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蒙古自治區資源生態與經濟發展協調性研究(2 / 2)

2.完善相關政策建議

內蒙古自治區獨特的地理環境與生態資源特點要求其需堅持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經濟發展圍繞生態資源進行建設,發展特色產業,重視旅遊資源與人力資源的開發,製定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文件等,將特色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相結合起來,促進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從社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角度看,重視人力資源開發,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資源素質,用素質的提高帶動就業與人才流轉;政府需加大社會保障體係建設,給人們提供更高標準的社會保障,為經濟建設提供支持;打破傳統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快城市化建設,為內蒙古地區提供最為現代化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從資源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角度看,礦產資源、草牧資源、森林資源、旅遊資源等是內蒙古自治區主要的賦存資源,因此需要建立適合該地區的資源可持續利用機製,淘汰高耗低產企業,引入科技、環保型新型企業。資源的利用與開發需指定合理的規劃,建立和完善保證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法律法規體係,建立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機製。從生態與經濟發展的角度看,重視社會導向,倡導社會觀念的轉變,以政府為引導,以道德為約束,增強生態保護意識,更新經濟開發觀念,將綠色可持續發展觀作為該地區經濟與生態資源協調發展的指導思想。

3.控製人口增長,樹立科學發展觀

人口是一種社會資源,是人力資源的載體,但是在發展中國家,人口基數過大一直是困擾經濟與生態資源協調發展的重大問題,能夠控製人口與經濟的和諧關係是經濟與生態資源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控製人口增長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機製,使其既不過渡增長,又不停止增長或者人口減少,科學合理的政策使其始終穩定在一個合理的發展狀態。科學發展觀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資源、生態環境關係,促使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與生態資源發展向協調方向發展的行動指南。科學發展觀不僅注重經濟增長的數量,更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是新增財務在資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越來越低,對生態環境的幹擾強度越來越小,在知識含量和非物質化方麵越來越高,在總體效益的獲取上越來越好。

三、內蒙古資源、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路徑

1.知識經濟發展模式

隨著社會發展,經濟發展模式也在不斷轉變,傳統農業經濟與工業經濟已經不太適應自然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知識經濟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主體。知識經濟以信息為核心產業,以高技術產業為支柱,是實現經濟向知識化轉變的經濟模式。知識經濟是內蒙古自治區經濟與生態資源協調發展的動力,能夠改變該地區傳統的密集型工業生產模式,將產業模式打造成信息化、數字化、生物工程化的現代化經濟發展模式。內蒙古自治區具有極為豐富的生態資源和稀缺資源,這對發展知識經濟提供了便利的資源條件,為建立信息化企業與生物工程企業提供了便利。知識經濟最大的特點是依托智力資源,發揮知識效能,將信息作為主要生產要素,運用現代化管理手段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消耗,進獲得更為優厚的整體效益。

2.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經濟發展與生態資源發展的矛盾一直是困擾社會發展模式的問題,為解決這一矛盾,社會相關部門相繼研究並提出了一些列的研究成功來改善這一矛盾關係,循環經濟就是其中之一。仔細考查內蒙古自治區的資源和產業特點可發現,該地區具備實施循環經濟的條件,無論是傳統的畜牧業,還是現代化的綠色能源產業和現代生物工程產業,都可實現可循環發展。循環經濟一方麵能夠提高經濟增長的數量,另一方麵還可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能夠以最小的生態資源成本,取得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3.可持續消費模式

從可持續消費模式的本質來看,其是一種社會生活方式,是以滿足人們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質量而又不增加能源消耗和汙染的現代化生活方式。可持續消費模式是從人們的生活方麵對經濟與生態資源協調發展進行引導和控製。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因此可持續消費模式提倡正確消費與高質量消費,既滿足自身消費需求,又兼顧長遠發展。可持續消費模式需遵循適度消費、公平消費、以人為本消費的原則。

參考文獻:

[1]張麗君,劉佳駿.內蒙古自治區社會、資源、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

[2]劉佳.內蒙古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D].內蒙古財經大學,2013,6.

[3]張亞夫,王紅旗,田雅楠.內蒙古生態支撐能力與社會經濟發展耦合分析[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4,5.

[4]張之達.內蒙古經濟發展的環境成本評價[D].內蒙古大學,2014,4.