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貴州城鎮化的專業化道路選擇(1 / 3)

貴州城鎮化的專業化道路選擇

地方經濟

作者:徐新

摘要:城鎮化是人口向城鎮集中,城鎮人口增多,農業活動部分地向非農業活動轉化的過程。貴州城鎮化近年來飛速發展,但是也走到了突破的關鍵期。多山、多林的地理因素致使貴州失去了城鎮化發展的第一波機遇,卻也因此迎來了走專業化道路的可能。本文提出貴州城鎮化的專業化道路選擇:加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向公司製農場的轉變、因地製宜的走特色農業化、結合瑞士模式實施資源精細化的工業模式、依托“青山綠水”自然資源和少數民族資源打造特色城鎮旅遊業。

關鍵詞:城鎮化;貴州;專業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10-00-02

引言

2000年7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前世界銀行副行長斯蒂格利茨就預言“中國的城鎮化與美國的高科技發展將是影響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兩件大事”。十多年過去,中國城鎮化的影響逐漸顯現。2012年12月,美國《紐約時報》發表文章稱,中國正經曆幾十年未遇的經濟低穀,重振中國經濟不僅對中國至關重要,且對世界影響深遠。新型城鎮化不僅能夠確保投資的平衡,解決負債問題,還可以通過消費拉動增長,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城鎮化是人口向城鎮集中,城鎮人口增多的過程;是城鎮數量增多、城鎮用地規模擴大的過程;是城鎮景觀的推進過程;是城市生活方式、城市文化和價值觀向農村的擴散;是經濟結構的一種轉化,即農業活動部分地向非農業活動轉化的過程。回顧貴州三十多年的發展,由於多山、多林的原因,貴州在交通網構建上一直處於不利的地位,致使改革開放進程中,貴州城鎮化失去了第一波的發展機會,然而,正是地理上的特質,為貴州迎來了專業化發展的可能。

一、貴州城鎮化發展基礎

貴州是中國唯一個沒有平原支撐的山區省份,目前的城鎮化率為37.8%,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5.9個百分點。投射到經濟上的表現為:

1.經濟水平相對落後,不具有資本優勢。2012年,貴州省GDP為6802億元,全國31個省、直轄市排名第26位,而排名第一的廣東省GDP為57068億元,差距顯著;人均生產總值為19608元,排名末位;貴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700元,排名第26位;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753元,排名第30位。

2.農業方麵,由於受到地理上山地丘陵多、平地上,耕地質量較差,喀斯特土地生態脆弱等影響,發展一直非常緩慢。

3.工業方麵,也由於受到交通要素、西部內陸等條件的限製,起步時間滯後,基礎薄弱,陷入“產業—經濟—產業”的陷阱。

4.第三產業方麵,不論是生活服務型、還是生產服務型、以及文化產業,都還處於較初級的階段,專業化發展的理念意識不強。

2012年國發2號文件下發後,貴州省部署了大力實施城鎮化的帶動戰略,城鎮化得到快速發展,2010年,貴州城鎮化率33.81%;2011年,城鎮化率35%;2012年,城鎮化率36.5%;2013年,城鎮化率達到37.8%。但總體而言,城鎮化水平還是相對較低,滯後全國10年以上,集中體現出了城鎮數量較多、規模較小、發展不均衡、缺少鐵路和高速公路貫通、基礎設施落後、產業水平過低等問題[1],成為貴州加快發展最突出的障礙。

二、貴州城鎮化資源稟賦

那麼,貴州實現後發趕超的城鎮化資源稟賦在哪裏呢?所謂資源,按照艾米特和肖梅克的闡述,“是擁有或者控製的要素存量,包括專有技術、資金、能力、知識或者物質資產、人力資本、文化等”。對照而言,貴州在技術、資金、能力、知識等方麵並不具備優勢;而在物質資產、人力資本、文化上則具有獨特的優勢,物質資產方麵主要包括較豐富的鋁礦、煤礦、磷礦等礦產資源,以及得天獨厚的“青山綠水”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本方麵擁有相對較低工資優勢,文化方麵則具有獨特的地方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資源。

資源觀的集大成者,Barney(1991)指出,資源具備“有價值、稀缺、難以模仿、難以替代”等四個特征時[2],該資源就保證了主體能夠采取與別人不同的獨特戰略,形成了模仿壁壘和替代壁壘,從而獲取競爭優勢。對貴州的城鎮化而言,這正是核心的關鍵所在,必須充分發揮獨特的資源優勢,從而形成不可替代和模仿的競爭優勢。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戰略印證了這個觀點,貴州要積極探索有貴州特色的城鎮化路子,一是突出特色推進城鎮化,充分發揮曆史文化積澱,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特色精品城鎮;二是促進城鎮化與產業成長、新型工業化發展相融合;三是推進城鎮化與農民變市民相結合。貴州的城鎮化不會重走別的地方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吸取東部地區積累的經驗和教訓,以生態文明理念推進新型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