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1 / 1)

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美國最著名的傳記作家伊達·塔貝爾小姐在為歐文·楊寫傳記的時候,他訪問了跟楊先生在同一間辦公室工作了3年的一個人。

這人宣稱,在他們共處的那段時間內,他從未聽見過歐文·楊向任何人下過一次直接命令。他總是建議,而不是命令。例如,歐文·楊從來不說“你去做這個”,或“你去做那個”,或是“不要做這個”,或“不要做那個”。他總是說,“你可以考慮這個”,或“你認為,這樣做可以嗎?”他在口授一封信之後,經常說,“你認為這封信如何?”他在檢查某位助手所寫的信時,他總是說:“也許我們把這句話換一種說法,效果會比較好一點。”他總是給人自己動手的機會;他從不告訴他的助手如何做事;他讓他們自己去做,讓他們從自己的錯誤中學到真正的知識。

用這種平和、親近的方法,既能使人們樂於改正自己的錯誤,又維護了他們的自尊,使他自以為自己很重要。這樣他們就願意和你合作,而不是反抗你。

在糾正錯誤時,哪怕你是師長、長輩,粗魯的態度也會引起不良的反應和持久的憤怒。唐·撒塔瑞是賓西法尼亞州威明市一所職業學校的老師,有一個學生因非法停車而堵住了一個學院的入口。他便不問青紅皂白地衝進教室,以一種非常凶悍的口吻問道:“是誰的車堵住了車道?”當車主回答時,他吼道:“你馬上給我開走,否則我就把它綁上鐵鏈拖走。”

學生亂停車,顯然不對。但從那天之後,不僅這位學生對那位導師的舉止感到反感,全班的學生也都對他側目而視,使得他的工作更加不愉快。

其實,他完全可以換一種方法處理這個問題。比如,他友善一點地問:“車道上的車是誰的?”或建議說,“如果把它開走,那別的車就可以進出了。”這位學生一定會很樂意地把它開走,而且老師和他的同學也就不會產生那麼大的隔閡。

建議甚或征求意見的方法用於生意上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依安·麥克當時是南非約翰內斯堡一家小工廠的經理。有一天,他接了一單大生意,但他相信他沒有辦法趕上出貨期。工作已在工廠排定,而這張訂單所需求的完成時間,短得使他無法確定是否去接這張訂單。

他並沒有催促工人加速工作來趕這張訂單,他隻召集了大家,向他們說明這個情形,並對他們說,假如能準時趕出這張訂單,對他們和公司的意義會有多大。

“我們有什麼辦法來完成這張訂單?”

“有沒有人有別的辦法來處理它,使我們能接這張訂單?”

“有沒有別的辦法來調整我們的工作時間和工作的分配,來幫助整個情況?”

員工們各抒已見,並一直要求他接下這張訂單。他們用一種“我們可以辦到”的態度來得到這張訂單,並且如期出貨。

用“建議”而不是“命令”,不但能維持對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樂於改正錯誤,並與你合作。因此,在改變他人時,為避免引起憎恨,請發問,而不是直接下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