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讚揚代替斥責
帕特·巴洛是馬戲團演員,他最拿手的節目是讓狗與小馬表演。他一生都跟馬戲團和雜耍團到處旅行。當帕特訓練狗時,當他發覺狗有了一點點的進步,帕特就會拍它,誇獎它,還給它肉吃,並逗它一陣子。
這並不是他的獨創。千百年來,馴獸師都是用同樣的方法。
假若我們試圖改變別人時,用嘉許代替斥責,用鼓勵代替謾罵。讚美別人,哪怕是最小的進步,這樣肯定會激勵人們不斷的進步。
在《孩子,我並不完美,我隻是真實的我》這本書裏,著名的心理學家傑茜·雷耳評論說:“稱讚對溫暖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我們就無法成長開花。但是我們大多數的人,隻知道躲避別人的冷言冷語,而自己卻吝於把讚許的溫暖陽光給予別人。”
回顧生命,能夠找出許多改變了自身前途的嘉許之言。當然,你也能在你的生命中,找出同樣的東西。曆史全是由這些誇讚的真正魅力來做令人心動的注腳。
許多年前,一個10歲的男孩在拿波裏的一家工廠做工。他一直想當一位歌星,但他的第一位老師卻泄了他的氣。他說:“你不能唱歌,你根本五音不全,你的聲音簡直就像風在吹百葉窗一樣。”
但是他媽媽——一位窮苦的農婦——用手摟著他並稱讚他說,她知道他能唱,而且唱得非常好。她節省下每一分錢,好讓他去上音樂課。這位母親的嘉許,改變了這個孩子的一生。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羅素,後來他成了那個時代最偉大、最有名氣的歌劇演唱家。
在19世紀的初期,倫敦有位年輕人想當一名作家。他好象什麼事都不順利。在他還在中學讀書時,父親因無法償還債務而鋃鐺入獄,因此這位年輕人時常得忍受饑餓之苦。最後,他找到一個工作,在一個老鼠橫行的貨倉裏貼鞋油底的標簽,晚上在一間陰森肮髒的房子裏,和另外兩個男孩一起睡,他們兩個人是從倫敦的貧民窟來的。他對他的作品毫無信心,所以,為了免遭他人笑話,他深夜溜出去,把他的第一篇稿子寄了出去。
一個接一個的故事都被退稿,但他沒有灰心,他把寫成的稿子又一篇一篇地寄出去,終於有一篇被人接受了。雖然他一先令都沒拿到,可有一位編輯誇獎了他,承認了他的價值。他的心情太激動了,那一夜他漫無目的地在街上亂逛,眼淚模糊了他的雙眼。
因為一個故事的付梓,他所獲得的嘉許,改變了他的一生。假如不是這些誇獎,他可能一輩子都在老鼠橫行的工廠做工。你也許聽說過這個男孩,他的名字叫查爾斯·狄更斯。
還有一個男孩,在一家幹貨店工作。早晨5點鍾他就得起床,打掃店麵。那真是單調又辛苦的工作,他也非常討厭這份工作。兩年後,他無法忍耐了,有一天起床後,還沒吃早餐,就跋涉了15裏的路,去投奔他做管家的母親。
他向母親傾訴了自己的遭遇,他說假如他繼續做那份工作,將會毀了他。後來,他寫了一封悲慘的長信給他的老校長,說他心已死,不想再活下去了。他的老校長給了他一些安慰,並說他確實很聰明,應該得到好一點的事,於是請他當一名老師。
這位老校長幾句免費的稱讚改變了這位年青人的一生,也為英國文學史留下了不朽的一頁。這位男孩陸續地寫了無數本暢銷書,並且賺了好幾百萬。他的名字叫韋爾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