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用人是管理者的必修課(二)6(1 / 3)

學會用人是管理者的必修課(二)6

第6章 勵人方法

所謂人才激勵,就概念上講,就是對人才激發鼓勵。即通過某些刺激,使人們奮發振作,產生出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來。

現在,有些社會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激勵理論。他們認為人的行為是動機引起的,動機又是人們本身要求滿足需要而產生的。人們的動機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又稱為內激勵和外激勵。內激勵是人們對活動本身感興趣,活動就能滿足需求。外激勵則是由外部刺激對人們誘發起來的動機。這些激勵理論從管理的應用來看,亦可視為方法論,並為傳統的人才激勵藝術增添了新的內容。

(一)目標感召法

人生活和工作的一個重要動力,是為實現一定的目標而奮鬥。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人們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期望的目的而創造自己的曆史。"承認人們有自己所期望的目的,運用這種目標動力去激發下屬的積極性,是現代用人的一種主要藝術。

社會實踐證明,宏偉的目標有巨大的激發力。宏偉的目標有巨大的感召力。它可以使勇敢者更加勇敢,使怯懦者擺脫怯懦,使人們深埋的智慧得以迸發,使人間難遇的奇跡變成現實。由無形的精神信念變成強大的物質力量。所以,一位日本學者國分康孝認為:"領導者的首要任務就是給予集體、成員以具有意義的目標。集體存在著沉悶氣氛,大致是由於沒有樹立足以催人進取的目標。......即使是學生,隻要在心中暗暗決定了畢業後的進取道路,他就會成績優秀,生活振奮。沒有任何人生目標的怠課學生就有些無精打采。"

目標感召法的理論基礎近似於行為科學中的期望理論。美國心理學家弗魯姆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與激勵》一書中提出期望機率理論。這是一種通過考察人們的努力行為與其所獲得的最終獎酬之間的因果關係,來說明激勵過程並以選擇合適的行為達到最終的獎酬目標的理論。它的公式是:

激勵力=效價×期望機率

這裏的效價是指一個人達到目標對於滿足個人需要的價值。期望機率是指一個人對於某一行動導致某一成果和滿足需要的概率,例如,人們在工作做出優異成績這一行動後導致提升這一成果的可能性有多大。激勵力則是促使一個人采取某一行動的內驅力的強度。從這個公式中可以看出,假如一個人把目標的價值看得越大,估計能實現的概率越高,那麼激發的動機就越強烈。例如,日本本田技研工業公司提出的"參加國際長途錦標賽"的目標就是期望理論公式中的效價,這個目標變成現實的可能性就是該公式中的期望機率,這個目標和實現的可能性所激發出來的力量的強度就是激發力。

采用目標感召法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1.所定目標必須有適當的高度。這個適當的高度就是既需人們付出一定的努力,又在努力後確實能夠達到的高度。如果群眾認為目標太高,難度太大,因而對實現目標缺乏自信心,目標就不會成為真正的動力;如果群眾認為目標太低,並且認為實現目標價值不大,目標也就沒有鼓動性了。日本學者國分康孝就說過:"製定目標時,首先應考慮的是製定的目標必須能夠完成。......所謂工作欲望,來自於對通過努力即可完成工作時的預見。同理,目標過低也不能產生工作欲望,若是稍稍努力即可完成,職員就不會有'成功啦!'這種興奮。"

2.所定目標必須結合群眾的要求。如果領導者所定的目標離群眾要求過遠,盡管領導者十分強調這個目標的重要意義、深遠影響,但群眾總感到這種目標與自己無關和關係不大,甚至認為這種目標僅隻是領導者個人的利益,那麼這種目標就沒有什麼感召力,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之所以調動起億萬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是因為它和群眾利益密切關聯,不僅關係著建設現代化強國,實現共產主義的大目標,而且關係著人們的衣、食、住、行等十分現實的切身利益。

