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新居民供求變化及對策研究
地方經濟
作者:餘斌彬
摘要:溫州是外來人口大市,新居民是溫州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溫州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全球經濟形勢起伏、浙江產業升級的新要求,溫州市新居民供求發生變化,本文研究現有新居民就業情況,分析原因及影響,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溫州;新居民;供求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10-00-01
一、現有溫州新居民就業基本情況
2011年溫州市將外來人口的勞動管理模式轉變為居民管理模式,並將在溫務工經商創業且有固定住所的非本市區、縣(市)戶籍人員,改稱 “新居民”,嚐試將其納入城市居民[1]。根據新居民管理服務局登記數據顯示, 截至2014年初溫州登記新居民為367.6萬(含兒童,不含市內流動)[2]。從溫州市職業介紹指導服務中心處了解到,就求職情況看,2012年之後,求職高峰出現在春節後,來勢比較平穩,沒有形成求職潮。與此對應,企業招工集中在節後,屬於“補員式”招工。就行業分布情況看,過去的民工短缺主要在 “三來一補”的外向型勞動密集型企業,行業分布集中,主要是產品競爭比較激烈的製鞋、服裝加工、塑料製品加工等行業,當前農民工短缺的行業分布更加廣泛,包括上述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製造行業,還包括機電製造、通信設備、電子產品製造業、文體用品製造業等生產部門和酒店、餐飲、零售、保安、家政等服務業。就技能需求情況看,當前最緊缺的是有一定技能的技術工和熟練工,特別是高技能工人,很多企業即便提供比以往更好的工資和福利,也難以招到足夠數量的高技能人才,新居民就業的結構性矛盾突出。
二、新居民供求變化的原因及對經濟和企業的影響
造成新居民供求關係變化的原因有多方麵。一是經濟梯度轉型影響。內陸經濟圈的崛起尤其是中西部大開發,消化和吸納了大批農村勞動力。就地務工雖掙錢不多,但可避免離家不便,有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二是自主創業帶走部分新居民。部分新居民學到技能,完成原始積累後,自主創業意識增強了,便打道回府離開溫州,自求發展自我創業,自己辦工廠當老板,帶走了一批新居民。三是國家對三農采取保護性政策,尤其是農業稅減免後,種田大戶能獲取可觀的利益,年輕民工選擇棄工務農。四是一些民工技能基礎較差,難適應現代工業需求。民工短缺實際是結構性短缺,缺的是技術人員,沿海地區不斷更新設備技術,很多民工不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出現了找工作難,工作負擔重等困難,自然會退而求其次。概括來說,農民工短缺倒逼溫州的產業轉型升級,以機器提升生產效率,同時溫州的經濟轉型也對農民工的素質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多措並舉,全力穩定農民工就業
溫州是勞務輸入城市,維護民工的合法權益,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係,是穩定和發展的客觀需要。2006年國務院5號文件出台後,溫州出台《進一步深化“和馨行動”的若幹意見》明確以“有收入、有房住、有書讀、有醫療、有社保、有活動”為目標,以辦好民工子女入學、民工社保、就業培訓等八件實事為重點,進一步為外來務工人員就業生活創造一個公平、寬鬆、和諧的環境[3]。行動的開展得到了社會各方麵的認同,溫州的用工品牌也得到廣大農民工的認可。2007年由央視等多家媒體聯合舉辦的評選,溫州榮獲“中國最受農民工歡迎的十大城市”稱號[4]。為了溫州經濟的健康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與擴大就業相結合,吸引新居民來溫,將幫扶困難企業與穩定就業崗位相結合,在全力穩定農民工(即新居民)就業方麵做好各方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