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管理和教育。李光耀形象地把公務員隊伍的管理和教育比作新加坡的治理和教育。他說,"對人才,要愛護,也要教育。就像治理新加坡河一樣,隻許清水流,不準汙水淌。"為了做到"隻許清水流,不準汙水淌",一方麵,新加坡政府製訂了一係列旨在調動公務員隊伍積極性的激勵措施,如實行比較高的工資標準,實行公職人員公積金製度等;另一方麵,製定了《公務員守則和紀律條例》、《防止貪汙條例》和《沒收非法利益條例》等法律法規,用製度來防止官員的腐化墮落。對於墮落者,則堅決依法懲處,毫不手軟。原商業事條局局長是一位打擊商業犯罪的能人,在打擊商業犯罪方麵功勳卓著,但後來在兩件小事上被法庭認定犯有輕微欺詐罪,判坐牢一天,還被開除公職,永不錄用,公積金也被全部沒收,鄭章遠,這位早年曾作出突出貢獻的新加坡功臣,晚年未能經受住不義之財的誘惑,犯了受賄罪,他向李光耀求情,請求寬大處理。李光耀沒有因為他的早期貢獻搞將功補過,而是指令嚴加查處。
在李光耀的嚴格管理和教育下,新加坡的政府成為世界上公認的廉潔政府。
(四)忌使員工產生自卑感
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些企業的員工總是受上級領導的指責,將其能力貶得一無是處;還有的個別領導認為某某員工天生就不是幹××的"材料"。久而久之,這些員工就在內心深處產生了一種自卑情緒,老是自慚形穢,認為自己真的矮人一截,於是,灰心喪氣,放棄了人生追求。有的員工本來有些誌向,但經不得磨難,稍受點挫折就一蹶不振,缺乏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似乎等待他們的永遠是失敗的命運。
實際上,產生這種自卑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如何克服、消除自卑感。企業的員工之所以會產生自卑感,其原因主要是企業的領導者不懂得如何對人的意誌、品質加以培養與錘煉。如果領導者不及時對其進行教育幫助,這種自卑感就會蔓延開來,會渙散整個企業的凝聚力。
做為一個企業領導,應該懂得如何引導員工,尤其是如何引導那些能力"較差"、且存在自卑心理的員工,用意誌、品質的錘煉去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不培養人的企業必將失敗,而培養人,消除人的自卑情緒,是企業取得成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麼,人的自卑感從何而來呢?管理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心理就像一種反應裝置,人所遭受的失敗與挫折,就如同命運中遇到的"負數"。有的人性格剛強,信念堅定、百折不撓,強大的反應裝置,能使這一切"負數"轉化為"正數",轉化為前進的動力,所以,他們能經受住挫折與失敗的考驗;而有的人則愚鈍懦弱,容易意誌消沉、萎靡不振,這就需要有意誌堅強的領導者、教育者在前麵引路,時刻給他們照亮前進的路,時刻鍛煉他們不懼怕失敗的頑強精神,及時地驅逐他們身上的自卑情緒。這樣,反應裝置就會由"負數"變"正數",成為能幹出一番事業的人。但也有的自卑者,在反應裝置上,"負數"永遠是"負數"。他們把失敗與挫折看成是與生俱有的東西,他們的思想恰如意誌消蝕器,始終打不起精神來。麵對"自卑者",有些企業的領導者,不是激勵、磨煉他們的意誌,教會他們如何去應付挫折與失敗,卻總是落井下石,給他們施加壓力,甚至強化他們的自卑心理,經常在公開場合,用嘲笑的語氣打擊他們,或不給他們戰勝自卑心理的機會。本來,一些員工有自己的優勢,結果,因缺乏信心,"正數"逐漸變成"負數"。如此,企業怎能培育出更多的人才、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呢?
正反兩方麵的事例告訴人們:一個領導人,首先,應將自己鍛煉成一個經得起失敗和挫折考驗的人,然後,再把員工培養成能克服困難,戰勝自卑心理的群體。這樣,才會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事例:愛迪生母親不使兒子自卑
大發明家愛迪生少年時期並非是聰明的孩子。他顯得很愚鈍,學習成績很不好,連續多次考試不及格,以至老師對他失去了信心,認為這孩子不堪造就。當時,老師的刻薄語言給小愛迪生心靈上留下了傷痕。他產生了自卑感,做什麼事情都精力不集中,覺得自己不是個"材料"。但他的母親卻獨具慧眼,認為自己的孩子有很大潛能,關鍵在於尋找一種適合於自己孩子的培養、誘導方法。她認為,學校的一般教育方法不適合自己的孩子,打開孩子心扉的鑰匙隻能由她自己來把握。於是,她根據愛迪生的情況,製訂了培養計劃。家庭是課堂,是科學實驗室。母親是導師,她努力培養兒子對科學的濃厚興趣,使他變成了科學迷。後來,那些標誌著人類技術文明進步的一個又一個發明創造,終於經過愛迪生的手問世了。某些人眼中的這把"死鎖",終於被母親打開了。
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那位母親,也許就沒有後來的愛迪生。而這裏最發人深思之處,在於她的慧眼識人和她把一個凡人培養成巨匠的教育思想與方法。現代人類的研究發現,人們生來智力素質的高低差不多,關鍵在於後天的培養與努力。一個人絕不可有自卑感,自輕自賤,自暴自棄,以為自己天生低能,不是"那塊材料。"而做為教育者、領導者,要科學地看人,不可輕易下結論,鄙視乃至放棄對一個人的培養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