3.所定目標必須溶合個人的目標:一個集體的大目標能否具有強大的感召力,不僅在於它定得是否適當,是否代表了群眾的要求,而且在於它是否融合了人們的小目標。在現實社會中,人們的興趣、愛好和追求是客觀存在的,是否定不了的。如果領導者承認個人目標的合理性,並將其與集體的事業統一起來,這樣的個人目標就會成為集體目標的強大動力。如果盲目地排斥個人的小目標,把它們與集體目標截然對立起來,就會嚴重挫傷人們的積極性。

案例賞析:李更生董門跪雪

李更生是"五四"前後我國著名的教育家。1917年秋,他出任揚州省立第八中學校長,他立誌要把該校辦成全國著名的中學。為了這個目標,他矢誌不移,多方探聽名師,曾多次走南闖北、踏破鐵鞋,聘請德才兼備的教員。當他得知常州有一位名叫董伯度(即董憲)的理化教員,早年畢業於南洋大學,不僅物理、數學、外語、國文水平相當高,而且教學藝術也屬一流,極為高興,就下決心請他任教。

在一個朔風呼嘯的冬天,李更生冒著大雪從揚州專程趕到常州。他顧不得拍打身上的雪花,就急急忙忙地去敲董家大門。他望著前來開門的董老太太,連忙恭恭敬敬地跪下去。老人拉起李更生,慈祥的麵容上呈現出驚異的神色。李更生自我介紹後,就說明了來意,並一再懇請老太太開恩,動員她兒子滿足其心願。董伯度在老母的說服下,決心去揚州八中任教。按預先約定的時間,董伯度應是下午三時報到,而李更生卻提前半個小時去校門口恭候。當董伯度乘坐的黃包車尚未停穩,李更生就迎上前問寒問暖,並幫他卸下行李,還親自陪他到宿舍。董伯度當然十分感動。此後一心撲在教學上,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深受學生的歡迎和尊崇。

不久,由於董母體弱多病,董伯度提出調回常州的請求。李更生理解他的孝心,不便勉強,再三考慮後,又一次冒著風雪南下常州,向開門迎客的董老太太下跪。董母滿含熱淚,用顫抖的雙手扶起了李更生,並幫兒子打消了調離揚州的念頭。

數年後,董伯度鑒於在揚州難以為母盡孝,也不能照顧妻小,終於又一次提出調回常州。出乎意料,李更生這次竟當即應允了,並在這天晚上專門為他設宴餞行。宴會後,李更生約董伯度一起去看望一位朋友。兩人踏著月色,傾吐著肺腑之言,不覺間來到了一條幽靜的深巷。李更生停下腳步,微笑著說:"要看的朋友家,到了,董先生請進!"董伯度推門一看,不禁大吃一驚:隻見老母親和妻子兒女一個個笑臉相迎。原來是李更生為使董伯度解除後顧之憂,安心在揚州八中施教,已派人將其全家從常州接來定居。麵對如此情景,董伯度思前想後,感慨萬千,他緊緊握住李更生的手,使勁搖著,熱淚盈眶地說:"蒙君如此深情,我再也不忍離開揚州了!"

李更生為辦學在董門跪雪的事越傳越遠,慕名而來揚州八中的賢才也接二連三,其中包括桃李滿天下、譽滿國內外的朱自清先生。而揚州八中,也在短短幾年間,舊貌換新顏,成為我國著名的重點中學。

(二)需要滿足法

從心理學的觀點說,人的工作動力來自人的工作動機,人的工作動機又來自人的需要。不斷滿足人的需要,利用這種需要表現出來的動機,就會成為人們工作的巨大動力。所以,用需要滿足法來激勵人的積極性,是一種重要的領導方法。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創始人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論認為,人是有需求的動物,其需求取決於他已經得到的東西,隻有尚未滿足的需求能夠影響行為。而且人的需求都是有層次的,一旦某種需求得到滿足,另一種需求就會出現,又需要新的滿足。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即:

(1)生理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