必須都能有著充分的參與感、擁有團隊般的創業精神,對於企業的首要原則能徹底認識,並且能夠認清自我擔任的職務重點。凡此種種對於一個企業的成功與否實在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